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興
2015 年是萬隆會議六十年,亞際書院的同仁決定在亞洲各地辦公室舉辦相關的討論活動,試圖思考「第三世界」在過去一甲子之中的變化,及其當下的意義。
1955 年4 月18-24 日,亞洲與非洲近三十個國家的領導人,有史以來首次在沒有歐美殖民帝國參與的情況下,在印尼萬隆召開極具世界史意義的大會,目的在促進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在政治上以「不結盟運動」的形式團結起來,抵抗美蘇的新殖民主義。
「萬隆會議意味著什麼」的問題,在廣大的中文世界中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簡化的說,在中國大陸,萬隆是中國共產黨「走出去」、在美蘇兩大勢力之外聯合世界弱小國家的重要象徵,回頭來看,它直接、間接促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乃至於七○年代後期所啟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位居東南亞的新、馬地區而言,萬隆效應在於內部跨越種族差異的團結力量,也意味著華人認同的轉向,對當地民族國家的效忠;而在港、澳、台地區,因為冷戰初期編入資本主義陣營,被排除在會議之外,所以萬隆在各地基本上缺席,但是卻在各地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第三世界意識—前殖民地的團結與連帶—沒法生長,就像「切除左眼」一樣,失去了在世界範圍內弱勢認同、相互支援的依託與世界觀,所形成的主體構造(親美、反共、強勢認同),特別是在學術思想上對美、日、歐體系的高度依賴,成為今天難以克服的知識障礙。如何在港、澳、台地區建立第三世界視野,如何在大陸重新喚醒流失中的第三世界關切,在更具物質基礎與條件下的今日,再次啟動萬隆會議至今遺留下來未完成的計畫—與亞、非、拉、加勒比海等地區(民間)思想界具體的知識交流、互動與相互閱讀,是我們推動恢復萬隆精神的
基本動力。
今年二月我們與印度科欽雙年展合作,在亞際雙年展社會思想論壇中以圓桌討論的方式開啟了「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的系列活動;四月間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杭州論壇,邀集亞、非、拉、加勒比海地區重要的思想者共聚一堂,進行了兩天密集的討論,與會同仁深受衝擊,預計將打開通往第三世界思想界的管道;五月底在香港舉辦的東亞批判刊物會議中,我們設置了圓桌討論的場次,與白樂晴先生共同討論新情勢下的第三世界連帶;六月間亞際書院同仁受邀至西非塞內加爾達卡參加1973 年成立至今的CODESRIA(Counc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Africa)的第14 屆三年會議,在South South Roundtable: Reconfiguring South-South Relations for GlobalTransformation 參與討論,開始與非洲思想界產生互動;七月底於東京舉辦的2015 年亞際書院年度講座—板垣雄三教授的契機下,邀請前輩運動家武藤一羊先生主講他的亞洲與第三世界連帶經驗;八月間,我們將赴印尼於2015亞際文化研究年會中組織「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泗水圓桌論壇,會後將至萬隆進行訪查討論。九月之後,亞際書院規畫陸續在台北、新加坡、那霸、首爾等地,以不同形式推進活動。
本刊連帶刊物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 曾經在2005 年萬隆會議五十周年時推出專號,重新闡釋萬隆精神,特此選譯其中兩篇文章,一篇由印尼學者巴斯卡拉.T.瓦達亞(Baskara T. Wardaya)從印尼語境回頭眺望1955 年全球情勢下形成不結盟(non-alligned)運動的第三世界連帶,另外一篇是訪談非洲思想家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阿敏從1975 年起成立第三世界論壇,積極串連亞非拉地區左翼團體,對全球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性的分析與介入。在往後幾期中,我們將整理出版上述亞際書院在各地推動活動的部分重要內容。
主題
|
日期
|
|
2015/4/18-19
|
|
2015/4/25-26
|
|
2015/5/30-31
|
|
2015/7/31
|
|
2015/8/1
|
|
2015/8/7-9
|
|
2015/8/9
|
|
2015/10/24-10/25
|
|
2015/11/12-11/15
|
現場影片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國際論壇杭州站于4月18日開幕,開幕當天的第一個環節,由中國美術學院的院長許江和亞際書院聯合發起人張頌仁先生進行了開幕致辭。
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名的全球化問題專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先生由于身體原因沒有辦法來到現場,我們將他特別爲本次論壇準備的錄音發言剪輯成影像,在論壇現場播放。這部分的影像已發布,可直接回復“薩米爾”觀看。
在18日上午的正式議程中,希爾瑪·法裏德(Hilmar FARID)、羅伯托·比西歐(Roberto BISSIO)分別發表演講,薩姆•莫約(Sam MOYO)和王中忱分別發表了回應。今天的微信訊息將會發布開幕致辭和希爾瑪·法裏德的演講,對本次論壇感興趣但未能親臨現場的各位可以在微信公共平臺看到他們的演講。
以下是跨越藝術、知識與社會行動的思想者,印度尼西亞知識界青年領袖希爾瑪•法裏德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論萬隆效應》
以下是烏拉圭新聞工作者羅伯托·比西歐(Roberto Bissio)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萬隆在拉美:另一個世界的寄望》。
在18日上午的正式議程中,希爾瑪·法裏德(Hilmar FARID)、羅伯托·比西歐(Roberto BISSIO)分別發表演講,薩姆•莫約(Sam MOYO)和王中忱分別發表了回應。
以下是跨越藝術、知識與社會行動的思想者,印度尼西亞知識界青年領袖希爾瑪•法裏德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論萬隆效應》 。
以下是烏拉圭新聞工作者羅伯托·比西歐(Roberto Bissio)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萬隆在拉美:另一個世界的寄望》。
在4月18日下午第一場的正式議程中,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經濟和社會發展部助理總幹事兼協調員喬莫·誇梅·桑德拉姆(Jomo Kwame SANDARUM)發表了題爲《饑餓、貧窮與社會庇護:後二零一五聯合國發展議程與發展中國家是否相關?》的演講,供職于德裏的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的阿迪蒂亞•尼加姆(Aditya NIGAM)發表了題爲《亞非團結與“資本”癥結:透視最後的邊境》的演講。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的助理教授董筱丹發表了對以上兩場演講的回應。
今天的微信訊息將發布這三場視頻。以下是喬莫·誇梅·桑德拉姆(Jomo Kwame SANDARUM)的演講部分。喬莫將詳實豐富的數據和各種顯而易見的緊迫現象呈現在演講中,將不平等、社會保護、饑餓問題連接在一起做了總結;他同時討論了下一個千年的發展目標,這同時是聯合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一個發展目標。在這場演講之中,喬莫對于“社會保護”的討論非常值得一聽。
喬莫·誇梅·桑德拉姆自2012年起至今擔任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經濟和社會發展部的助理總幹事兼協調員;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擔任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負責經濟發展的助理秘書長;2006年11月至2012年9月,擔任G24即關于國際貨幣事務的24國集團的榮譽研究協調員。由于工作表現突出,他獲得了包括2007年的華西裏·列昂惕夫獎之促進經濟思想前言獎在內的很多榮譽和獎項。除了爲媒體寫過多篇學術論文和文章,他還曾主筆或主編過100多本書,翻譯過12卷文獻。
以下是阿迪蒂亞•尼加姆(Aditya NIGAM)的演講部分,阿迪蒂亞·尼加姆博士主要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以歷史的角度來縱觀經濟體制,他在本場演講中主要討論了亞非團結與資本的癥結。
阿迪亞·尼加姆供職于德裏的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他的研究興趣主要是社會與政治理論,幷也參與了CSDS的社會與政治理論計劃。他研究過許多問題,如民族主義、認同、世俗主義、激進政治和馬克思主義,幷對當代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在後殖民語境中的經驗,以及當下政治主體性的建構方式特別感興趣。
以下是董筱丹教授的回應部分。董筱丹教授以經濟學研究者的身份,提出將文化批判的視角引用到經濟學的分析當中的迫切希望。在回應中,她同時補充了萬隆會議的宏觀經濟背景。
董筱丹,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作爲課題組核心人員參加的研究項目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社會管理與維護社會穩定機制研究——農村對抗性衝突的原因及其化解機制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重點和政策研究”、教育部應急項目“通過新農村建設促進國家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新興工業化國家比較研究”等。
論壇回顧
在4月18日下午第二場的正式議程中,英國國家發展規劃中心主任魯珀特·路易斯( Rupert Lewis)發表了題爲《萬隆運動在加勒比地區的回聲,以及中國在此區域今日的風貌》的演講;非洲農業研究部(AIAS)執行董事薩姆•莫約(Sam Moyo)發表了題爲《中國存在之于今日非洲的思考》的演講。來自于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的教授嚴海蓉和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張志强分別發表了對以上兩場演講的回應。
以下是魯珀特·路易斯( Rupert Lewis)的演講部分。魯珀特在演講中主要討論了萬隆會議對加勒比海地區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以及未來如何實現合作的可能性。
魯珀特·路易斯最初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學,在1992年以一篇遺傳學的博士論文取得了博士學位。他在英國、香港和南非均做過博士後研究,然後與水産業開發機構與私人單位一起致力于在東南亞、南美洲和歐洲進行科學應用的開發。他在2002年加入了英國政府的環境、食品與農業事務部(Defra, 在瘋牛病危機之後才成立的新部門)去執行一項爲制定决策服務的政府水産業研究計劃。此後,他爲這一科學智囊主管部門創立了一個新的“科學建議與聯絡社團”,致力于發現與處理當政策遭遇科學的不確定性領域挑戰的時候所産生的事宜,也牽頭展開環境、食品與農業事務部的發展規劃項目。他在2004年11月進駐英國政府科學與發明辦公室,爲政府的科學智囊主管部門創立幷領導新的發展規劃中心(HSC)。規劃發展中心在2005年3月由工業貿易部正式成立,它在多個領域執行跨政府的發展規劃策略(例如貿易、司法、環境、科技與全球化),同時也幫助政府部門提升它們的發展規劃能力。
以下是薩姆•莫約(Sam Moyo)的演講部分,薩姆的演講主要討論了在當今非洲土地上中國的發展。
薩姆·莫約是位于津巴布韋哈拉雷的非洲農業研究部(AIAS)的執行董事。他是國際雜志《南方農業:政治經濟學雜志》(Agrarian Sou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主編和位于非洲的社會研究發展委員會(CODESRIA)的前主席。薩姆·莫約在英國的諾森布裏亞大學獲得了農村發展和環境管理的博士學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非洲土地問題,農村轉型和國家:新自由主義土地改革的種種矛盾》(African land questions, agrarian transitions and the state: contradictions of neoliberal land reforms,2008);《津巴布韋結構調整下的土地改革:馬紹納蘭省的土地使用變化》(Land reform under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Zimbabw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ashonaland Provinces,2000)等。
以下是嚴海蓉和張志强的回應部分。
嚴海蓉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她于2002年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美國華盛頓大學),此後的工作經歷包括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三年博士後、以及在伊利諾伊大學和香港大學的教學研究。 她的博士論文關注城鄉勞工流動,主要通過研究家政工來分析改革開放時期城鄉、性別、階級三大關係的演變和交叉重叠。2005年以來她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沙伯力一起研究中非聯接,探討“中國在非洲”的話語和實踐。近幾年,她同時開始關注中國的食物主權以及與此相關的農政變遷話題。
張志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雜志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爲近代佛學、明清至近代學術史、思想史以及東亞現代性問題。著有《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研究》,《朱陸、孔佛、現代思想:佛學與晚明以來中國思想的現代轉換》;曾譯有《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
在4月19日上午的正式議程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烏幹達馬凱雷雷大學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穆罕穆德·馬姆達尼(Mahmood MAMDANI)和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明分別發表演講。
穆罕穆德以《游走于公共知識分子與學者之間:非洲高校在獨立後的一些行動方案》爲題,討論了非洲高校在獨立後校內與校外的學者與公共知識分子在爭取獨立與去殖民化努力中的一些行動。
王曉明教授以《早期中國現代思潮中的“第三世界”歷史軌迹》爲題,主要介紹了有關第三世界思考的兩個方面:怎麽理解世界革命;怎麽來創造。
以下是穆罕穆德·馬姆達尼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游走于公共知識分子與學者之間:非洲高校在獨立後的一些行動方案》。
以下是王曉明教授的演講部分,他的演講題目是《早期中國現代思潮中的“第三世界”歷史軌迹》。
以下是對穆罕穆德·馬姆達尼及王曉明教授演講的回應部分,回應人:吉見俊哉(ShunyaYOSHIMI)、陳清僑(StephenC.K. CHAN)。
論壇回顧
以下是4月19日下午第一場圓桌討論的與會人:Roberto BISSIO羅伯托•比西歐;Hilmar FARID / 希爾瑪·法裏德;Rupert LEWIS / 魯珀特·路易斯;Mahmood MAMDANI / 穆罕穆德·馬姆達尼; Sam MOYO / 薩姆·莫約;Aditya NIGAM / 阿迪蒂亞·尼加姆;Jomo Kwame SUNDARAM / 喬莫·誇梅·桑德拉姆;WANG Xiaoming / 王曉明;
以下是第一場圓桌討論與會人的發言部分
2016萬隆筆記(韓文版)/陳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