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在知識生產的層次上促進亞洲的統合,通過建立亞洲思想界的互動空間,以創造新的知識方式來轉化當前思想困境。
在殖民帝國主義與全球冷戰體制的格局下,東亞(乃至於整體亞洲地區)的思想界在二十世紀中,長期處於無法順暢交流與互動的狀況。1990年代起,隨著冷戰結構的鬆動,零星與局部的越界接觸開始慢慢發生。過去二十年間,我們累積的交流經驗看到的是當前各地思想界其實分享著共通的困境與煩惱。但一兩個世紀以來,亞洲主導性的知識狀況卻只把知識人的眼睛、情帶向歐美世界,那兒形成的思想於是成為我們今天共同的資源,而屬於我們自己的重要思想卻不斷在流失中。所造成的後遺症不僅是亞洲各地思想界彼此的漠視,更為嚴重的是各地知識界內化了歐美的眼睛來觀看自身,內部不符合歐美知識方式的重要思想都被輕蔑的對待、排除、跳過,要不就是對上述強勢的霸權進行反動,落入本土主義或是國粹主義自我中心的世界觀,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方式排除的都是多元參照鄰近地區歷史社會的必要性,使得知識生產沒法貼近我們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更別說提出有效的歷史解釋了。
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圖藉由推動「亞洲現代思想計畫」轉化這種扭曲的知識狀況,否則繼續走下去會是在死路中踏步。
在過去十幾年間,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 Project、東亞批判刊物會議、「西天中土」計畫,透過小規模不斷連帶的努力,慢慢搭建起了一個具有相互信任的區域性思想網絡,並摸索著以出版、會議、講座等形式使彼此的互動更為切實、深入,經過這些積累,現在我們認為大家有條件可以進一步聯合在一起做些事,是以提出這個初步計畫的構想,以更切實的推動亞洲各地脫冷戰、向亞洲回心。
這個計畫的想法是,把各地的知識網絡連結起來,讓大家進行的工作形成一個相互支援、相互協助、相互分享的多層次連結,以在知識上讓彼此成為可以相互參照的座標與相互學習的資源,從而對當下的歷史處境提出更有效的解釋、批判和介入。計畫聚焦於「亞洲現代思想」,這裡的「現代」不具規範性,而是操作性的歷史時間概念,範圍大致從十九世紀中至今,承載的是先前歷史的延續與先前歷史的斷裂;「亞洲」則基本上是空間上的相對概念,承繼的是「亞非拉」,是第三世界主義的想像,預設著和世界整體動力的關係,不是封閉在區域中觀看世界;「思想」則意味著對歷史進程中對於現實的具體思考與回應,根植於思想者與社會的立體關係,包括支撐著思想的精神、心境與情感的動力,與思想的歷史政治社會契機。
總之, 我們希望不說空話,而通過實際的知識工作,在可能的範圍內推動起「亞洲現代思想」的連帶運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