台灣客家文化產業之創新與發展─以胡全雄推廣山歌為例
劉煥雲、張民光、黃尚煃
中文摘要
台灣的客家族群一直是漢族大家庭中一個色彩鮮明、特立獨行的族群,歷經多次重大遷徙過程後,依然處處保留客家文化特色,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的今日,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維持各地方多元文化的特色,實是一件不易之事。如果客家傳統產業,能夠以文化創意產業化之方式加以發展,帶來實質經濟收益,成為可帶動經濟之文化產業,將有助於客家文化之創新與發展。台灣自「客委會」成立之後,推動台灣客家文藝復興運動,逐漸造成一股哈客旋風,全球客家人開始哈客,也都想到台灣客家地區參觀學習客家文化。如果客家文化產業之發展,能造成全球「哈客旋風效應」,則客家族群文化當能再造光輝,客家人更有自信,以身為客家人為榮,使下一代更有動力去了解、保存與發揚客家文化。
要完成所謂的「哈客旋風效應」,須先了解客家文化的特質,並透過客家文化產業化與創意化的策略性推動,才可望能達成「哈客旋風效應」效果,也才能提升客家文化的產值。
本研究針對客家山歌大師胡泉雄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廣客家山歌之經過,透過文獻收集、耆老訪談、與田野調查等方法,記錄胡泉雄推廣客家山歌的歷程,分析客家山歌以文化產業方式,進行實質文化產業化的發揚,提供客家傳統文化,以產業化推廣創新的策略。胡泉雄珍堆傳統客家山歌之創新與推廣,他有山歌理論的著作,又進行全台的推廣活動,甚至到海外巡迴演唱;一生著書立說,推廣客家歌謠,創作新曲,喚醒了客家意識,保存亦創新了客家歌謠文化。胡泉雄有獨特的成功之道,或許可以為其他客家文化產業做借鏡,謀求客家文化的全面復興。
關鍵詞:客家文化、創意化、產業化、胡泉雄、山歌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Hakkas' cultural industry – Take QuanXiong HU to Popularize the Folk Song as an Example
Liu, HuanYun Zhang, MinGuang Huang, ShangKwei
Abstract :
Taiwanese Hakka family group has been a bright colorful and special self-reliant group in the big family of Han nationality all the time. They still keep Hakka culture characteristic everywhere after going through a lot of great migration courses. It is especially not easy matter in the time of globalization today. If Hakka traditional industry can be developed in cultural intention industrialization way, it will promote the economic income essentially. This becoming will drive the economic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Since the Council of Hakka Affairs in Taiwan established, the Council has pushed forward Taiwan Hakka Renaissance, which has caused the climate of A-Ha Hakka Whirlwind gradually. The Hakka in the Globe all expect to come to Taiwanese Hakka areas to visit and study Hakka cultures. I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al industry can cause 「the effect of A-Ha Hakka Whirlwind」, the Hakka Culture Group will be rebuilt gloriously. Hakka should be self-confident and be proud of themselves. Their descendants will be motivated and be willingly to understand, keep and develop their own Hakka cultur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so called 「the effect of A-Ha Hakka Whirlwind」, we must firstly underst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Hakka culture. Only through the tactic push of Hakka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can 「the effect of A-Ha Hakka Whirlwind」 be achieved, and the output value of Hakka culture be promoted.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studies of col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by the life-long efforts of Mr. QuanXiong Hu. Through the methodology of documents collected, aged persons interviewed, fields surveyed, etc., we write down the grand course of popularizing Hakka folk songs by Mr. QuanXiong Hu, analyze the Hakka Folk Songs through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akka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ggest innovativ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actics. Mr. Hu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theory on Hakka Folk Songs, and he has carried on the performance all over the island of Taiwan and even made a tour abroad. He has written many books on this topic, the Theory of Hakka Folk Songs. He has created many new Hakka Folk Songs. His aim is to wake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Hakka, in order to preserve and inspire the culture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unique way to success of Mr. QuanXiong Hu can perhaps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Hakka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seeking the rejuve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of Hakka culture.
Keyword: Hakka culture, intention, industrialization, QuanXiong Hu, folk songs
一、前言
文化的價值與可貴在於多元化的豐富性,單一文化乃是貧瘠的文化,台灣正因有多種文化,如閩南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等,才構成今日豐富的多元文化。然而在台灣,客家人常被稱為社會中的隱形人,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客家人是一個不具備族群自主意識的族群。造成近代台灣客家人族群身份認同隱而不顯的現象,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使得客家族群在台灣面臨了文化斷層、語言流失的滅絕危機。吾人以現象學方法的考察,發現有以下三個因素,導致客家文化斷裂的危機:
1.就內在因素而言:
1客家族群人口相對較少,雖分布在全台各地,但早有「隱形化」之態勢,逐漸處於文化、社會邊陲地帶。2客家族群分散全台各地,政經地位相對處於弱勢,有的已被閩南人同化(即福佬化),地理區位也阻隔台灣北、中、南、東四地之客家人連結,不利於客家人之群聚活動與客家文化之交流。3客家人「硬頸」精神逐漸喪失,轉趨隱忍的保守性格;迫於現實生活的無奈,台灣客家人在外來殖民高壓統治之下,被迫轉換族群性格,遺忘傳統精神。4認同危機發生,客家意識喪失,在社會轉型中,客家語言、客家文化迅速流失,客家認同與客家意識漸趨淪亡。5世代交替斷層,六○年代台灣經濟準備起飛,傳統農村聚落生活解組,青壯年不得不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青少年更進入都市求學或就業,謀生計之發展,都市文化與工業化之發展,使傳統客家文化轉型,年輕一代喪失學習客家文化之環境,客家語言、客家文化意識日漸消失,導致客家文化無法世代交替。
2.就外在因素而言:
1強勢文化的同化:客家人來台之初,相對於福佬人在人口上處於弱勢,不得不學習閩南語以求生存;日據時代,在「皇民化運動」之下,客家人又被迫學習日語,客家語文逐漸疏離。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因二二八事件之發生,白色恐怖流行,在新漢化政策、北京話及中原正統文化之氛圍之下,許多台灣客家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努力學習北京話,並融入強勢之統治文化以減輕生存壓力。於是,或被其他強勢文化所完全同化,或是隱藏內在之客家身份,而在外觀上「中原
化」,客家文化逐漸成為遊魂。2政策的偏差:台灣在民主化、本土化之前,採用的是威權文化政策,與對岸互爭中原文化的正統,卻導致客家與其它少數族群文化之式微,客家話成為方言,客家學也黯然不彰,客家語文無法「居廟堂之高」,只能「處江湖之遠」,成為邊陲文化。3大眾傳播媒體的扼殺:台灣自有廣播電臺之後,客語屬於方言節目,時段受到限制,節目播出亦屬於地方頻率,效果有限;電視開播之後,客語節目時段、時間仍受限制,節目維持亦欠缺經濟誘因,難以持久。4全球化的衝擊之下,日式、美式文化大舉傳入台灣,在經濟、政治與文化全球化之下,強勢文化大行其道,弱勢文化遂面臨滅絕之地步。
上述之種種因素不僅導致了客家族群的認同危機,也壓縮了客家話和客家文化的發展空間,台灣的客家文化甚至走上了存亡絕續的關鍵時刻。八○年代末期,客家人要求「爭取權益、維護尊嚴」的族群文化覺醒運動勃興,台灣的客家人終於意識到客家文化瀕於淪亡的危機,復有感於全球化之下,導致台灣政經社會快速的變化,加速了客家文化邊陲化、泡沫化的可能。「新客家人」的建構與論述,喚醒客家意識,注意客家文化的傳承,逐漸成為客家人的集體意識。
台灣客家人意識到客家社會與文化所面臨的重大危機,必須促使政府採用多元文化發展政策,挽救客家文化,才能扭轉情勢。爲維持台灣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台灣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提升刻不容緩。客家文化中客家民謠是最獨特的一環,民謠本是台灣民間音樂重要的源泉,各地的民謠都有其特殊的背景與風格,客家民謠經過長期的洗鍊與發展,也有其獨特的調式、結構與風味,客家民謠實有無比的價值。客家民謠俗稱「山歌」,雖然沒有宮廷音樂的高貴與華美,但它卻代表着客家人秉性的純樸與真情。數百年來,在客家人移墾台灣披荊斬棘的艱苦過程中,客家山歌一值站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安慰了客家人離鄉背井遊子們落寞情懷,它也留露出客家民族愛鄉愛國的憂憤心聲,它更傳達了客家男女樸實心靈與對各種深情的渴望。
從客家民謠涵蓋與流傳的廣遠來分析,山歌在整個客家文化來說,佔有最重要的一環。詞淺易深的客家山歌不僅是客家傳統文化民族音樂的一塊瑰寶,而且是一項最真、最美的的藝術,所謂「好韻能興千百業,好歌能解一身勞」正是客山歌的本質。客家山歌不是客家人在台灣的產物,客家人在大陸唱山歌早流傳了五百年,然後隨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台灣來。
然而,幾曾何時,客家山歌竟被人視為低級、庸俗,連客家青年人都不願意學唱山歌。台灣客家山歌逐漸沒落式微,若不加以拯救,三十年後將沒有人會唱客家山歌了。而且,民謠是民族文化的一環,客家民謠保留古樸風味,是客家人的音樂寶藏,在極力發揚台灣客家音樂文化的今天,客家山歌亟待發揚。
二、胡泉雄與客家山歌
胡泉雄小時後出身客家農村,從小並沒有接觸客家山歌,只是偶而聽到鄰居或長輩吟唱客家山歌,或從廣播電台節目中聽到客家山歌,並不知客家山歌為何物?山歌對客家人有何意義?客家文化為何離不開客家山歌?當他進入師範學校就讀後,學習的是西洋音樂,當然不可能接觸客家山歌。當時,政府強力推動國語政策,在學校連說客家話的機會都沒有,何況唱客家山歌?
他到家鄉頭份興華國中任教,出任由苗栗縣各級學教師組成的「苗聲慈裕國樂團」指揮,經常要隨團到台灣各地巡迴演奏,碰到演出地是客家縣市或鄉鎮時,就會臨時安排演奏客家民謠的曲目,即演奏客家山歌,每每受到客家鄉親熱情的鼓掌反應,讓他體會到客家人對自身族群山歌音樂的喜好與熱切期盼,於是興起推廣客家山歌歌謠的念頭。他眼見客家歌謠的沒落,他擔心客家山歌的沒落失傳,恐山歌在下一代失傳,是整個客家文化的損失。於是,投入推廣家山歌的工作。他認為,客家山歌的存亡絕續,端賴年輕人能否發揚光大山歌,因此要使年輕一代學唱山歌,首先應撇開娛樂、消遣、寄情的功能,要先了解山歌有其蘊含深厚的文化價值意義。他不自覺的以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來推廣客家山歌,三十年來如一日,累積了豐富的推廣山歌驗經。
(一)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一詞,有不同的定義,例如Kroeber及Kluckhohu認為文化的綜合定義為-文化乃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之行為模式,藉符號之使用習得或傳授,且構成人類群體之顯著成就。文化也是人類在時間中發展而成的,具有歷史性(historicity),也是某一族群成員的共同生活與表現方式,具有主體際性(intersubjectivity)。「文化」也是一個生活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和結果。創造力是指一個團體和個人在時間之中的實踐,由潛能走向實現狀態的動力。由潛能到實現,是為「歷程」;既已實現則為「結果」。創造力是產生一切文化的動力根源,此一動力能再由已有的結果出發,開發新的潛能,實現新的結果。文化的創造力既有潛能又有實現;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據此而言,一個族群的文化不但要能延續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且要能創造新的文化成果。如果只有延續而無創新,此一文化必致衰微,如果只有創新而無延續,此一文化亦不能辨視出在時間中的同一延續性。社會學家Chris認為, 文化是一智識,或認知的範疇,一種更包容與集體的範疇,又為一敘述與具體的範疇,文化乃為一社會範疇。簡而言之,文化係指人類一切活動的總和。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與客家族群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表現其創造力的潛能與實現、傳承與創新之歷程與結果。客家文化要避免式微,應該秉持「以創新為傳承」、「以發展為保存」之理念,謀求並建立讓客家文化能不斷地從「潛能走向實現」之「文化環境」,營造客家主體意識,讓客家文化能不斷的創新與發展。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之一環,殆無疑議。客家民間文學也以山歌的表現最豐富,山歌歌詞的表現婉轉生動,信口唱出,被稱為「山歌師」。如何把客家山歌之推廣與產業結合?過去推廣山歌並未成為產業化活動。產業化的定義:是指透過一種組織機制生產商品的過程,並且此一過程與最後交易係以貨幣衡量。台灣客家山歌遍佈於客家地區,屬於地方文化。因為地方文化無法完全以貨幣衡量,但文化的符號商品可以交易型態產生。故文化也可以衍伸成為各種產業,地方文化產業,完全依賴創意、個別性,也就是產品的特性、地方傳統性、地方特殊性,甚至是工匠或藝術家的獨創性,強調的是產品的生活性和精神價值內涵。地方文化產業係以地方傳統風俗、常民生活為主之地方「特殊」與「在地」兩種特性。地方文化產業化為整合動員地方實質、非實質文化資源以達到促進地方發展與歷史保存,使地方生生不息、產生內生自發動力發展的一個社會過程。若是把客家山歌當作台灣地方文化產業來發展,則此一客家地區之文化產業不僅是時代的趨勢,也是知識經濟與文化經濟。
(二)文化創意產業
創意意味著改變思考的模式,傳統或固定的思考方式難有新意,因而很難有創意,逆向思考可望有新意,也才能有創意。人類大腦左、右腦的交互運作下才能使靈思與創意結出智慧的果實。創意應包含五項意涵:(1)改變或變革(change):改變一成不變或制式僵化的習慣,是創造新意的起點。(2)另類或不一樣(different):另類思考使和一般經驗或習慣有所不一樣,就是創意。(3)鮮活或活跳跳(live):新鮮活潑,讓死氣沉沉的景象活跳起來,就是一種創意。(4)多元或彈性:創意的另一種精神就是多元、彈性的思考習慣,而不受任何的情境所拘限。(5)好還要更好(better):不只是改變、另類、鮮活和多元,創意最重要的是追求好還要更好。創意可以憑藉許多形式呈現,而這些形式透過產業行銷的過程被複製、傳撥。詹宏志指出:
(1)創意,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是一種「創造性的模仿」。
(2)創意,不一定改變了東西,有時候只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想法。
(3)創意,就是找出兩個「不相干」事物的「相干性」,創造出全新的組合。
(4)創意,有時候只是用不同的眼光看一個舊東西,因為眼光是新的,所以東西就成了新的。
(5)創意,有時候只是「觀念上的一扭」(a twist of an idea),它換了一個方式被了解, 或者換了一個方式被運用,這時候,它已是「新的」創意。
根據上述,創意有各種特質,基本上創意是不拘泥過往的形式、想法,創意須具備智慧、思考力的基礎,創意的點子來自於人。胡泉雄從苗栗地區開始推廣客家山歌,逐漸走上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來發展山歌,可說是客ˋ家歌謠界的創舉。
三、胡泉雄推廣山歌之道
民國62年〈1973年〉受邀擔任山歌比賽的裁判,才開始認識客家山歌,並產生興趣,進而積極研究客家山歌。民國69年,頭份鎮長林為樑先生,為了要紀念頭份開墾230年紀念,發動地方 文史家編轉「頭份鎮誌」。同時為了彰顯頭份是客家大鎮,乃邀請胡泉雄編寫客家民謠資料,共襄盛舉。胡泉雄一口答應,正好可以為客家文化盡一己的心力,音樂又是他的專長。胡泉雄於是開始整理改良山歌,有系統的整理與改進被人認為低俗的山歌,
胡泉雄深入思考客家民謠為何一直未能達到普及化的效果?他深深思索,發現有六大原因:
1. 一般民眾還是認為山歌低級粗俗,難登大雅之堂,不值一學。
2. 山歌唱法深奧,有如京劇,因此推廣起來,不容易見到效果,影響學習興趣。
3. 客家山歌必須用客語演唱,而客家人在台灣屬少數民族,能欣賞的人少。雖然改用國語教唱,嘗試將山歌的音韻保存,並讓大家普遍接受。但是以國語教唱仍有其限度,許多客語辭彙、用字有客語習慣用法,用國語很難表達。
4. 沒有官方機構來配合推廣,一般對山歌的推廣,都屬應景與點綴方式進行,效果有限,缺乏長期推廣計畫與經費。
5. 會唱山歌者出路狹窄,可供表演的場地亦太少;學了沒有用,沒有人欣賞,也不能換飯吃或是賣錢。
6. 胡泉雄嘗試改良過去山歌只口授心傳的傳統做法,革新以西洋樂器伴奏,並以國語教唱,一直遭到地方民謠保守派人士的抵制,這點也是山歌推廣不易的原因。
因此,他認真思索改良之道,發揮他的音樂專長與文化創意,三十年如一日,以下列的做法來推廣山歌:
〈一〉出版「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一書
過往客家山歌雖受到客家人的歡迎,山歌也有許多人會教唱,但是一值沒有山歌理論的著作。山歌本是非凡之物,唱山歌不但要有做詞的文學修養,而且要有隨詞譜歌的作曲能力,非如一班人想像的那麼簡單。今日台灣流行歌曲人人會唱,但要唱得出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有韻味,含意境的山歌,則絕非易事。胡泉雄努力蒐集相關資料,殫精竭慮,終於撰就了「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一書,把客家山歌要訣筆之於書,方便有志者閱讀學習,亦有利於客家山歌之流傳與推廣。
胡泉雄認為「山歌」是根據唐詩、宋詞演變而來。早期的客家人,因為中原板蕩而南遷,使得客家人在精神上,雖與中原正統文學隔絕,但卻秉承唐詩之風格而發展成「山歌」,後來又與正統文學所發展的宋詞、元曲相互輝映;因此,客家山歌與中原詞曲並而發展,一個是正統文學,一個是民間歌謠,兩者實同源〈唐詩〉而異脈,都是漢文化的精華。明白了這點,就知道客家山歌的本質,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庸俗低級。客家民謠來自民間,出自鄉野,都是人民心靈的寫照。一如世界各地民歌,大部分都是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要內容。台灣人若唱遍了世界各地打情罵俏的民謠,卻唯獨對純真的台灣客家山歌不屑一顧,任其留落荒山原野、街頭巷尾中自生自滅,實有欠公允,也對不起祖公祖婆。他指出客家山歌是民族音樂寶藏,並提出發揚山歌的具體辦法。
胡泉雄說,山歌不是客家人在台灣的產物,客屬同胞系出中原,客家人唱山歌已流傳數百年,由目前客家年輕人遠離山歌,恐山歌在下一代客家人消失,乃整個客家文化的重大損失。因此客家山歌的絕續存亡,要看年輕人能否為山歌發揚光大而定,首先撇開娛樂、消遣、寄情之功能等,而山歌有其價值學意義:民謠是民族文化的一環,我國歷悠久、文化輝煌、種族繁多,文字雖統一,各地方言、語調差別甚大,生活習慣不同,而民謠蘊藏了豐富內容。客家民謠長期洗鍊、發展,其獨特格式、結構、風味,代表了客家文化,於全力發展台灣音樂的今天,是台灣人音樂的寶藏。歷史史實記載,客家族群每次南遷,與國家民族存亡息息相關,證實客屬同胞孤臣孳子,義不帝秦之民族大義及氣節。舉實例而言,台灣受日本軍閥統治達五十年的統治,文化受摧殘,唯客家人仍保有優美高雅的客家山歌,所以唱山歌是堅貞愛國的表現。
〈二〉以國樂團伴奏客家山歌
要唱好山歌一定要兼備音感與良好的文學基礎,把山歌對唱改編為西洋歌劇化,他受先以五十位教師組成國樂團伴奏形式,演唱客家民謠,突破社會大眾對客家山歌難登大雅之堂的觀點。後來並把國樂團加入大樂團式的伴奏,使客家歌謠之演出,雄渾清麗又豪邁壯闊,能展現客家人堅忍卓絕而又團結合作之精神。胡泉雄把它編為一系列的歌劇內容,讓傳統客家山歌,邁進現代大型音樂廳演出,讓人對客家山歌耳目一新。
苗栗縣大多是客家人,客家人都熱愛客家民謠與山歌。胡泉雄發現學唱山歌,必須突破過去客家山歌演唱型態,改以國樂團伴奏,把客家老山歌帶進音樂廳演奏,提供客家鄉親欣賞,獲得鄉親好評。於是,客家山歌開始進入音樂廳演奏,以人人都可以登臺演唱,把客家民謠與山歌普及化,有助於客家音樂之發揚與創新。
〈三〉改編山歌歌詞
一般人認為客家人生性保守,山歌表露了客家人勤儉刻苦與纏綿悱惻之深情;可是曾幾何時流行歌之靡靡之音,竟取代了純真的傳統客家山歌,使青年男女以為山歌只是打情罵俏的低俗歌曲。於是胡泉雄認真思考要唱好山歌,一定要對客家精神有正確理解,他認為客家人堅貞愛國,於日本統治期間客家山歌不受日本音樂風格影響,客家風格猶存;唱客家山歌對台灣客家文化保存有重大意義。因此,他首先將一些低俗的山歌加以改良,編寫新的歌詞,在曲目上,從客家人青年男女採茶情歌的對唱,到結婚固有禮俗與新婚的恩愛,再到青年從軍為國爭光服兵役,並宣導當時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的內容都寫進歌詞。把客機山歌歌詞化、文化化、時代化。不僅如此,他認為山歌有教化勸善的功能,應此也創作了許多勸善的歌詞。
此外,胡泉雄認為,要讓台灣人人都能唱客家山歌、欣賞客家山歌,一定要把山歌歌詞國語化,這樣既容易教唱,每個人也容易學,不必一定要學會講客家話,才能唱山歌。用國語也可以唱山歌,如同用國語唱原住民歌謠一樣,並不會喪失原住民歌謠原有的韻味。客家山歌若只停留在客家人才懂得欣賞山歌,這樣山歌還是有限,無法成為台灣普遍之文化。也只有教法新潁,學唱者才能接受與融會貫通,慢慢達到推廣客家山歌的效果。
〈四〉改編山歌唱法
胡泉雄認為,一般歌曲,都有固定的旋律與歌詞,不能隨意刪改,但客家山歌則不同,歌詞既然不固定,那麼旋律的進行,也要配合歌詞而變化,千萬不能以同樣的旋律,用「張冠李戴」的方法,硬填不同的歌詞,因為「唱歌是語言的音樂化」,歌曲的旋律高低,最好能與歌詞的聲調接近,越是接近,則越能清楚、順口。唱山歌要「即興作詞」固然不簡單,但是「隨詞改譜」更非易事,如果沒有相當的意樂素養,絕難達其意境。
客家山歌使用的調子,不會相差很大,但歌詞一變,旋律也就跟著聲調的變化而不同,要靈活、要流利、要自然、要順口。千萬不能勉強、彆扭。明白了這點,呆板的山歌,人人會唱,而真正要把山歌唱出韻味,也不是一件人人都可輕易達到的事情。
旋律要配合歌詞的語調,但有些歌詞的語調,使得旋律無法順利連貫,或連貫得不自然時,「加字」就可解決這方面的困難,彌補旋律不順暢的遺憾。這些加字的例子很多,困難的是有些被使用的加字,只是客家口語,無法用國語寫出來,這只有常聽專家演唱,才能發現其中奧妙,久而久之,也能使加字的技巧變得習慣自然了。「虛字」是句子中插入「哪」、「噯」、「唷」等。這些虛字除了有些是表達特殊情感而稍有意義外,大部份的作用是使山歌聽起來更為婉轉輕俏,柔美流暢,增加山歌的趣味。
〈五〉新穎的山歌教唱法
胡泉雄各地方推動客家山歌教唱研習,促使客家山歌研習風氣普及,參加研習的人士有老有少,起初絕大多數多是散居鄉間的農民,這些客家農民在農忙之餘,一方面認為客家民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應該加以傳承發揚;另一方面藉參加研習營,提倡當娛樂活動,紓解身心壓力。胡泉雄推動客家山歌研習,用純熟教法教學,用嘹喨歌喉演唱山歌,每每一手矯捷的彈著風琴,一手握著無線麥克風,不殫其煩的一句一句的教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滿意為止。山歌不僅唱出客家人內心的感受,也帶給客家人無限的歡樂,又可以提倡正當休閒活動與娛樂大眾,給社會帶來祥和氣氛,復可以發揚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歌詞均具絕句形式,與唐詩只有兩種差異:
1. 山歌主要講求聲韻,較不求對仗、平、仄,如山歌「同妹聊到四五更,聽到雞啼著下驚,打開窗門看星斗,為何閏月無閏更」有韻腳、對仗、平仄則不嚴整。
2. 唐詩較具內涵和文學上的價值,因為一般人所誦唱,山歌內容以通俗為主。對山歌唱法的演變,胡泉雄認為「古調山歌」均屬即興唱法,如「阿哥聽我把話說分明」之類,調子、節拍極為自由,韻味因人、地、詞、個人心情,均有差異。同一句「柑仔跌落古井心,一半浮來一半沈」,節奏可拉得很長,也可瞬間唱完,聲調可高亢,也可哀柔。山歌由即興,而後有人逐漸能寫譜,再將它慢慢的標準化,進而可以填詞再唱,演變至後來的「山歌今調」。唱山歌的困難,主要在於古調即興不易傳承,寫譜亦不易,而各人所唱韻味不同。有人問:「山歌為何不能合唱」其原因即在於它只適於個人的抒發。
胡泉雄教唱山歌的魅力,在各地客家鄉親界聞名遐邇,社會各界人士亦認同他的理念,加入學唱與推廣山歌豪列的行列。「唱山歌,可讓老年人身體健康」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客家歌謠界「金字招牌」胡泉雄之口,他推廣、改良客家山歌,在客家界影響力可說首屈一指。他上課時所散發的魅力,出自於他的真誠,也出自於他隨時機智的笑話,甚至邊唱邊教時運用的唱辭,也都能依情景變成笑話;課堂中,不斷的插科打餫,使學員笑得過癮,因此學員封他為「金字招牌」之稱號。每當學員唱山歌速度不對或無法表達出歌中情境時,胡泉雄會用不對的跨張唱法,讓人知道怎樣不對,而且誇張成趣味,讓人印象深刻。他的弟子滿天下,許多客家唱山歌之名人如黃秀媛、賴仁政、傅秋英,都是由胡泉雄所啟蒙;連客家大老吳伯雄夫婦,在台北市長任內時,也拜胡泉雄為師,學習唱客家山歌。
四、胡泉雄推廣客家山歌的文化產業化
客家文化漸漸沒落,為保存傳統的客家特有文化,積極加以保存和發揚,但傳統的客家文化產業或客家資源缺少「精緻化」,以至於使產業無法提昇水準,而受到忽略、遭到淘汰而無法存留。保留傳統文化不是一昧的維持原來舊有一層不變,相反的,要維持客家精神,保有原來的意象後,而加以創新使其變完善,更細膩更精緻。
文化的涵蓋層面很廣闊,客家文化消失最為嚴重的即是語言,相對的客家山歌方面也急速消失中,除了大環境的潮流改變,年輕一輩的青年人也不接觸學習,導致客家山歌的沒落。若將客家山歌以產業化方式來推廣,一定不能缺乏良好經營和推銷,以政府為後盾,才能有效的向外推展。要讓傳統山歌以文化創意產業模式來復甦,必定要靠政府的管道通路和財力政策,加上民間的創新創意,才能振興傳統山歌產業,光靠民間或是政府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此外社區營造也是重要的一環。打造客家庄從社區聚落先做起,社區營造可進行社區文化紮根工作,因此要打造一個客家社區,除了規劃內容要包含硬體和軟體之外,對於社區居民的培訓與再教育才是規劃的重點。
過去客家族群不停地吸收與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保存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曲種,客家山歌以三大調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為主。傳統歌謠單調無合聲,歌謠意境較缺乏人生哲理。推動客家歌謠,政府需有配套措施,培養客家歌謠的創作者,且鼓勵創作客家歌曲,並激發創意能力。歌謠方面:曲調上,融入旋律和和聲,有別以往的單調清唱;歌詞意境上,創作富有人生哲理之優美歌詞。並將傳統之客家民謠重新編排,加入合聲與旋律,增加樂器數目,組成交響樂之型式演奏。
客家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再加上時代變遷下,語言、歌謠及傳統山歌都逐漸沒落。如何在客家各地社區發展客家山歌?而且不能只是一時的,而是永續的。山歌是無形的文化資產,不是實體有形的文化資產。有形的產業必須預防文化產業化與觀光結合後,文化過度消費的後遺症。因為,若缺乏長期的發展策略,容易被惡性競爭,導致喪失文化特。畢竟文化產業化最重要的使命並非是賺觀光客錢的經濟策略,而是保存與活化文化的價值。
換言之,栗客家文化傳承提升是有策略的,所有客家文化明顯的式微情況,也並非不可能改善,透過「文化產業」再造方式,以販賣「文化」的符號或記號,可望在上家文化元素中抽取精華再造,以另一種「活化」或其他形式保留下來並非不可能。客家文化傳承及發揚光大,可望透過「產業化」與「創意化」的兩個原則來進行。在台灣,文化產業與觀光產業已經緊密地結合起來,苗栗桐花祭可以算是典型的構想,透過欣賞桐花,觀光客可以將家客家先祖辛勞墾殖的歷史傳揚,使人更明白客家族群,就能達成傳揚客家文化。
就有形的文化產業而言,它需要:
1. 品牌註冊:產品有了品牌做為保證,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統一品牌,產品品質一致不再雜亂。
2. 有效的行銷策略:藉政府財力和能力,有效向外推銷,並持續培訓相關的產業生產訓練。
3. 精緻化:提高產品本身的質感,或研發改良產品外,產品包裝也是重要一環,設計特有Logo,增加視覺享受和紀念性。
4. 融入其他元素:讓傳統產業多元化,如:傳統陶業加入玻璃等元素,在經過創新的創作,已不再是早期的裝飾陶,而變成了藝術品;傳統的木雕融入了金屬和石材,原本呆板的木料變的活潑了,也讓創作者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不再受到限制。
5. 與外來潮流結合:早期產業都是師徒相傳,觀念保守沒有創新概念,也無技術可言,未來提高創作者的素質,培養創作思考能力,並常與外國交流,擴大視野、刺激起發創意。
傳統的客家文化結合新時代背景元素,賦予新風貌,可望走向「文化創意產業」方向,更易被年輕客家子弟接受。保存客家文化最速成的方式就是建一個博物館,並在其中展示有關客家文化的相關文獻、資料或是物件。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透過居民參與及經營,形成內發性機制,促成了對地方文化資產保存之價值創新,成為社區內發的文化認同及外顯自信傳揚風格具體的成效,鼓勵國內學習客家山歌。結合社區營造把客家文化分散在客家社區中,帶動社區意識的抬頭,及政府資源的支持,社區營造在台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胡泉雄對於客家山歌的推廣,他想到到各個客家社區去開班教唱,加強當地居民的山歌培訓課程與對山歌文化產業的認知。打破傳統觀念,以為只有自行學習才可以唱山歌,若開創山歌班研習山歌,並由各地方政府配合,落實推廣山歌研習與教唱,並注入創意策略輔佐,實質落實在各社區,一定可以營造山歌學習的局面。
〈一〉、開班研習(民國69年~民國95年)
推廣山歌,首重人才;人才的取得,一定要靠長期的培養。從民國69年起,在苗栗縣救國團開創第一個山歌研習班至目前(95年)為止,胡泉雄敎唱的歲月長達26年之久。敎唱的地方包含台中、苗栗、新竹、桃園、台北、基隆、宜蘭等縣市。敎唱的班隊,超過100個以上(不含三兩天的短期研習班),每個班隊以3個月為一期,短則數期,長則數年或十餘載。敎唱的學員,數以萬計,每班學員數十人或數百人不等。學員來自各階層,有大學教授,有菜販肉商,有政府官員,有家庭主婦,男女參與,老少咸宜。
參加的學員,以當地民眾為主,但也有跨越縣市鄉鎮的「外地人」。主辦單位,有政府機關,也有民間團體,如:獅子會、青商會、同濟會、救國團、婦女會、同鄉會及民謠會等。上課的地點,大部分在學校或鄉鎮公所與民眾服務站及老人會館…等等,但也有班隊在天主堂或寺廟為敎唱場所。敎唱的班隊以客家地區為主,但也有閩南鄉鎮,如:桃園縣八德市、台北縣深坑鄉、宜蘭縣羅東鎮等。學員以客家人居多,但有些班隊,閩南人也不少,如:台北市劍潭班、桃園縣之觀音鄉農會班。不分族群,來者不拒。
胡泉雄上課的原則與理念 — 「四不一沒有」:不遲到、不早退、不請假、不缺課,沒有冷場,在歡樂中學習。全年無休,除了逢年過節,很少在家裡吃晚餐,黃昏在公路上送走夕陽,深夜則星月伴著回家,星期例假更忙,一天要趕兩三場。
〈二〉台灣巡迴演唱(民國69年~民國93年)
胡泉雄從民國69年,以「苗栗縣客家山歌研究推廣協會」之名義,在苗栗縣境內客家鄉鎮舉辦「示範演唱」以後,在台灣全省客家縣市鄉鎮,展開一連串的「客家民謠巡迴演唱活動」,如:東南部巡迴演唱、春節環島演唱、歌舞劇團巡迴桃、竹、苗等縣市表演、新竹縣藝術下鄉等。有時也在國家慶典或民間節日舉辦特別的演唱會,一方面配合地方政府的慶祝活動,一方面藉此推廣客家山歌。
胡泉雄除了以上正式的演唱會外,還有很多山歌班隊在結業時所舉辦的「成果發表演唱會」;或為組團表演,或為個人演唱,或為學員發表,總共不下百場之多。演唱會分為室內與露天兩種。室內演唱,經常大爆滿,如: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將近千人被阻於門外;台東關山鎮,差一點把木造的老戲院擠垮;美濃鎮公所,有觀眾因擁擠而休克;苗栗縣文化中心,場外架設電視牆;中壢藝術館,演出時間未到,連走道都坐滿了觀眾,立法委員也無法進入。室外演唱,如:台北市新公園,因冒雨舉行而造成萬人傘海的奇景。有些地方,如:公館五穀廟、湖口媽祖廟、新豐鳳蓮宮、竹北天后宮、關西太和宮、芎林廣福宮、龍潭南天宮等,因觀眾熱烈,場面轟動而塞車,誠所謂萬人空巷,車水馬龍。每當胡泉雄面對人山人海的觀眾,他內心既感動又感慨,因而常調侃觀眾說:「以前唱山歌被人譏為瘋子,但是沒有幾年,卻有那麼多的瘋子來聽山歌!」
〈三〉、學術演講(民國69年~民國95年)
山歌是古老的民歌,經過長期的淬鍊,不僅是民間鄉土歌謠的結晶,更是中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山歌的可貴,不只是音樂的表達,文學的呈現更是主要的內涵。一首好的山歌,不但在音樂的美感上,要讓人百聽不厭;在文學的意境上,也要令人拍案叫絕。它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但是,這麼美好的鄉土藝術,這麼珍貴的文化遺產,卻因時空背景的變遷,無聊人士的扭曲,漸漸被人鄙視。胡泉雄在長期推廣山歌的歲月裡,為了使山歌風華再現,為了使大家了解山歌的本質,所以他除了開班研習與巡迴演唱以外,還不辭辛勞,到處演講,他認為這才是推廣山歌最有效的「心理建設」。
胡泉雄的「山歌學術演講」,其對象以中小學教師、大專學生等知識份子,以及民間社團之社會菁英為主,因為這樣,客家民謠才能散播種子,提昇水準。聽他演講的人,包含各種族群,他也希望能把山歌介紹給非客家人士。
胡老師演講的內容,包含:山歌的歌詞意境、唱腔的種類異同、山歌韻味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客家歌謠的傳統與創新等等,當然,對於山歌的缺失與因應之道,他也毫不保留地提出一針見血的建言。除了有關客家民謠的知識,他也穿插客家典故、老古人言、諺語等笑話,讓聽眾掌聲不斷,笑聲不停,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胡泉雄除了正式的專題演講以外,還有在演唱會進行之中的「即席演講」與各地山歌研習班開班之前的「講唱介紹會」,其形式不拘,難計其數。
〈四〉、成立客家社團(民國69年~民國88年)
在民國69年~88年的20年之間,胡泉雄與當地熱心友人與志同道合人士之共同努力,先後成立了五個客家社團。
1、苗栗縣客家山歌研究推廣協會
2、新竹縣中原客家文化研究協會
3、中華民國客家民謠研究協會
4、台北市客家民謠聯誼會
5、台北市客家文經發展協會
以上所成立的這些社團,胡泉雄都以發起人或籌備會主委的身分主導成立,但他從未擔任理事長。胡泉雄認為推廣山歌的活動是長期的,必須要靠團體的力量,結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才有成效。而且,這些社團成立的時間、地點,與胡泉雄推廣山歌過程與擔任學校公職的時間、地點相同。民國69年前後,他任教於苗栗縣興華國中,並在苗栗縣開始推廣山歌,所以成立「苗栗縣客家山歌研究推廣協會」。民國77年以前,他先後在新竹市南華國中與育賢國中服務,推廣山歌的活動,也以新竹縣市與桃園南區為主,所以成立「新竹縣中原客家文化研究協會」。民國77年以後,他先後在台北市木柵國中與興雅國中任職,並開始在台北縣市推動山歌,所以在台北市先後成立三個客家社團。
〈五〉、海外演唱(民國79年~民國83年)
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前後二十多年間,一共出國訪問三次:
第一次是民國79年8月,在海峽兩岸熱心客家文化人士的努力下,「客家民謠大陸訪問團」應邀赴大陸觀摩訪問。團圓來自台北及桃園新竹地區,一共有150人,大部分是胡泉雄在各地的山歌班學員,由他擔任總團長。他們在惠州、梅州兩地,接受大陸鄉親熱情的招待,欣賞他們高水準的表演。在表演之前,胡泉雄都應邀上台致詞;除了說明此行的用意,感謝大陸鄉親熱切的歡迎之外,並誠摯的邀請大陸客謠專家到台灣示範演唱。由於胡泉雄的口才、態度與專業,使得大陸當局誤以為他是台灣方面經過訓練與安排的文化特務。在梅州的「百花州影劇院歌唱聯歡會」之後,胡泉雄被推選主持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海峽兩岸客家山歌座談會」。兩岸學者專家共有數十人與會,台灣方面有各分團代表,大陸方面則有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岳群先生、作曲家南歌(本名滕仲英先生)與山歌大師張振坤先生等人參加。這次的大陸之旅,胡泉雄開創了海峽兩岸客家山歌與文化交流的新局。日後,大陸客家民謠之專家與團體,曾多次到台灣演唱,多少與這次的訪問有關。
第二次為民國83年2月,胡泉雄應「美西南加州台灣客家會」之代表 — 梁政吉先生(頭屋鄉人),專程回台灣邀請他到美國訪問。他以「台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廣協會」之名義,組團前往,在洛杉磯蒙市林肯酒店演唱,有很多客家鄉親前來捧場,有些鄉親甚至遠從四個小時車程的地方,攜老帶幼,全家趕來。鄉情的呼喚讓人感動!隔天,胡泉雄又應「北加州客家同鄉會」會長張祿生先生(公舘鄉人)之邀請,由陳明真先生(新埔鎮人)之陪同,前往舊金山作專題演講。在舊金山的這場講唱會,也來了很多的客家鄉親。有幾位鄉親,他們的胸口掛著由左而右寫成的牌子 — 公關(西式),而胡泉雄仍習慣由右而左,讀成「關公」(中式)。他故意開了一個玩笑,說美國客家人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關公」?莫非對關公特別尊敬與懷念?此言一出,鄉親們哄堂大笑。三個鐘頭的演講,就這樣大家從開始一直笑到結束。事後,眾多鄉親跟胡泉雄說,在美國幾十年的笑聲,還沒有這次三個鐘頭多。因為當地美國式的幽默文化,由於文化隔閡,不能引起台灣人的體會與共鳴。
第三次,美西之行,回來不到一個月,民國83年3月,他又應「全美台灣客家會」之邀請,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全額補助,隨團赴美,在美國華盛頓、紐約、芝加哥、休士頓、達拉斯、亞特蘭大、洛杉磯與舊金山等八大都市,作為期二十天的訪問演唱。
〈六〉、創作新曲
客家歌謠,如果以目前大家所熟悉的傳統山歌與小調,無論質與量,都嫌不足。傳統客家歌謠雖然有數十首,但有些不合時宜,有些毫無意義,有些更是荒誕不經,無聊肉麻。難怪被人詬病,也難怪年輕人不喜歡。如何使客家歌謠適應時代潮流?胡泉雄認為創作新詞曲是必走之路,也只有如此,才能解決目前與未來客家歌謠質量不足的問題。
創作詞曲,看似簡單,好像人人都會,但是,要寫出好詞好曲,並不容易。一首歌,詞要感人,曲要動聽,兩者兼備,才能算是好歌。至於編曲的技巧與歌手的水準,又是另一個問題。胡泉雄認為要寫一首好歌,往往是作者經過千思熟慮,一改再改的結晶。以他個人的經驗,先把歌詞寫好,再譜歌曲,然後試彈試唱,如有不妥,再行修改。如此手續,直到滿意為止。
創作的過程是艱辛的,他曾經為了歌詞而絞盡腦汁,也曾為了歌曲而徹夜難眠。一首歌尚未完成,揉棄的廢紙卻早已成堆。創作需要靈感,但是靈感可遇不可求,任何創作,單靠靈感是不夠的,還要以紮實的工夫為基礎。他認為創作客語歌曲,有兩個原則必須把握:一為歌詞必須要有客家素材;一為曲調要像客家話。歌曲要流行成為大眾化,也有兩點必須要注意:一為節奏不宜太單調,也不可太複雜;一為音域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曲高一定和寡」,這是流行的大忌。
其實,他很早就想創作客語歌曲,只因忙於推廣山歌而作罷。一直到民國92年,SARS流行,山歌班全面停課而賦閒在家。從那時起他開始寫歌,第一首是「唔使恁有錢」,接下來是「永遠懷念你」、「一切付流水」、「莫逞強」…。一年的時間,他寫了四十幾首歌(包括詞曲),分別由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與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這些新歌以抒情勵志為主,勸善之類的詞曲也佔了不少。謹就5首新曲歌詞附錄於下:
1、永久懷念你
(男)捱有麼个唔著个地方 樣會千言萬語挽留不住你
(女)你有麼个難言个苦衷 樣會真心誠意感動不了你
(男)你樣會(你樣會)唔知得 你在捱心中个地位
(女)你樣會(你樣會)唔知得 捱對你真情个愛意
(男)你甘係(你甘係)唔記得過去个山盟海誓
(女)你甘係(你甘係)唔記得過去个甜言蜜語
(男)啊花前月下 (女)良辰美景
(合)已經對捱全無意義
(女)啊天長地久 (男)海角天涯
(合)捱也永久懷念你
2、可愛故鄉
故鄉个風光好故鄉个月光圓
故鄉个茶園青故鄉个山歌亮
屋背个細河壩門前个大埤塘
係捱最懷念个地方
河邊釣蝦公 田肚烳蕃薯
係捱最難忘个時光
故鄉啊故鄉 可愛个故鄉
捱愛煞猛打拼捱愛立志堅強
唔好辜負爺娘个期望
故鄉啊故鄉 可愛个故鄉
捱愛煞猛打拼捱愛立志堅強
期待日後成功轉故鄉
3、你係捱心中个最愛
(男)命運个捉弄環境个逼害 將一對鴛鴦拆分開
(女)心中恁悲哀也講唔出嘴 只有目金金看你來
畀人愛
(男)過去个戀情已經沉落大海
(女)過去个誓言已經飄到雲外
(合)啊…夢醒情斷啊…一切成灰
(男)祝你有个美滿幸福个將來
(女)你永遠係捱心中个最愛
(合)你永遠係捱心中个最愛
4、一時失敗唔使驚
有麼人知得捱个痛苦有麼人愛聽捱个心聲
世間人情像紙薄想到捱个心就會冷
人講男人个肩頭硬你就愛敢擔輸贏
一時失敗唔使驚黃葉有時也會轉青
索起毛鞭來打拚正唔會畀人來看輕
身後留个好名聲卡贏生前掛空名
5、紙鷂斷了線
自從你離開捱已經過了有三年
燕子飛去又飛回你像紙鷂斷了線
甘係摁裡情薄緣分淺也係你來忘記摁个誓言
每日思念你 目汁來洗面捱个心情就像豬油煎
心愛个人 心愛个人請你趕緊轉來捱个身邊
重溫過去纏綿个愛戀
五、胡泉雄推廣客家山歌成功的要素
台灣的客家歌謠因有胡泉雄孜孜不倦、不遺餘力的推廣,從沒落到發展,從式微到發揚,從鄉村到都市,從鄉野民間到音樂廳堂,三十年來締造了豐碩的成果,也創造了嶄新的風貌。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從開班教唱、成立社團、巡迴演唱、著書立說、專題演講到出國訪問,已經名聞海內外,被譽為「客家歌謠大師」,誠乃實至名歸!
胡泉雄推廣山歌,從無心插柳到枝葉芳華、卓爾有成,帶動了台灣客家歌謠的復興,可謂居功厥偉。然而,他不認為有功,也不欲居功,惟願在有生之年,繼續努力推廣,讓山歌文化往下一代深深紮根,期盼客家歌謠的茁壯與發揚。
明儒王陽明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客家老古人言也說:「總愛有決心,鐵杵磨成針」。綜觀胡泉雄以推廣歌謠為志業,著書立說,到處奔波,努力不懈,風雨無阻,在下列多方條件配合之下,才能有今日成功的局面。
1、藝術家的才情與人格特質
客家諺語云:「天生注定三合米,走盡天下毋上升」,人生要走上哪一條路,都有其相應的條件,強求不得。胡泉雄回想自己無心插柳,竟走上喜愛山歌與推廣山歌的道路,三十年來如一日,不曾懈怠,實在有許多內外在的助緣,其中,藝術家的才情與人格特質扮演著很重要的因素。
他從小環境困苦,幾乎中途輟學;環境的困苦,養成堅強的個性,不向命運低頭,終能完成大學教育。在當時的年代,就讀貴族學校的貴族科系〈窮苦人家讀音樂系〉,非常不容易。他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畢業之後,身兼數職。後來,一方面在學校任教,一方面利用課餘之暇推廣山歌。長期以來,沒有假日,沒有休閒,把工作當成娛樂,數十年如一日;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這一切要歸功於小時後成長環境所塑造出來的毅力與耐心。小時後家庭的貧困,造成了他奮發向上與堅強的性格;從小就要幫忙作家事,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下田做農事,也鍛鍊了健康的體格;健康的體格使得他在山歌研習班盛行之際,可以在下班時間及週末假日,不畏辛苦,到處奔波;甚至一天要趕好幾場教唱。初中在磚窯廠工作,得到貴人的提醒,知道要有毅力與耐心,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小時候沒有娛樂,小學開始喜歡上音樂課,讀師範學校學會彈琴。父母教他做人要真誠,他放棄教鋼琴或小提琴的優渥待遇,真誠的以推廣山歌為志業,數十年如一日,不為名利,只為理想,出於志願與主動。他推廣山歌,在客家意識尚未覺醒之前,被人譏笑為瘋子,可說困難重重。誰知最後終能闖出一片天,竟有那麼多想學山歌的瘋子,真是始料未及。如果他未從事山歌推廣,而去做其他行業,以他藝術家的才情,更有可能名利雙收!
胡泉雄從小被教導要講客家話,使他在山歌班教唱或演講時,常流利的引用客家諺語、老古人言,打動客家鄉親的內心。他有客家精神,想為客家山歌的傳承盡一己心力,也以誠摯之情感動了鄉親。他上課幽默風趣,學員上他三小時的課或聽他講演,往往全場哄堂大笑,笑聲不斷;四不一沒有,更是他上課的原則。
其實,他的人格特質,是他推廣山歌的憑藉,擇善固執與堅強的性格,促使他受到他人毀謗或檢舉抹黑時,不會被黑函打倒,也不會氣餒。他的熱誠,促使他的朋友感動,願意起而相挺;他能得到政府、民間社團、朋友、鄉親、學員們無盡的支持,使他更有信心與毅力,滿腔歡喜,無怨無悔,繼續推廣客家歌謠。
2、政府的支持
在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的過程中,每每獲得政府的支持,例如苗栗縣長謝金汀首創縣府員工周五下午4點到5點參加山歌研習班,謝金汀並示範帶頭唱山歌,鼓勵縣府員工學習山歌。他也撥出經費,贊助胡泉雄到台灣東南部巡迴演唱,而且曾於春節時間隨團到台灣各地表演山歌;在胡泉雄受謗受考時,還特地寫信鼓勵胡泉雄,不要氣餒;認為「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勉勵胡泉雄如同「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一樣,繼續推動山歌。胡泉雄在家鄉苗栗縣開設山歌研習班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以此為起步,後來才推廣到其他客家縣市去。
新竹縣長陳進興也大力支持胡泉雄,在新竹各地推廣山歌研習班教唱山歌;在胡泉雄遭人檢舉抹黑時,也主動召開記者會為胡泉雄闢謠澄清。其後,范振宗縣長也大力支持他推廣山歌,在新竹縣政府開設深入民間的晚上客家民謠研習班,讓客家山歌文化向下紮根。范振宗的夫人張惠美女士還被推舉為研習班的班長。台中縣長陳庚金先生、東勢鎮長林宏文先生、基隆市長林水木先生、省議員林火順先生、林佾廷先生、深坑鄉長高鄔梅英女士、林為樑先生等,及其他許多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都是推廣山歌的支持者。
大凡文化之流傳,風氣之流行,一來要靠小傳統市井庶民日常生活的小眾傳播,二來要靠大傳統─即官方的提倡。曾國藩所謂:「風俗之厚薄奚自?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向!」客家山歌的推廣自然也不例外,有了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的大力提倡,給予經費支持,在各地舉辦巡迴演唱或山歌比賽;或在客家電視台、廣播電台播出山歌節目,舉辦山歌擂台比賽等,都有助於客家歌謠的推廣。
胡泉雄推廣山歌的過程中,每每獲選為推廣藝術或文化有功人員,接受政府頒獎,此亦證明政府之大力支持,是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的助力之一。
3、鄉親們熱烈的反應
山歌廣為民間人士支持,才可能深入民間。胡泉雄開設超過100場的研習班,學員數萬人,時間又長達26年,這些都賴許多民間人士的大力配合。除了民意代表之支持外,有太多的有心人士在各地配合山歌研習。例如陳秋沐校長、平鎮獅子會會長宋傳珍先生、徐成焜先生、吳權鴻先生、陳憶萍先生、郭春林先生等等。此外各地社團如:民眾服務社、青商會、獅子會、扶輪社、婦女會、救國團等民間社團及其幹部、理事長、山歌班班長、客家文化協會會長,可說不計其數的民間人士大力配合,促使胡泉雄戮力推廣山歌於不懈!
台灣客家界不乏客家山歌的人才,但是像胡泉雄這樣累積三十年開班教唱的實務經驗又有山歌理論之專書著作者,則少之又少。胡泉雄深深感受到民間許多友人或愛好山歌之客家鄉親,在過去數十年來給他不斷的支持與鼓勵,鼓勵他成立社團、開班研習、出國訪問、環島演唱等;甚至在他遭受到抹黑檢舉時,還出面替他澄清,仗義直言。要不是有那麼多民間鄉親朋友之配合,給他打氣,給他溫暖,讓他有信心與毅力教唱山歌,他或許早已放棄自己之最愛─推廣山歌了。真是應了一句客家諺語:「一個好漢三個幫,五指成拳有力量」!
4、媒體的報導
台灣的媒體在解嚴前後迅速蓬勃發展,不再限制報紙的張數,新的報社也紛紛成立。由於媒體充分報導胡泉雄推廣家山歌的相關新聞,尤其是各報社的地方記者,都十分配合山歌班的需求,廣為報導胡泉雄推廣山歌的一切,一傳十、十傳百。北台灣客家地區報紙的地方新聞版面,經常出現胡泉雄的報導,報導內容都對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讚譽有加。透過這些報刊之報導,山歌研習的風氣盛行,也讓胡泉雄名揚客家山歌界。
這些各報社的地方記者有何來美、張典婉、張強、余甦賢、江乾松、蔡碧花、羅際鴻、陳志科、胡玉山、李碧勳、蘇永欽、王育玲、劉廣義、蔡希明、黎慧琳、陳龍、卞中慈、江南英、徐效楹、李俊平、陳裕能、范揚恭、李思德、余學俊、黃興隆、余甦賢、劉武雄、邱國堂、梁秀賢、徐義雄、徐慶明、褚鴻蓮、邱凡、張柏東、陳柏光、吳瀛洲、廖吳金等多人。這些記者無論報導開班研習或專題演講,都盡量整篇幅的介紹胡泉雄教唱山歌的用心與改良山歌的看法,甚至像中國時報記者羅際鴻,還特地於胡泉雄出國訪問隨同到國外採訪,足見媒體報導之用心。台灣在解嚴前後,傳播媒體充分報導了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的消息,讓台灣人普遍知曉客家界有這麼一位熱愛山歌、致力於山歌推廣的奇人。
5、喚醒客家意識
胡泉雄早在民國69、70年代,客家意識還未抬頭的時候,即開風氣之先,著手改良與推廣家山歌,呼籲客家人從唱山歌學客家話。後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台灣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文化傳承也注重本土化,台灣本土意識也漸漸抬頭,本土意識促使了客家意識之覺醒。正由於客家意識的抬頭,客家人對迅速流失的客家山歌文化,有了深痛的醒悟,轉為要求新一代年輕客家子弟要學唱山歌、學講客家話,承續起客家文化傳承的使命。早在客家人走上街頭遊行之前,胡泉雄如火如荼的在台灣各地開設山歌研習班,鼓勵客家人唱好山歌,從唱山歌中學習客家話,並呼籲不要忽視本土文化的式微與客家話的失傳現象,提醒客家人要傳承自身的文化。當時很多客家鄉親認同唱山歌學客家話的方法,紛紛報名加入山歌研習班隊。
後來客家意識的抬頭之後,參加山歌研習班的人越來越多,每當胡泉雄開班時,更多的客家鄉親及許多非客家人爭相走告,扶老攜幼,都來參加山歌研習。胡泉雄老師推廣山歌,無形中達到喚醒與助長客家意識抬頭的效果。
6、豐富而專業的素養
胡泉雄老師因為具有音樂與文學的專業素養,使他能深入的研究客家傳統山歌,構思唱好山歌的要訣;他有文學素養與基礎,使他能順口唱出融情入景的現代客家山歌歌詞,也能創作新的現代客家歌謠。可以說專業的素養,使他推廣山歌得心應手。大凡歌曲的創作、填詞與譜曲,都要有深厚的音樂與文學專業素養,也就是要有「即興作曲的文學修養」、「隨詞改譜的作曲能力」;唱山歌要「即興作曲」本已不簡單,「隨譜改曲」更非易事,如果沒有相當的音樂與文學素養,絕難達其意境。尤其他的創作歌曲都具有客家要素,歌詞不會抝腔抝調,把古老的客家話寫成歌詞,讓客家人聽來格外親切。他對客家山歌有深入的鑽研,知道如何唱好山歌,也知道客家山歌應如何改良。他有山歌理論的專書,又有實際的教唱經驗,理論與實際配合得兼,是十分難得的。
他的專業素養與表現,使他每每得到各種政府之表揚,如:
1、台灣省特殊優良教師(1976)
2、中國文化學院傑出校友(1977)
3、苗栗縣文藝傑出人才(1978)
4、台灣省社教有功人員(1979)
5、台灣省復興文化有功人員(1981)
6、新竹縣社教有功人員(1986)
7、教育部社教有功人員(1987)
8、教育部漢語方言研究著作獎(1996)
7、多才多藝
客家諺語云:「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又說「男人百藝好隨身」。這些話都說明了人只要有技藝在身,自然不怕沒事做,沒有飯吃。胡泉雄除了有文學與音樂的專業素養,他還多才多藝,能彈、能唱、能教、能說、能寫、能譜曲,又能主持,這麼多才藝在身,使他廣受敬仰,名揚海內外。
多才多藝也是他推廣客家歌謠廣受歡迎的原因。他能教,教唱山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幽默風趣,而且教法活潑生動,在歡樂中學習。他能彈,任何曲子,無須事先準備,只要譜子到手,即能正確地彈奏自如;他能說,無論是專題演講、即席演講或講唱介紹會,他都能侃侃而談,人生哲理、客家典故、笑話諺語、老古人言等;他能唱,不但在上課時示範演唱,也在演唱會中登台演唱,並出版許多個人專輯,包括山歌與流行歌;他能寫,共出版了許多著作;如:
l、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1980)
2、客家山歌的意境(1981)
3、山歌萬里揚(1983)
4、客家民謠(錄音帶)(1983)
5、客家歌謠的傳統與創新(錄影帶)(1990)
6、台灣客家山歌130(2001)
7、台灣客家山歌經典(4集)(2002)
8、客家山歌概述(2003 )
9、台灣客家民謠精華(2003)
10、客語創作歌曲專輯(2004)
他還能主持,早期擔任山歌演唱會主持,亦曾主持客家電視台「客家金曲」節目5集(2003)及「客家音樂廳」節目17集(2005),現在則主持客家電視台「客家音樂磁場」節目。所有主持,都能得心應手,人人稱讚,博得滿堂大笑!
總之,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的機運,實在是多方條件配合所造成的,缺一不可。
六、結論
文化若能轉化成產業則能帶動經濟,為傳統產業帶來生機,從另一方面而言光靠政策性的支持客家文化設施或活動在保存與發揚客家文化是不夠的,如果客家文化資產能夠產業化,成為文化產業,當有助於客家文化之保存與發揚。如果客家歌謠文化能造成全球「哈客旋風效應」,則客家族群與文化就能受到注意,使客家族群更能有自信,以身為客家人為榮,使下一代更有動力去了解、保存、發揚客家文化。要完成所謂的「哈客旋風效應」,須透過客家文化產業化與創意化的策略性推動,文化政策與制度的訂定很重要,完全的配套措施、共同資源的整合,需政府、居民、專業者、學者、業者共同齊心參與配合。
客家歌謠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客家人的最愛,在客家歌謠式微之際,胡泉雄以推廣客家歌謠為志業,不僅有教、有唱、有寫、有彈、又有創作,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對客家歌謠的傳承與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如花開滿園,成果芳華!這些芳華的貢獻如下:
1、保存文化
台灣在客家意識覺醒之後,政府為了避免客家文化式微,增進社會大眾認識客家文化,乃成立「客委會」專責於客家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他有山歌理論著述,又開設山歌研習班,讓更多的鄉親認識山歌、會唱山歌。他所成立的各種社團,其宗旨都在於保存與延續客家文化,致力於客家文化之發揚。山歌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的內涵之一,胡老師推廣客家山歌,出版有聲CD、創作新曲,都有助於客家文化的保存與發揚。學習客家母語最有效與便捷的方法,就是從學唱客家歌謠開始,因為「唱歌是語言的音樂化」,當客家年輕一代對客家歌謠歌詞能琅琅上口時,無形中定可學會客家語言,對有失傳之虞的客家話之保存有相當的助益。
2、寓教於樂
在輕鬆中教唱山歌,讓人在唱山歌中紓解一身的疲勞,唱出客家人的心聲,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所謂「好韻能興千百業,好歌能解一身勞」,本來就是客家山歌的本質。胡泉雄教唱山歌寓教於樂,是他幽默與風趣特質的展現。他教唱山歌時,有即興作詞的文學修養,又有隨詞改譜的能力,不但把山歌唱得親切自然,又能藉歌詞表達山歌的內涵與意境;有時他用誇張的唱法,提醒學員要如何才唱得對,都會令班員哄堂大笑!
尤其胡泉雄的山歌歌詞除了一般抒情者外,有許多勸善教化的歌詞,具有警世與勸善的作用,對挽化人心、提倡善良風俗有許多幫助與功效。難怪有許多人說,唱山歌是社會教育的一環,不僅有助於復興客家文化,又能達到導正風氣之社會教育的功能。
3、改良與提升
由於胡泉雄主張淨化傳統山歌歌詞,一改過去客家山歌被認為低級、粗俗的印象,創作了許多感嘆、消遣、教化、勸善、修行、喜慶、節日、時令的現代新歌詞,可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這些現代歌詞,或為意境深刻、感人肺腑、醒勸世人,或為富有哲理、詼諧有趣、實用應景,皆為山歌之精華。尤其把唐詩編為山歌,其文學價值無形中提升了山歌的的水準,讓爾後的年輕人學唱山歌,再也不嫌低俗。他還提倡用國語唱山歌,讓台灣人人都可以唱山歌,不限於客家人才能唱。他也改編傳統客家歌謠,將客家民謠中旋律優美的小調,在儘量保存原有韻味的前提下改編,配上國語歌詞,用國語演唱,方便非客家人學唱山歌,使山歌普遍受台灣人接受與喜愛。胡泉雄教導人如何填寫客家歌詞,並配合時下流行的歌曲教唱,讓人以最輕鬆的方式學習客家歌曲。他也創作了四十幾首現代客家歌謠,饒富客家要素,頗受好評。
本來客家山歌使用的調子,不會相差很大,但歌詞一變,旋律也就跟著聲調的變化而不同,使得旋律無法順利連貫,或連貫的不自然。換言之,呆板的山歌人人可唱,但要真正唱出山歌的韻味,不是一件人人都可輕易達到的事情。胡泉雄有豐富實際的教唱經驗,他主張唱山歌可以加入一些「虛字」,如「哪」、「噯」、「喲」,使山歌聽起來更為婉轉輕俏,柔美流暢,增加山歌的趣味。
胡泉雄主張唱山歌除了傳統的伴奏之外,國樂、小提琴、鋼琴甚至吉他都可以加入客家山歌伴奏行列,加強合聲與節奏的效果。他也編印譜曲、創作歌詞,將客家歌謠以歌劇的方式表達出來,擴大過去習慣用獨唱、合唱與輪唱的山歌表演方式,使山歌從鄉村走入音樂殿堂。以上這些作法,大大提升了客家歌謠的水準,有助於客家歌謠的流行。
4、凝聚鄉情
胡泉雄從研究山歌到推廣山歌,已經三十個年頭了。他走遍台灣各地的客家地區,多少個黃昏、多少個深夜,他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可說「三十寒暑歌與謠」、「八千里路雲和月」。他廣受各地鄉親之支持與喜愛,使他滿懷欣喜,心存感激;當受到無理之檢舉與抹黑,他虛心檢討,理直氣壯。他以山歌充實自己的生命、滋潤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人生;同時亦以山歌充實了鄉親的生命、滋潤了鄉親的生活、美化了鄉親的人生。他孜孜訖訖,開班教唱、成立社團、巡迴演唱、出國訪問與到處演講,讓海內外同胞知曉客家歌謠有優美動人的旋律,有意境深遠的歌詞,有扣人心弦的韻味,更有感人肺腑、千變萬化的唱腔。真是凝聚了千千萬萬客家人深厚的鄉情。俗語云:「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歌是故鄉情」,胡泉雄以山歌撫慰了多少客家人埋藏心底、愛家愛鄉及離鄉背井的思鄉情懷。這就是為什麼海內外各地客家人,每當聽到山歌,就會特別感動,甚至落淚的原因!
胡泉雄推廣山歌,不僅讓山歌從荒嶺唱到音樂廳堂,更唱出了客家人內心深處的客家意識、懷鄉之情,藉唱山歌凝聚了鄉情。因為山歌是客家人獨特的族群音樂,是客家人團結的象徵。
曾幾何時,客家山歌漸漸沒落,客家人隱藏客家身分;曾幾何時,又因為在有心人士大力之推廣,使山歌萬里傳揚,凝聚了客家鄉親鄉情意識;由唱山歌學客家話、由唱山歌提升客家人的身分認同,滿足客家鄉親的集體需求,增進全民認識客家文化,促進客家文化的永續發展。
總之,胡泉雄推廣客家歌謠,傳統與現代兼顧,理論與實際並重,豐富了客家歌謠,也凝聚了鄉情意識,亦提升了客家歌謠文化之水平與內涵。連帶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弘揚客家文化,活絡客家聚落生命力。他也培育了許多客家歌謠人才,至今弟子滿天下,成為傳承文化之種子,亦是營造客家文化創新的新活力,也由此而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影響是渾厚深遠的。我們希望客家歌謠不但能薪火相傳,更要精益求精,發揚光大,一代傳給一代,使客家歌謠在台灣能萬里傳揚、萬年傳揚,永不絕響!豈不懿歟!
參考書目:
1. 伍立人,《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 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1。
3. 陳其南,〈地方文化與地區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
4. 陳板,《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策略》,(2002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論文,2002年)。
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頁1- 1。
黃子堯,《客家民間文學》,﹝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2003年8月﹞,頁56。
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頁1- 5。
陳其南,〈地方文化與地區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頁24。
伍立人,《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24。
陳板,《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策略》,(2002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論文,2002年),頁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