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落,不需要任何理由
尖石那羅三月的櫻瓣
為了我快哭的淚眼
飄落成一地
飛揚的雨花(陳銘磻,2003) |
|
作者/ 楊家彰
前言
對於尖石,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存在,進入尖石,更有一鼓莫名的情愫,在我的內心深處,激盪不已。2002年七月,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尖石的每個角落,在一路上所看到的泰雅勇士圖騰、泰雅文化壁圖和雄偉的峻山深谷,我突然感受到泰雅祖先們的辛勞跋涉,那樣內心的澎湃情懷,一直延伸許久許久…。風災過後,2004年的今日,再踏進尖石,延途的落石斷橋,崎嶇巔簸的路段,種種的情境,映入眼廉,使我的淚水在我的眼框徘徊許久,尖石的情緣,竟是和我聯繫得這樣的密切。有鑑於此,吾人將帶領大家進入尖石中,幾個部落的過去和現在,讓大眾更深入認識尖石這個地方。
尖石鄉名的由來
尖石鄉是新竹縣兩個山地鄉之一,鄉名源自於轄內那羅、嘉樂兩溪匯流處聳立的巨石,這支獨立如尖筍狀的巨石,由於型態雄偉,雖然經歷大自然烈日狂風暴雨的侵襲,卻依然聳立在立溪中,象徵著尖石鄉民在困苦的環境裡,不服輸、愈措愈勇的精神,故以尖石為名(尖石鄉訊,2004)。
尖石鄉為新竹縣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鄉公所位於嘉興村,村的東北約三百公尺處,有座海跋約一千一百七十二公尺的尖石山,尖石山麓有一尖石岩,矗立於油羅溪中(頭前溪的東源,源於田勝山),高度約有一百公尺,基部略呈方形,而峰頂尖削,俗稱尖石。根據地方父老相傳,從前這尖石是連接在右岸的,左案另有一巨岩突出,二石相連,後來左右兩岩相連接處被洪水沖斷,後人稱前面那座名為『尖石岩』,也就是『雄岩』,後面那座稱為『雌岩』,或稱前者為『尖石公』,後者為『尖石母』(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Top
尖石鄉地理位置
尖石鄉位居新竹縣東南山岳地帶,東自雪臼山沿馬利可彎山、李崠山、鳥嘴山至馬武督與桃園復興鄉的角板山為界;東南自桃山至雪臼山與宜蘭縣為界;西鄰五峰鄉,西南至大霸尖山與苗栗縣泰安鄉、南庄鄉為界;西北沿線與關西、橫山比連;南至大霸尖山至桃山與台中縣為界;北則與關西為鄰(陳銘磻,2003)。
尖石鄉位於番界嶺線之南;全鄉重巒疊嶂,東南奧區屬玉山山脈之雪山彙山系,有大霸尖山、桃山、金孩兒山、雪臼山等高山峻峭,其中唯大霸尖山為新竹縣之第一高峰,距尖石東南約八十公里,海跋三、五七三公尺。山巔終年積雪,北麓有小高原二處,二次大戰時日軍為防禦盟軍空降,曾設監視所於斯地。其次即阿里山脈,聳立於雪山彙山脈之西側,有李崠山、八五山、大岡山、鳥嘴山等。北面有六畜山、帽盒山、麥樹仁山、外橫屏山、向天湖山等諸山羅列,又其西即所謂番界嶺線,山地與平地之分界也。本鄉發出二水,一自大霸尖山之東流出,繞金孩兒山之東,稱他給仁溪,與金孩兒山西側之薩加雅津溪,在控溪匯合,北出桃園縣,即淡水河之上游。一出自尖石鄉北端,集鳥嘴山諸水,流過加拉排繞尖石山者稱加拉排溪(又名嘉樂溪,或馬利可彎溪),一集李崠山、大岡山諸水,流過那羅,繞尖石山之南者稱那羅溪(又名尖石溪),二溪匯合於尖石山下,又稱為油羅溪,即頭前溪上流之一支流。古跡尤多,本縣選定八景十二勝時,指定『大霸靈峰』為特景,外如尖石巖、秀巒溫泉、軍艦石、李崠山古戰場,均膾炙人口(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尖石鄉在民國九年初由竹塹城警察部管轄,同年十月一日改設州制,隸屬新竹州管轄,屬於竹東群,竹東群再分為尖石、秀巒、玉峰等山區,各區都歸日本警察部統管,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新竹接管委員會接管,自民國三十五年三月一日奉令設鄉治。尖石鄉為新竹縣面積最遼闊的鄉鎮,面積廣達530平方公里,是關西鎮的4.2倍、它西與橫山鄉為界,東至鴛鴦湖保護區,北和復興鄉為鄰,最南以中央山脈的品田山和台中縣為界,境內還因為山脈聳立而分成前山、後山兩大區域,前山是頭前溪的源頭,後者則是大漢溪水系的發源地,本鄉境內全為山岳地帶,氣候平均溫涼、地廣人稀、堪稱新竹縣的綠色命脈
(尖石鄉訊,2004)。 Top
族群、村社與人口
原本以為尖石鄉全部都是為原住民泰雅族族群,但看了一些文獻之後,才知道其實不然,雖然大部份是原住民泰雅族,但還是有族群之分支,佔了人口數約六成;另有客家約三成,還有少數的閩南和原住民賽夏族,以下就針對族群、人口、村社作一詳細訴說:
據民國二十四年日據時期第六次國勢調查之資料,在尖石鄉有3.30%的閩南語人口,佔32.40的客家語人口,和佔64.00%的原住民語的人口(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未出版)。
本鄉泰雅族共分成三大系統,分布於油羅溪水系的義興、嘉樂、新樂、錦屏、梅花等村,以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的加拉排群為主;後山大漢溪水系則盡屬賽考列克亞族,其中秀巒村所屬部落為祖居地在南投仁愛’鄉紅香部落的金那吉群,另外玉峰村所屬者為祖居地在南投仁愛鄉力行村的馬力觀或馬力巴群,兩村人的祖先,遷徙到尖石的歷史已經有三、四百年了(尖石鄉訊,2004)。
台灣光復後,因前山地區蓬勃的媒礦開採事業,吸引很多礦工湧入,他們以客家人為主,間有少數閩南人和大陸籍退伍老兵,日久成為本鄉的新住民,主要分怖在嘉樂、新樂、錦屏三村,目前本鄉村落數計有義興、嘉樂、新樂、梅花、錦屏、玉峰、秀巒等七村,總戶數為2297戶,人口數8264人(尖石鄉訊,2004)。
Top
尖石泰雅族分類及分佈地區圖(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未出版)
按照未縣市分家前,民國42年新竹縣政府山地室的正確統計數字,當時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總人口數有4920人,其中泰雅族佔93%,其餘才是賽夏族和少部份客家族。截至公元2002年底,尖石鄉人口則逼近八千五百人。
民國四十二年的人口即已少到這步田地,更遑論日後城鄉差距愈形接近的二十一世紀,人口不斷外流的快速現象了。
如此稀薄的人口,對整個尖石鄉與五峰鄉偌大的土地與資源來說,著實浪費,然而,礙於山地保護區的法令限定與環境影響,原住民部落愈形蕭條,尤以經濟大量發展後的台灣,原住民青年紛紛下山到都會求學、謀職,願意留山地,鎮日與山林為伍,做山地活的人,相對銳減許多。如此變革,使整個山地部落更加冷清(陳銘磻,2003)。
Top
若依聚落區分,尖石鄉總共設有七個部落,分別是(陳銘磻,2003):
前山(道下以下)
義興村:尖石、北角、馬貽
嘉樂村:嘉樂(加拉排)、麥樹仁
新樂村:新樂(西拉克)、煤源(蚋哮)、水田
梅花村:梅花
錦屏村:比麟、天他那、小錦屏、那羅
道下後山(以宇老做為分界)
玉峰村:宇老、馬美、玉峰、石磊、里謀、泰平、抬耀、司馬庫斯
秀巒村:錦路、幼羅、田埔、秀巒(控溪)、泰崗、新光、養老、鎮西堡
然而,地方自治實施以後,社會團體組織有所變更。昔日之社之名稱雖尚存在,然而在鄉公所組織之下,併合數社成為一村,村之下更設鄰;一如平地之自治組織。現在尖石鄉設有:義興、新樂、嘉樂、錦屏、梅花、秀巒、玉峰共七村(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Top
每村所轄範圍如下(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一) 義興村:包括新興、尖石二社;新興分為五鄰,尖石分二鄰。
(二) 新樂村:包括西拉克、拉號二社;西拉克分六鄰,拉號分五鄰。
(三) 嘉樂村:包括拉排、麥樹仁二社;加拉排分四鄰,麥樹仁分二鄰。
(四) 錦屏村:包括比鄰、天他那、那羅三社;比鄰分二鄰,天他那分二鄰,那羅分六鄰。
(五) 梅花村:即美卡蘭社全部,地域廣,人口多,共分九鄰。
(六) 秀巒村:包括錦羅、幼羅、田埔、泰也干、鎮西堡共五社;唯田埔分四鄰,以外皆分二鄰。
(七) 玉峰村:包括烏來、石磊、宇老、里謀、泰平、抬耀、司馬庫斯七社,共十六鄰。
總而言之,尖石鄉包括有七個村落,包括:義興村、新樂村、嘉樂村、錦屏村、梅花村、秀巒村、玉峰村,族群大多為原住民泰雅族群,另有客家族群,和少數的閩南人和原住民賽夏族群,全部總人口為八千多人,所以尖石鄉是個多族群和地廣人稀的鄉鎮,但產業卻是以初級產業為主,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尖石產業特色。
Top
產業
光復後,政府為發展山地經濟,山地產物之買賣,已將日據時期之管制方式,改為自由交易。省方曾組織公司,在本縣五峰、尖石兩鄉設分公司,經營山地產物供銷事業。然因經營欠佳,終於解散。其後各鄉自行組織供銷會,仍辦理山地供銷事業。但大部份原住民均下山至竹東、上坪、內灣、甚至到新竹自行買賣。因此供銷費業務亦不甚發達。現在山地除在五峰、尖石各鄉公所所在地有開設極小之日常用品店舖外,大部份均至平地買賣(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尖石鄉的產業,大多以一級產業為主,早期原住民族是以種植香菇為經濟來源,近來,則是以種植水蜜桃、水梨和高冷蔬菜為主;而居住在尖石的客家人,則是開採煤礦,居住在嘉樂、新樂、錦屏三村。又因尖石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壯麗的河山,在道路開通後,開始發展觀光,但發展的觀光,又和林產業有關—看神木群,所以,一連串的產業,是如此密不可分,絕不能單獨觀之,以下就分幾項產業詳述,讓大眾更加清楚尖石的產業發展。
Top
物產
香菇,據說以前在尖石鄉的原住民大都種植香菇,然後賣到山下,以謀生。據抬耀部落的甲說,抬藥部落以前種香菇,向山下買取蕈種,然後去山上種,採回來的香菇,還要經由烘乾;而司馬庫斯的丙說,以前要背著蕈種到山裡面種,有時還要住在山上,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李,尖石鄉的李種植株數為3000株,種植面積達3.10公頃,產量為126000公斤,一般是供作生食。鹽製加工製為李鹽,糖漬加工製蜜餞,最為大宗。且製造罐頭及李果醬,其銷路頗佳。今公賣局大量收買釀造果酒(新竹縣政府,1976)。
稻米,在尖石鄉的稻米消費量是超過生產量的(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所以,大部份的尖石鄉部落居民是自給自足。據司馬庫斯的丙說,在早期,司馬庫斯的海跋較高,所以溫度低,稻米的種植,每年一作,產量很少;可想而知,尖石鄉因為全鄉都是山坡地,所以,溫度平均也較低,稻米的產量只有自給而已。
Top
蘿蔔,在新竹縣栽培面積及產量約佔全臺灣之6.3%在新竹縣蔬菜栽培總面積(民國40年統計)3590.83公頃之中擁有977.40公頃,佔27.2,為疏菜中之最大宗;尖石鄉種植面積20.6公頃,產量378190公斤(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芋,尖石鄉是所有種芋的鄉鎮中,是種植最廣的,有15.55公頃,產量96410公斤。芋為耐熱性蔬菜中之莖菜類。昔時因原住民族從南洋引來,以為重要食糧之一(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桃,桃原產於亞洲大陸,自古即傳入臺灣。其歷史悠久。相傳嘉慶年間,新埔人劉阿全之祖父渡台時,從廣東來桃苗種植,為新竹桃樹之始。桃性好低溫,在台灣平地栽種時,冬季休眠不足,致花芽分化不良,影響產量及品質甚大。優良品種栽培於山地高冷地區較為適宜。日據時期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栗園(海跋1360公尺)試植水蜜桃,其生育與結實成績良好(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現今尖石大部份的部落都種植桃這樣的高經濟作物,包括抬耀、田埔、泰崗、新光、司馬庫斯等幾個部落,甚至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據抬耀丁所言,因為大家都在種植,市場價格就會下跌,不像以前那般。所以,經濟來源減少。
尖石鄉鄉長雲天寶強調,尖石鄉海跋高度二千公尺,溫度高低落差大,是種水蜜桃的最佳優勢,甜度、色澤或是果粒大小,都是上上之選(尖石鄉訊,2004)。
Top
甘籃,甘籃俗稱高麗菜,原產於歐洲,臺灣至近代始盛行栽培。屬低溫蔬菜,適宜於涼冷氣候。平地氣溫除夏季溫度過高外,春秋冬三季生育及葉球結率均極良好。新竹縣栽培甚廣,產量之多,佔全省各縣市之第三位,為葉菜類之大宗。尖石鄉種植面積4.50公頃,產量40500公斤(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大芥菜,大芥菜又稱芥菜,或單稱為芥。原始為亞洲之產,遍及於我國全土。是屬耐寒性蔬菜,適合臺灣風土,栽植普遍。栽種面積及產量佔近十年來(1940-1949)
主要疏菜之第三位。尤以原新竹州生產最盛,當時二十餘種主要疏菜之中,蘿蔔居首,大芥菜次之。然以今新竹縣而言,更居甘籃之次。在尖石鄉中,種植面積達13.30公頃,產量為157339公斤(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其它,其它有許多產物,雖然不是大宗,但在尖石也有種植,這些我們更不可以忽略;包含:小米、青椒、甘薯、柿、黑豆、薑、馬鈴薯、蔥、?、蒜、白菜、芹菜、越瓜、胡瓜、冬瓜、南瓜、茄子、紅豆、碗豆等。
但不同的部落,也種植著不一樣的物產,像嘉樂村有一至十四鄰,三、四、五、七鄰種植甜桃、蜜李,六、八、九、十鄰種植樹豆、甜椒、蕃茄、甜玉米,嘉樂村村民以農業為主(尖石鄉訊,2004)。
Top
礦產
煤,嘉樂煤田位於新竹市之東約32公里,煤田向東北延展,長12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東北及西南各以淡水河及尖石溪為界。本煤田位於關西煤田之東南,其西南與上坪煤田相接。此煤田大部份為新竹煤礦局所有,該局38年成立時即在本區採煤。
另有中國煤礦開發公司—新竹礦場設於尖石,距內灣火車站3.5公里,各採煤距尖石最遠者11公里,有臺車路或公路直達礦場,交通尚屬便利。礦區面積13977公頃38公畝53公厘。本礦礦區包括嘉樂煤田全部,因煤質屬高級原料煤,日據時代,劃定為保留區,未曾開採。光復後,建設廳成立加羅排探勘隊,在八五山施工探勘。38年3月,由經濟部新竹煤礦局接管,成立加羅排礦廠,在八五山牛肩頭一帶,正式開採。嗣因那羅尖石一帶,煤層露頭尚佳,交通亦較便利,乃於四十年一月成立那羅礦廠,開發那羅尖石兩地疏水準以上煤藏。四十三年春,經濟部煤礦探勘處尖石煤田探隊在嘉樂村一帶進行探勘,結束後,將工程移交新竹煤礦局繼續經營。四十五年二月,自竹東至尖石之專用高壓線路架設完成後,方始進行深部開採。四十八年一月,新竹煤礦局併入該公司後,乃將各採煤場合併,成立新竹煤礦(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Top
林產業
尖石鄉的闊葉樹為274370.20立方公尺的天然林,針葉樹為3227立方公尺的天然林。經濟林林野面積為5819.41公頃(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竹類,括桂竹、麻竹、綠竹、刺竹等,面積15115公頃,佔本縣調查面積之21.6%,主要分佈於標高較高之地,尖石鄉是其中之一(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抬耀部落的甲說,有些承包商就直接載著滿滿的一卡車竹子,送往山下,而且,是廉價賣出。
威氏帝杉,威氏帝杉亦稱松柏。新竹縣主產地以新竹大溪上流湯諾夫、李崠山,馬里可灣附近為最著。尖石鄉控溪(810公尺)至奇那兒溪及薩加雅津(1500公尺)等地亦有分佈。可用為建築、橋粱、門扉、窗戶等;樹皮可供鋪屋之用(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桐花,尖石鄉在2004年四月至五月第一次主辦客家族群的桐花祭。桐花在尖石鄉綻開的地方,首當北角坡地,和嘉樂十二鄰、十三鄰山腰。應該說是客家人的聚落。百年來原住民和客家人共同居住在尖石鄉的土地上,相扶相持血濃於水,雲鄉長由衷的希望鄉公所能把五月油桐花祭,辦得有客家情又富泰雅心(尖石鄉訊,2004)。這一項產業是和觀光結合,所以,林產業和觀光,兩者確實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存在。
Top
觀光產業
1993年聯合國為了順應國際原住民活動的熱潮,並確保原住民的權益與文化傳承,而將此年訂為國際原住民年(International
year for Indigenous People),並舉辦各種相關的國際原住民活動、會議。台灣原住民相關活動也繼紐、澳美、加以及全球其它原住民文化運動風潮之後正式展開(紀駿傑,1998)。再者,民國87年隔週休二日的實施,國民的各種旅遊活動如火如塗的展開,而台灣的原住民地區握有吸引遊客的最佳組合—自然、豐富的生態與獨特的文化、藝術。以結合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活動正是許多原住民部落得以開創新局的最佳契機。政府期望透過推動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以振興原住民部落經濟,另一方面也提供國人於週休二日時另一種不同型態的遊憩選擇。由此可見,原住民觀光事業在未來台灣的旅遊市場中將扮演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週休二日實行後,尖石鄉的觀光活動也就此展開。以下吾人即介紹幾個觀光景點,供大眾參考。
Top
錦屏村,前山的溫泉,幾乎在錦屏村,天然谷溫泉在往那羅路上,水質好、風景秀麗、還有環山步道,適合一家老小踏青。小錦屏除了前山第一家亞山溫泉以外,如雨後春筍般的還有溫泉系列的哈娜、美人湯等,來這泡溫泉,讓您忘了城市中的繁喧,工作上的緊張壓力(尖石鄉訊,2004)。
錦屏大橋,有精美而寫實的泰雅族雕塑,忠實呈現泰雅先民的生活影像,跨越這條橋,就正式要走進尖石鄉的後山風光、綠油油的山林,溪上橫亙的紅橋,就像泰雅彩虹一樣,帶著族人和遊客征向遠山(尖石鄉訊,2004)。
錦屏瀑布,錦屏瀑布位在比麟村附近,瀑布水聲隆隆,瀑布下為水花四濺的潭水,沿溪徒步涉水行走,驚險刺激。溪流落差較大之處,形成了無數的小瀑布,水聲迴盪山谷中,陣陣清音繚繞(新竹縣政府編,未出版)。
新樂村,北得拉曼巨木群位於水田部落—尖石鄉新樂村。標高約海跋一千四百公尺,面積遼闊,其間台灣扁柏林立,樹圍都在十公尺以上,造訪北得拉曼巨木,從竹縣120線,到新樂大橋左轉,走水甜林道(產業道路),從登山口必須仰攻上四百公尺,往返約六個小時,是尖石鄉海跋最低,路程最近的巨木區(尖石鄉訊,2004)。
Top
鴛鴦谷瀑布群,位於尖石鄉新樂村境內,屬於馬里可溪上游,水源由李崠山西區匯聚形成小流,主流溪谷為『鴛谷』,支流溪谷為『鴦谷』,兩谷合稱為『鴛鴦谷』。鴛鴦谷早期以鰻潭溪谷聞名,更上游隱有珠簾、翠堤、華?、千層、七彩等瀑布,水量不大卻各具特色,此處為兼具清潭、飛瀑、森林、棧道等情趣的風景區(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鴛鴦湖,鴛鴦湖海跋一千六百六十公尺,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湖長約七百公尺,湖寬最寬處約一百五十公尺,最挾處約十公尺,深山碧湖,為一自然保護區,湖面有水鴨、鴛鴦戲水,湖岸有蟠結糾纏的老樹,及到處傾倒入水的樹枝樹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青蛙石,青蛙石所在的溪谷,是頭前溪上游的河谷。青蛙石面朝山蹲著,並有兩顆突出的眼睛,做跳躍狀。由於谷中巨石參差,落差極大,極易形成大小不一的瀑潭,其尾端就有一個高約五十公尺的瀑布,水勢浩大,下方形成一處深潭。青蛙石,跟據原住民族的傳說,從前有一隻青蛙,為了追食一隻大蚊蠅,蚊蠅飛到山頭上去,受陡峭的山壁所阻,青蛙始終不敢躍上去,眼睜睜的望著山頭數百年,終於物化為石頭(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秀巒溫泉,秀巒座落於大漢溪源流,泰崗溪與白石溪匯流的溪谷中,石麻達山、錦屏山。西納基山、玉峰山等二千公尺左右的高山環伺,整個村落住有百餘泰雅族原住民同胞,是全省最大的原住民村落,也是原始景觀保存的最好的山區之一。秀巒溫泉位於白石溪畔,泉水由溪邊亂石冒出,水量不大,泉溫約攝氏四十五度,屬弱鹼性碳酸泉,居民疊石為牆,就在池內洗浴,頗富原始情趣。秀巒溫泉四周的山巒,入秋後批上楓紅外衣,以『楓紅的秀巒』稱之甚為貼切。地處深山之內,須辦理入山證始得進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Top
司馬庫斯神木群,神木群位於新竹、宜蘭二縣交界的深山中,距離司馬庫斯部落還得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神木群十餘株,最大神木『胸圍』為一百餘台尺,約二十一人用手圈圍才能圍住,樹高約五層樓高,屬於台灣紅檜,樹身雄偉,兩枝樹猶如張開手臂,當地居民稱它『大老爺』(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未出版)。
雖然尖石鄉有許多的族群混合在一起,但因為原住民泰雅族佔多數,所以就以其為主體,另一原因是,其文化和種族的特殊性,所以造就尖石鄉為一原住民的鄉鎮之說;由以上的產業觀之,原住民是順應自然而生活,從種植香菇到種水蜜桃,一直到近代發展觀光,他們是這樣純?的生活著。對我而言,泰雅族族人是朋友,他們對人和善,並且好客,雖然身處於這樣艱辛的環境中,卻是這樣屹立不搖。
Top
結論
再艾利颱風重創尖石後的十月,我再度回到尖石這塊土地上,我看到的是橋斷了,房子有些倒踏,山上的落石繼續崩落,原住民族的產業瞬時停滯,我有些感傷的寫著這篇文章,感傷原來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將這些樂天知命族群的經濟生活,奪得幾乎無存。但是,我知道這群人是堅強的,他們會站起來,站得比別人還挺。我也深深希望道路能快點整修,讓原住民族的產業能快點復甦,更希望大眾的愛,能散播給這群住在深山的族群,讓世界衝滿著愛,並且讓愛傳出去。
Top
參考文獻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台灣省新竹縣志,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未出版),台灣省新竹縣志,新竹縣政府。
尖石鄉公所(2004),尖石鄉訊,第一期,新竹縣尖石鄉公所。
尖石鄉公所(2004),尖石鄉訊,第二期,新竹縣尖石鄉公所。
陳銘磻(2003),尖石夢部落,台北市:春天出版社。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