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衫再現-台灣傳統藍染產業垂直整合現況
陳隆進、鄭麗雀
全文摘錄
客家藍衫-是台灣地方特色產業的重要指標,藍衫文化經過近年來的包裝行銷,受到廣大族群的重視;台灣先民無論客籍、閩籍甚至原住民,都有其不同的藍衫文化,最後式微的客家藍衫文化,仍保有台灣庶民的特有文化意涵及勤儉持家、無拘無束的自由思維。
近年高度資訊化後,地球環境生態遭受嚴重破壞,人類健康出現種種警訊,反樸歸真的思維下,回歸自然的省思,使天然染色的工藝在世界各國受到矚目。台灣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研究員馬芬妹於西元1992年開始投入心力重建藍靛技術;從山藍、木藍植株的尋找及種子的收集,到藍草製靛、建藍,經過十年不斷的努力復育下,重現台灣的傳統藍染工藝;進而於西元2001年培養各地種子教師,推動現代的藍染生活工藝。於各地社區大學及社區產業再造推廣傳承藍染工藝;藍染衣物具有抗菌、消炎、鎮痛、解熱及防蟲的深層功能,且能抗拒輻射線傷害,深受各方肯定應用。
台灣的藍染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農夫種藍草製作藍靛,供應染坊製作商品行銷;並設計出貼近生活的各式民生用品、服飾,建構藍染工藝的民藝基石。中區職訓中心並已開設五班植物藍染的職業訓練課程,積極推動台灣的藍衫文化,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創造台灣新藍衫文化層。
台灣藍染工藝的復原、傳承、推廣,曾面臨各種問題,在各方產學界的努力下,已排除障礙;從種草製靛的上游染料供應者,尋覓藍草種苗,育種栽培到製靛改良;中游藍染商品的規劃,型款設計、紋樣創作……;產品並賦於地方特色的故事;及下游業者的行銷,產品包裝到生活應用;將一系列『台灣傳統植物藍染』產業垂直整合的對策與研究成果,盡心的毫無保留的與植物藍染產業的愛好者分享,共同將台灣的藍染產業推向國際舞台。
關鍵詞:山藍、藍靛、藍衫、防染、地方特色
一、 藍衫再現
2002年12月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於台北召開,經過媒體的大幅報導,政府全力支持推廣客家文化預算,以及客委會葉菊蘭主委的強力行銷,客家文化躍升為台灣新顯學,與客家相關的事務,受到大眾普遍認知,在一波波客家文化認同下,『客家藍衫』迅速竄紅,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嚴然成為客家的文化資產。
先民由大陸移墾台灣時,帶來經濟作物『山藍』,種植於低海拔的背陽谷地,與竹林、筆桶樹、杉木林共生,山藍的根部就是通稱的「南板藍根」,是中藥材的消炎治煞良藥,由山藍葉片浸泡後粹取的中藥材「青黛」更是治療咽喉腫痛,及白血病的主要藥材;以沉澱法製成的山藍藍靛染料,染出的布料製成的藍衫具有消炎(避免發炎)、鎮痛(消除疲勞)、解熱(預防中暑)的功能,在醫藥不發達瘴癘遍佈的台灣開拓史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先民於田野中耕作或於礦坑中工作皆能充分保護身體健康。
台灣藍靛的產量於清朝統治時期的咸豐年間曾是台灣第三大出口經濟產物,直到1870年台灣茶葉銷往紐約,所得產值凌駕於藍靛之上達五倍之多,致使生長環境相近的山藍,逐漸被棄植,19世紀初德國發明合成染料,便利的染色方式,使天然藍靛染料需求極速下滑,致使山藍全面性被棄植,終使台灣製靛技術失傳;幸而成熟後的山藍種子,體積雖只有0.4㎝×0.4㎝×0.1㎝大小,成熟後跳離母株能達200㎝遠,因而於藍草園被茶園取代後,山藍的植株繼續於茶園旁的山澗存活至今。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馬芬妹研究員,研究台灣植物染色經歷黃色系、褐色系、紅色系後,積極投入藍色系的研究,為了恢復台灣傳統藍染,尋覓多時,1995先於南部獲得平原藍草品種木藍,緊接著1996年於北部尋護丘陵地品種山藍,為了維持藍靛取得的穩定性,於霧峰、溪頭兩地承作農務,首開工藝研究者全方位工藝再造研究方式;1996年為突破藍染推廣瓶頸,前往日本沖繩、德島、京都、東京等地,為期一個月公私染藝單位的考察、訪問、研習,參酌文獻史料記載,不斷的實驗,終將台灣傳統藍靛沉澱法技術復原,透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研習課程,將此技藝傳承給各地社區營造者,重新創造台灣藍染新文化產值,奠定台灣推廣藍染技藝的基調,再造台灣藍衫文化。
2002年12月第一屆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於台北國際會議廳開議,現場客家產業博覽會展出傳統藍靛染色的客家藍衫,受到與會客家族親的高度肯定,苗栗縣社區大學江明修校長,邀約至苗栗市開課,自此開啟社區大學的地方特色產業工藝教學,也是全台唯一的傳統植物藍靛染課程。
藍衫文化並不侷限於客家藍衫,台灣先民無論閩客皆有其藍衫文化,較早來台的閩籍先民,生活較安定,衫、裙、褲的裝飾複雜華麗,採用布料種類繁多,質地柔軟,並常加上飾物;客籍先民移民台灣稍後,大都居住於靠山或偏僻之處,生活調件比較困苦,因此客家先民衣著捨去工作不便的裙裝,大多穿著衫褲,布料採結實堅牢的質料,客家的大襟衫袖長而且袖口反摺,工作時摺短前身,以利活動。台灣的藍衫不論閩客,與大陸藍衫不同的是,不用打板製作,並以直線裁剪,衣服均為較寬鬆形式,符合台灣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寬鬆的藍衫對各種體型,及各類活動都有高度的適應性,必要時一件藍衫甚至可以全家共同穿用,也能傳給後代子孫穿著,這就是台灣勤儉節約的美德實踐。下身常穿著的褲子,也是寬大的褲檔,先民可視工作、渡溪、宴會不同的需要,任意調節其長短,適應台灣多樣性生活變化的穿著藝術。
二、傳統藍染產業再造
現今的紡織業迎合市場需求,逐漸開發「機能性布料」,強調布料的抗輻射性、潑水性、防污性、、,這些機能性布料開發的原始仿效對象,皆來自於天然的植物染色,如薯榔染過的漁網具有很好的潑水性,及耐鹼性海水侵蝕;傳統藍靛染色布料所具有的保健功能及抗輻射線,是目前機能性布料尚無法完全複製的多功能布料,也是一條2~3萬台幣的牛仔褲熱銷的因素,而因為牛仔褲使用了傳統藍靛染料,所以天然的植物藍靛產品已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視,2006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组織於印度Hyderabad,召開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Workshop on Natural Dyes,更向前推動天然植物染色的世界觀。
台灣植物染色失傳80幾年,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台灣產業,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進入受災區重建地方產業,將多年研究成果「植物染色技藝」,傳授給受災區失業婦女,深受好評,並建立植物染的觀光產值基礎;2001年更將冷染系統的「傳統植物藍靛染技藝」,再傳授給南投縣中寮鄉植物染從業媽媽們,使中寮鄉植物染染坊的植物染商品更趨完整,強化市場競爭力;921地震後在政府的輔導下,重新建構台灣的天然染色事業,打響「植物染」的事業版圖,帶動台灣植物染的新風潮,中寮鄉「阿姆的染布店」為了植物染的永續經營,延聘植物染界的專家、學者,不斷的為從事植物染作業的成員加強知識、技能,頗獲各方肯定;2004年4月、2005年1月獲國際NPO組織邀請到泰國、巴西,與各國會員分享台灣經驗;2005年6月到日本福岡參加國際禮品展。未來台灣的植物染色事業發展,在從業人口的增加下,當可強化植物染的職場活力,增進台灣另類的經濟力。
2000年後台灣邁入一個新的植物藍染紀元,全台各地紛紛成立工作室、染坊、休閒農場、民宿,將植物藍染體驗納入經營體系,各地社區也將植物藍染設定為重點推廣活動,如基隆暖暖的大菁農場各式的研習展覽,三峽的藍染節,美濃的藍衫製作研習展覽,屏東的創意藍衫製作展覽、、,突然間增加的藍靛需求使台灣面臨無藍靛染料可用的窘境,除了北部能就地採集山藍製靛供給逐漸增加的需求外,立即建構藍靛專業的製作廠,已無法應付藍靛市場的需求;植物藍染的體驗活動也面臨防染技法更新的困境,新防染技法的研發傳承,以回應觀光客求新求變的要求;植物藍染商品設計製作接踵而來,植物藍染產業的垂直整合迫在眉睫。
三、藍染技藝傳承
植物藍染的產業垂直整合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公部門更面臨職責分界的立場,無法跨界輔導;因此名間身份的團隊介入植物藍染的產業垂直整合,是一個理想的狀態。藍彩染工坊鄭麗雀、陳隆進,45歲時選擇從職場退休後,充實自我人生經歷,擴展視野,積極參與各種研習、研討活動,領域概括文史、宗教、文學、社區營造、醫療、植物、環境生態、地方產業、工藝、古蹟導覽、、等區塊;1999年921地震,當天立即投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受傷民眾的醫療協助,告一段落後,訪視災區、投入災區重建時,發覺災民生活、職場重建面臨徬徨的窘境,為了協助重建區職場的建構,兩位進入草屯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跟隨藍染復育先驅馬芬妹老師,研習藍染工藝技巧,建立藍染工藝的基礎磐石。
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學到植物藍靛染工藝,並訪察各個公私立單位後,發覺天然染色工藝中斷了幾十年,其產業的垂直整合也已分崩離析,於2002~2003年間,在植物染同好協力下,從上游染料(藍靛)的穩定供應,天然纖維布料的委託精練漂白處理,工具及耗材的改良,成本分析探討,開擴行銷路徑、、;使天然植物藍染的產業經濟初具雛型。
(1)、上游產業輔導:
壹-專業山藍藍靛製作
2003年3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病房邀約,對癌末病患、家屬、護理人員進行植物藍靛染的藝術治療教學,透過簡報內容對山藍植株圖片的介紹,引起護理師黃美玲的注意與興趣,4月2日傳來令人興奮的消息,黃美玲娘家鹿谷鄉鳳凰村有大片野生山藍,經過進一步採葉搓染確認,並與黃爸爸(黃慶安先生)做深入溝通、解說製靛流程後,決定執行專業化的藍靛生產作業。
2003年4月3日立即展開第一次的藍靛試作,黃慶安先生利用製茶場的既有設備,再添購打靛器、200公升水桶、過濾籃、、等,大約花了5000元左右;清明時節的細雨伴著製靛的攪拌聲,給寧靜的山村帶來許多左鄰右舍好奇的觀望,紛紛探尋做什麼新產業?有沒有錢途?在場的工作人員心照不宣,一律以微笑帶過,避免一窩蜂從事藍靛製作,造成供需失調價格崩盤。4月20日刮取藍靛共得26公斤,除了挖取200g以小玻璃瓶保留作為日後檢測用途外,並立即煮木灰水加上酒、麥芽糖、、等將6公斤的藍靛建藍,讓黃家能隨時體驗藍靛染技藝的美妙,以堅定專業製靛的決心;拿出現金買下剩餘的20公斤藍靛,讓黃慶安先生的製靛投資有所回收及鼓舞。
建立藍靛製作基礎後,經過多次輔導與協商,並不斷修正藍靛製作流程,決定依實務狀況作好藍靛生產管理,期望建立台灣高品質的藍靛專業生產基地-
山藍採收種植
1)、採收野生山藍時,採取隔季採收,讓野生山藍能有較充足的恢復期,以確
保藍靛的製作品質。
2)、2003年4月野生山藍剪除葉片後的莖幹,立即阡插於屋後的田園,共種植
一分地,作為山藍農場的經營管理範例。同時張蓋多層200㎝高遮陽黑網,
防止過度日晒造成山藍葉片色素不足,並架設自動灑水系統,防止山藍植
株因缺水而引起的葉黃掉落,降低藍草的收成。
3)、山藍種植園除了以浸泡過的腐葉施肥外,再行追加黃豆餅發酵後的基肥;
為確保山藍植株的健康與更新,前後左右各距離200㎝處保留一株山藍作
為母株,不予採收,母株開花結果後,成熟的種子會蹦離母株,最遠可達
200㎝,落地的種子春天茗發新芽,成長茁壯,自動完成山藍植株的更新。
製靛流程
1)、 浸泡桶選擇以圓型200公升為主要設備,原因-⑴此桶可浸20~25公斤生葉,
桶深適合成人手臂長度,利於人工翻轉生葉,可提高生葉色素釋出率。
⑵打靛時圓形桶璧可使水流轉速穩定,石灰咬合藍靛素更均勻。⑶統一浸
泡桶規格方便訂做半機械化打靛器支架,提高製靛產能。⑷浸泡桶下方距
底部30公分處高度裝設廢液排放管,減少排放廢液的人工勞力支出。⑸腐
葉撈除時,回收殘水,提高製靛比率;並將腐葉施放於藍草園中作為天然
肥料。
2)、打靛是一項很消耗體力的工作,為了減少體力負擔,提高工作能量,適當
的修改製靛工作流程有其必要性。⑴裝設可移動式打靛器支架,除了能快
速簡易的放置於浸泡桶上,並能牢牢固定住打靛器,製靛人員不受牽絆。
⑵石灰乳投入前充分輾細,避免石灰結成塊狀,降低藍靛品質。⑶打靛中
不時以擾流棒深入浸泡桶,讓石灰乳與藍靛素更密切結合。⑷撈取沉澱液
時,先行過濾一次,再搯入過濾布過濾,可獲得更高品質的靛料。⑸過濾
中的靛料,上方覆蓋紗網,防止蚊蠅孳生。
藍靛包裝行銷
1)、藍靛以透明塑膠桶裝填,讓使用者品質看得到,只裝填5公斤、10公斤兩
種包裝,讓專業藍染工藝家或藍染技藝傳習者購買,以推動藍染技藝傳承;
不銷售1公斤、2公斤的散裝藍靛,避免將良好的藍靛大量使用於DIY的
體驗活動,建立藍靛銷售的市場區隔。
2)、清楚完整的產品標示-商標、品牌、品名、原料、批號、重量、採收日期、
製靛日期、指導單位、輔導單位、製靛者、地址、電話。讓藍靛使用者充
分了解藍靛狀況,更能創作出優良的藍染作品。
3)、每批號預留200g樣本,作為日後追蹤檢討藍靛品質的依據,做個負責任重
視藍靛品質的藍靛經營者。
4)、建立售後服務諮商系統-每次寄送藍靛時,隨貨附上一張免貼郵票的意見
調查表,讓藍靛使用者反應藍靛的使用結論與藍靛品質需求條件,作為日
後供料的參考指標;並委請輔導單位義務提供藍靛建藍、養藍的諮商服務。
2003年永合農莊大菁藍靛共生產了500多公斤,立即銷售一空,進帳數拾萬元,對一個殷實台灣茶農的經濟而言不無小補;2003~2006止每年藍靛生產量維持500公斤左右的產量,年年偕販賣一空,並獲使用者好評,來訪的日本工藝家、英國國際藍染學者,皆予以肯定。
貳-專業木藍藍靛製作
木藍是種植於平原河覆地的藍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荷蘭時期由泰國引進種子推廣,生產高品質的靛料,再由東印度公司運回荷蘭,供給荷蘭本土承接英國毛織業染色需求;木藍藍靛生產於台灣西部平原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西部沿海與大陸對渡的港口都成為藍靛主要的出口港,淡水河口的八里,大安溪口的大安、大肚溪口的鹿港、八掌溪口的猴樹港、、;河岸兩旁逐漸建立以種植木藍(小菁),集散靛料的地名,如中壢的菁埔、清水的菁埔、後壁的菁寮、、。西部平原由北到南種植藍靛染料植物「木藍」的推廣成功,除了供應廣大的閩族先民染布所需,更一舉將台灣藍靛產量大幅提升,擴大藍靛的經濟產值,目前散落於西部平原庭園中的元寶型石墩,就是先民染布用的砑石,這些元寶型石墩足可證明西部平原藍靛產業的盛況。
本工坊於2004年輔導彰化芬園鄉四正農場產銷木藍藍靛,除了依據輔導山藍藍靛永合農莊的製靛管理模式外,再依木藍種植生產的特質做了些修正與改良。
木藍種植採收
1)、育苗-立春開始於穴盆育苗,種子先於30℃的溫水浸泡,讓秋末採收的種
子感受春天已來臨,當種子芽點冒出後,再移種於育苗盆內,每穴播放三
顆種子,種苗長至10㎝高度時,將育苗盆內植株直接移植於5吋軟花盆中,
等木藍植株長至30㎝高時,移至田間種植。
2)、種植-於河川浮覆地水源充足的地方,將田地整理成一壟壟的栽種區,壟
間的水溝做為灌溉水源之用,植株以「W」種植,值穴各距離150㎝,讓
木藍成長後有充足的空間伸展枝葉,接受光合作用,提高製靛產能木藍長
至100㎝高時,每顆植株用三支細竹竿對稱支撐植株,避免8月採收期颱
風吹襲伏倒,枯葉影響木藍枝葉採收。平原型農業採精耕農務,農夫習慣
於間植他種作物,此項作法應避免,輔導過程中曾碰過種植木藍的田間,
間種同屬豆科植物的花生,早點成熟採收得花生,將豆科所需的氮肥先行
吸收,較慢成熟的慕蘭因吸收氮肥不足,因而製靛品質不佳。
3)、採收-木藍葉片細小,採收後沒立即泡水製靛容易枯黃,因此收割木藍,
最好選擇清晨5~6點太陽出來前,收割後的木藍以塑膠麻布綑紮,預防水分
蒸發;每次採收以當日工作量為止,不要過量採收。木藍一年可採收兩次,
8月初及11月底各採一次;因需肥沃土地,三年六收後,需移地更新重植。
木藍製靛
1)、 為讓木藍浸泡後的色素充分釋出,木藍枝葉先行剁細再投入筒中浸泡;
浸泡木藍需隨時注意木藍浸泡狀況,木藍葉三分之二已腐爛時,應立即
撈葉打靛,過度的浸泡會使色素分解,將無法製作出高品質的藍靛,甚者
前功盡棄。
2)、 製作好的木藍藍靛,有股阿摩尼亞的味道,倒入適當的五穀蒸溜酒(米酒),
可長期保存藍靛。
輔導平地農人種草製靛,不能忽視農人對耕種作物的對應態度,木藍製靛收益雖然比稻作高了五倍,但農人只要當季收成利益未達預期,立即堅持廢耕,拔除田間作物,改種他認為會賺錢的作物;因此,平地農人田地廢耕或農作物生產過剩的情況屢見不鮮。輔導過程中碰上72水災,影響收成利益未達預期,受輔導的農人在未商討告知狀況下,將8個月來辛苦輔導種植之千餘棵木藍成枝,一夕間全數剷除,讓輔導案功虧一簣。
(2)、中游產業輔導-技藝傳承教學
有了穩定的藍靛染料,植物藍染的技藝推廣就此蓬勃發展,提供台灣工藝研究所、三峽山中傳奇山莊、三峽中園國小、旗美社大、苗栗社大、新莊社大、青草湖社大、草鞋墩文教基金會、台中大坑社大、中區職業訓練中心、、等研習推廣。
2003年~2006年參與藍彩染工坊6天以上的藍染技藝培訓,已達541人次,參加一天以內的藍染技藝體驗業超過500人次,這只是中部一個工坊推動藍染技藝的數據,如加上台灣各地參與人次,將是一個不小的產業工藝學習活動。
工藝教學有它特殊的時段、場所、教具、、等需求,並非一般課程所能比擬,
進入社大教學時立即面臨學制的挑戰,非常感謝苗栗縣社區大學排除萬難接受我們的特殊需求,改變社區大學一貫的研習學制-隔週上課壹次,每次上課一天白天(6小時)的新學制終於誕生了。2004年開始全台有多所社區大學,也跟進採用這種方式開課;2005年3月台中市大坑社區大學,突破現況及教室的限制,開辦星期二白天班給為家庭牽絆的媽媽,及無法於星期假日休假的服務業之學員,參與研習生活工藝的機會,希望未來每星期二,在孩童們需上全日課的時段,成為假日無暇者充實生活知識,與研習生活工藝的歡樂時光。
表一:藍彩染工坊藍染技藝傳習培訓統計表
序
|
時 間
|
地 點
|
課 程 名 稱
|
主辦單位
|
研習成果
|
一
|
2003/06/19~
2006/10/12
|
南投縣
草屯鎮
|
青出於藍2-藍靛紮染技藝研習會
|
國立台灣
工藝研究所
|
培訓16位藍染技藝種子教師
|
二
|
20003/08~
2006/08
|
南投縣中寮鄉
|
植物染商品開發技法進階在職訓練班
|
南投縣植物染文教協會
|
共三次培訓32人次在職員工
|
三
|
2003/09~
2004/12
|
苗栗縣苗栗市
|
植物藍靛染技藝
|
苗栗縣
社區大學
|
共三學期開三班培訓73人次
|
四
|
2003/12~
2004/01
|
台北縣石碇鄉
|
重現藍金歲月-藍染種子教師培訓營
|
台灣田野
學習協會
|
培訓20位藍染技藝種子教師
|
五
|
2004/05/20~
2004/07/26
|
南投縣草屯鎮
|
青出於藍3-藍靛紮染技藝研習會
|
國立台灣
工藝研究所
|
培訓16位藍染技藝種子教師
|
六
|
2004/08/02~
2004/10/21
|
南投縣中寮鄉
|
93年植物染色
技能培訓班
|
勞委會職業訓練中心
|
培訓25位植物染就業職工
|
七
|
2004/09~
2006/12
|
台中市北屯區
|
植物藍靛染技藝
|
台中市大坑社區大學
|
共五學期開11班培訓210人次愛好植物藍靛染的學員
|
八
|
2005/04/03~
2005/05/22
|
台中市北屯區
|
先民服飾藍靛染色技藝研習課程
|
教育部
藝術教育館
|
43位愛好藍染藝術的市民
|
九
|
2004/10~
2006/09
|
雲林縣古坑鄉
|
樟湖國小鄉土教育-藍染斑
|
古坑鄉
樟湖國小
|
共三期培訓46位學校教職員及社區民眾
|
十
|
2005/09/30~
2005/11/30
|
台中縣潭子鄉
|
94年度職業訓練券實施計劃職業訓練-手染服飾製作訓練班
|
勞委會
職訓局
|
培訓30位中高年齡失業勞工第二專長訓練
|
十
一
|
2006/10/12~
2006/11/21
|
南投縣信義鄉
|
95年度推動原住民團體辦理原住民地區職業訓練-植物染飾品製作訓練班
|
勞委會
職訓局
|
培訓30位原住民第二專長訓練
|
2003年開始陪伴中寮鄉「阿姆的染布店」,做植物染及藍染技術改良,與產品開發、成本分析及行銷規劃,獲得補助單位勞委會中區職業訓練中心的肯定,2004年8月受託於中寮鄉開辦「93年植物染色技能培訓班」,培訓有意從事植物染事業的勞工朋友,除了植物藍染的技藝課程外,再加上商品陳列、行銷、網際銷售、包裝、、等課程,讓結業人員能快速投入就業市場;2005、2006再度開訓相關的職業訓練班,讓植物藍染的產業垂直整合逐漸成型。
(3)、下游產業輔導-產品製作行銷
在植物藍靛染色技藝的推動下,目前學習植物藍染技藝的學員,大致區分為自我學習型,技藝傳承型,產業開發型;自我學行型以滿足自我學習為主要的目標,習得藍染技藝後,先以自己學習製作的藍染作品佈置家庭,並常與朋友分享學習的喜悅,餽贈藍染作品,是藍染工藝生活化,生活工藝化的忠實實踐者,傳承藍染工藝的力量不容小覷;技藝傳習型大都是社會形的民眾,花上較長的時間,將習得一門藍染技藝,透過社區學習及其他管道,與他人分享藍染技藝,達成藍染技藝的傳承目的,這兩者雖很難界定實質產品,及銷售型態,他們的產品是「分享」,他們的行銷是「出賣自己」,這兩類學員就是帶動流行擴大行銷通路的隱形推手。
產品開發型學員,以藍染技藝作為謀生的事業,藍染產品製作的多元化及精緻化,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在不損及藍染作品品質下,降低成本結構,增加市場競爭力,是這些學員努力的目標;開發市場通路,多元銷售管道,藉助傳媒做形象行銷,提高藍染產品曝光率,是增大產值的不二法門;保持敏銳的觸角,不斷的吸收學習,擴大視野,開發、創新是藍染產業生產者往上提升產值與產能的功課。
四、傳統藍染的新生命
台灣植物藍染產業,重新復育完成至今還是一個很新的產業,很多的產業整合環節尚待連結,於2003年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與馬芬妹老師提到的「台灣籃,藍衫情」構想,到今日看到藍染技藝在台灣各地開出朵朵藍花,是令人喜悅的,「台灣籃」已成為台灣的一個新註記,但在發展的背後,植物藍染產品也進入欠缺「在地特色」在地特色的惡性循環漩渦中,藍染商品開發過程沒將在地的人文產業精神融入,讓植物藍染商品同質性太高,相互競爭激烈,非但無法擴大植物藍染商品產能,反造成競爭後削價求售的市場萎縮。
2006年地方特色植物藍染產品開始啟動,各地的特色商品,溶入地方的人文產業作後盾,發展各地的植物藍染商品。
1)、基隆暖暖的「山海藍」-基隆市台灣唯一有山藍及海洋的地方,染色後的山藍商品,再浸泡海水固色,天然海水中的微量水溶性金屬,將使藍染商品帶有隱性的金屬光澤。
2)、三峽的「三峽染」-三峽拱橋是三峽連外的重要地標,矗立河川上的三連拱橋墩,連結都會與鳶山的情感,三峽就如台北的後花園,到此遊賞後帶一件三峽染藍染作品回家,為後花園之旅留下美好的記憶。
3)、中寮的「明藍」-明是希望的代名詞,明天代表著無窮的希望,位於南投縣的中寮鄉是921的重建區,也是台灣最靠近日月潭的植物藍染生產地,植物染帶給該區無限的希望,結合日月潭的觀光資源,推出明藍系列藍染商品,可為南投縣帶動新的觀光商品銷售契機。
4)、古坑鄉的「樟湖藍」-台灣的「藍衫咖啡」,這是古坑樟湖藍結合華山咖啡推出的產業合作案;樟湖先民引進山藍後,山藍於該村遍地生長,初估可年產1000多公斤的高品質藍靛,透過樟湖國小與社區居民的產業規劃,準備以樟湖藍品牌行銷藍靛,必提供藍靛製作的小藍衫,給華山地區在地咖啡業者,包裝高品質的古坑咖啡豆,再以台灣「藍衫咖啡」咖啡行銷,開創地方特色產業的異業結合。
藍衫再現後,近幾年植物藍染產業漸趨成型,產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的努力結合,未來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高度資訊化的世界潮流,很多人回頭尋求傳統工藝的慰藉,這股熱潮正在世界各角落延燒,台灣的藍染技藝搭起這股熱潮,只要保有台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特質,必定不會於天然植物染色的世界潮流中缺席。
參考書目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實錄≫。臺北:客委會
馬芬妹,1999,≪青出於藍-台灣藍染技術系譜與藍染工藝之美 ≫。草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林成子,1981,≪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台北:林成子
鄭順德,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鄭順德,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