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導論: Top

/ 郭孟佳 /

「阿里山的少女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呀!……」這少耳熟能響的高山青,刻畫出主流社會對於台灣的原住民的〝刻板印象〞。van Dijk,Teun(1993)在討論美國白人的各式媒體在報導有色人種時提出,主流的媒體工作無法完整地瞭解原住民社會的生活文化脈絡,因此在報導尚無可避免地流於片面,甚至再製了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同樣的,台灣的主流傳媒也ㄧ再地複製對於原住民的印象。陳顯的大多為原住民的「異文化風情」或是社會問題這兩大部分,也因此,與原住民ㄧ起出現的文字多半是「豐年祭」、「歌舞表演」、「酗酒問題」與「山地雛妓」…等等相關的負面標籤。

近來由於台灣國民旅遊的風氣日盛,原住民部落地區的觀光熱潮更是蓬勃發展,遊客們ㄧ波波如大浪般進入了原本較為封閉的地區,到底這股熱潮對於部落的住民造成怎樣的影響,這的確需要我們研究思索的。再者,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在觀光的活動中,女性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發展觀光活動的過程中女性受到的影響大過於男性。

本「思考原住民50篇」希望讀者能以多元文化的視角切入,理解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正確認識當代原住民社會文化面貌。


[ 專書 ]
1. 仉乃華 (1995),〈婦女與發展:理論、實踐與問題〉,鮑曉蘭(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書店。

2. Hooks, bell, 1995,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有簡體中譯本)

3.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4. 太魯閣國家公園(2001),《把人找回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

5. 王嵩山,200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板橋市:稻香出版社。

6. 謝世宗,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 : 臺灣原住民論集 》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7.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板橋市:稻香出版社。

8. 王嵩山,2003《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市 : 臺灣文獻館。

9.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縣:前衛出版社。

10.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2002《生蕃行腳 : 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單篇 ]
1. 利格拉樂.阿烏,1996,〈樓上樓下─都會區中產階級女性運動與原住民女性運動的矛盾〉,騷動4: 4-9。

2. 黃美英, 1994, 〈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台灣原住民婦女的都市經驗〉,收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 黃淑玲,2000, 〈變調的”ngasal”: 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頁97-144。

4. 劉哲勳,1994, 〈台灣社會變遷中的原住民族婦女娼妓問題─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及歷史性因素〉,收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 Apffel-Marglin, Frederique and Suzanne L. Simon, 1999, 〈女性主義東方論述與發展〉,收錄於許寶強、汪暉編,《發展的迷思》,頁241-261。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Johnson-Odim, Cheryl (謝里爾.約翰森─奧德姆). 1998,〈共同的主題,不同的環境與背景〉,收於王政、杜芳琴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

7.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錢德拉.塔爾佩德.莫漢蒂), 〈在西方人的眼裡─女權主義學術成果與殖民主義的論述〉,收於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書店

8. Parpart, Jane L. 1999, 〈後現代主義、性別、發展〉,收錄於許寶強、汪暉編,《發展的迷思》,頁223-240。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黃應貴, 1993, 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 75:133-169.

10. 黃應貴, 1982,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2:115-149.

11. 顏愛靜,1997,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市傅君,1997, 台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保育,山海文化 42-51。

12. 林益仁 2001 原住民部落發展與山林資源保育:從西雅圖酋長的演說談起。發表於「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2001年5月29、30日。內政部營建署、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台北、花蓮。

13. 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1998,<種族主義與國族主義>,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47-189。

14. 岩淵功一,1998,<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91-234。

15. 彼埃特思、巴域(Jan Nederveen Pieterse and Bhikhu Parekh),1998,<意象的轉移─「解殖」、「自內解殖」和「後殖情狀」>,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01-128。

16. 敏米(Albert Memmi),1998,<殖民者與受殖者>,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27。

17. 徐世怡,1989,<觀光旅遊空間之社會歷史分析─以烏來為個案>,《思與言》,第27卷第4期,頁3-46。

18. 夏曉鵑,2002,<失神的酒:初探酒與原住民社會的資本主義化過程>,發表於「傳播與族群發展研討會」,世新大學傳研究、社發所主辦。

19.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98,<族群身份的建構─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族裔身份>,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29-146。

20. 許寶強、汪暉(選編),1999,《發展的迷思》,頁vii-xxxiii,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21. 黃應貴,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85-95。

22. 蓋提斯(Henry Louis Jr. Gates),1998,<評論家筆下的法農主義>,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235-254。

23. 薩伊(Edward W. Said)a,1998,<東方論述.導引>,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29-59。

24. 薩伊(Edward W. Said)b,1998,<東方論述.後語>,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61-88。

25. 蘭迪(Ashis Nandy),1998,<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自我的迷失與重拾>,收錄於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89-100。

26. 謝世忠,1992,<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Daiyan認同研究>,《考古人類學刊》,第四十八期,頁113-129。

27. 蕭新煌,1984,<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灣銀行季刊》,第35卷第1期,頁126-161。

28. 顧玉珍、張毓芬,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221-292。
[ 博碩論文 ]
1. 金惠雯,2001,《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梁莉芳,2001, 《召回我們的力量─一個阿美族部落舞團女性的生命經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蔣文鵑,2001, 《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賴錦慧,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慈敏,1990,族群動員:以台灣原住民族二次還我土地運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6. 魏貽君,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7. 汪明輝, 2001, 《鄒族的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題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8. 林瓊華,1996,台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9. 陳宗韓 1994 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 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黃鵬仁,1996,《族群性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個北部泰雅女性的生命史研究》,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蔡旻玠,2001,《「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顏婉娟,2000,《烏來泰雅婦女飲酒經濟之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yright(c) 2004 www.tiencf.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