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學
Kumu-Tapas,(2002) ,〈賽德克部落合一的標記〉,收錄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54-163。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王亞國、廖朝明,(2000),《櫻花與石斧》,發表於「宜蘭縣泰雅族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王崧興,(2002),〈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臺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收錄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pp.
565-598。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巴萬.韃拿哈,(2000) ,〈從獵首文化中的gaga談泰雅族人的祖靈生活觀〉,收錄於《懷念族老-馬紹•莫那(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
旮日羿.吉宏,(2002) ,《儀式、再造與變遷:泰雅族東賽德克群兩個村落儀式探析》,「宗教、族群與現代性」--第三屆人類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宣讀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Top
李亦園,(2000),《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之錄音整理文字稿。花蓮: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
何發隆,(1999),〈泰雅族的傳統土地習慣〉,收錄於許介鱗《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台灣原住民族的權利在哪裡》,pp.67-71。台北:台大法學院。
金關丈夫,(1939),〈關於泰雅婦女的頭部變形〉,收錄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pp.227-228。台北: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胡清香,(1997),《淺談德魯固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資料。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浦忠成,(2001),《東賽德克群口傳文學與社會變遷關係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台北:國科會。
黃應貴,(1999),〈戰後台灣人類學對於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徐正光、黃應貴所編之《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pp.
143-19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黑帶.巴彥,(1999),〈新領土的開發與部落的形成〉,收錄於《新竹縣88台灣文化節最後的蕃刀學術文化座談會論文集》,pp.
13-22。Top
黑帶.巴彥,(2000),〈泰雅族主要的生計—農耕、狩獵與主要食物〉,收錄於《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69-100。花蓮:慈濟人類所。
張慧端,(2000),〈從泰雅族的獵頭看族群互動與文化變遷〉,載於《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
溫秋菊,(2001),〈由一則神話的形變試探泰雅族人的精神運作過程〉,載於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52-70。花蓮市:民族音樂籌備中心。
葉保進,(1997),《德魯固Truku父系家與Utux Nrud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資料。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葉保進,(1997),《德魯固族:社會結構變遷(家庭文化之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資料。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駱希•拉高(黃長興),(2000),〈花東地區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變遷〉,收錄於《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71-176。花蓮:慈濟人類學所。
簡鴻模、依婉.貝林,(1997),《南投縣仁愛鄉眉溪部落族譜調查研究,泰雅族亞支賽德克族霧社群族譜調查研究(一)》,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Top
(二)、語言學
田信德,(2002),〈賽德克族語書寫符號系統及語法結構〉,收錄於《原住民賽德克族語言發展與族群認同研討會論文集》,pp.5-35。台東: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
江文瑜,(1995) ,《「太魯閣語、排灣語、阿美語、泰雅語疑問句語調與音韻結構交流之分析(一)」》,國科會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文瑜,(1996),《「賽德克語、排灣語、阿美語、泰雅語疑問句語調與音韻結構交流之分析(二)」》,國科會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文瑜,(1996),《南投縣仁愛鄉泰雅語疑問句語調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文瑜,(1997) ,《太魯閣語,排灣語,阿美語,泰雅語疑問句語調與音韻結構交流之跨語言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文瑜 子計畫主持,黃宣範 總計畫主持,(1997) ,《賽德克語複合詞之構詞與聲韻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文瑜,(1998),〈疑問語助詞、語調、和語調下降三者互動關係之跨語言研究--以國語、台語、泰雅語為例〉,收錄於《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pp.345-396。
何德華,(1995),〈南島母語書寫符號的科學及社會原則:泰雅語個案研究〉,《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pp.31-47。台北:教育部教研會。Top
宋神財,(1995),〈台北縣立烏來國中小學泰雅母語教學施行現況研究〉,收錄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pp.97-110。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柯真光,(2002),〈賽德克族Truku語與Tuda語差異之探討〉,收錄於《原住民賽德克族語言發展與族群認同研討會論文集》,pp.36-38。台東: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
黃宣範 計劃主持,蘇以文、江文瑜子 計畫主持,(1997) ,《賽德克語詞法與句法研究整合型計劃》。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2002),《原住民賽德克族語言發展與族群認同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
陳淑嬌,(1995),〈從語言規劃理論架構探討泰雅族之母語運動〉,載於李壬癸與林英津所編之《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pp.223-240。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蘇以文 計畫主持,黃宣範 共同主持,(1998) ,《賽得克語詞法與語法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Top
(三)、宗教
林素珍,(1990),〈從「臺灣教會公報」探討長老會山地宣教方策的演變(1945-1985)〉,收錄於《七十九年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研究班論文集》,pp.267-306。台北: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黃國超,(2000),〈文化傳統、歷史經驗與宗教變遷:鎮西堡泰雅人的改信歷程與能動性〉,收錄於《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本土實踐經驗研討會論文集》,pp.75-9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智慧,(1990),〈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收錄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pp.
143-19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張藝鴻,(2000 ) ,〈太魯閣可樂部落真耶蘇教會的傳入與發展〉,收錄於《田野詮釋與新生代人類學:中研院民族所、臺大人類系、清大人類所研究生田野培訓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未出版。
Top
(四)、歷史
Walis-Ukan,(2002) ,〈從賽德克族的傳統宗教看「霧社事件」--一個Sediq的角度〉,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從和解到自治》,pp.131-148。台北:現代文化基金會。
中村平,(2000),〈原住民族耆老對日本式「教化」經驗的詮釋:以「泰雅」和「布農」族為例〉,收錄於《第一屆人類學暨相關議題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p19-45。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中村平,(2000),〈國民教育、戰爭動員、與殖民記憶:日統晚期泰雅人的國家意識〉,收錄於《中研院民族所、台大人類系、清大人類所研究生田野培訓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瓦歷斯.諾幹,(1997),《地名、口傳與國家統治的變異》。發表於第一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
田信德,(1997),《德魯固族的由來與簡史事蹟》,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季順,(2001),〈風雲太魯閣—太魯閣抗日戰役是20世紀台灣最大戰役〉,載於《太魯閣抗日戰役105週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大會手冊》,pp.15-29。花蓮縣:花蓮縣德魯固文化發展協會、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Top
高琇瑩,(2000 ),〈太魯閣事件對太魯閣人的影響〉,收錄於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國民族學會主辦之《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97-110。
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2001 ),《太魯閣抗日戰役105週年紀念回顧研討會大會手冊》。花蓮縣: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2003 ),《太魯閣抗日戰役106週年紀念回顧研討會大會手冊》。花蓮縣: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程士毅,(2000),《清代台中沿山地區族群關係初探─—巴宰族群與泰雅族》,發表於行政院文建會主辦「中台灣鄉土文化研討會」。
廖英助,(1995),〈soqoyaw部落社會見聞記──以泰雅語記錄的族群歷史文化〉,收錄於《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潘繼道,(2000),〈淺談1914年『太魯閣之役』前的太魯閣族群發展〉,收錄於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國民族學會主辦之《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頁97-110。Top
(五)、文學
瓦歷斯.諾幹,(1996),《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發表於「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
瓦歷斯.諾幹,(1998),《原住民文學之挪用、棄用、逆反》。出版地及出版單位不詳。
瓦歷斯.諾幹,(2000),《從台灣原住民文學返思生態文化〉》,發表於淡江大學「第一屆國際生態論述研討會」。
瓦歷斯.諾幹,(2001),《返思原住民文學的後殖性與離散》,發表於「第二屆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
許端容,(2000),〈泰雅族口傳故事類型試探〉,收錄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49-174。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與文學系。
魏貽君,(1994),〈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瓦歷斯•諾幹九二一地震前後的部落發聲策略轉折〉,收錄於《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pp.235-271。台北:文建會。Top
(六)、文化與工藝
古月恆,(1997),〈原山歌舞的呼喚:德魯固(假名)國小太魯閣族傳統歌舞文化特色〉,收錄於《奇萊風情-花蓮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推展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專輯》,pp.92-95。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江明清,(1998),《台灣原住民泰雅爾族傳統音樂之研究》,發表於原住民教育及語言研究著作得獎著作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江明清,(1999),〈從葛雷散流域部落音樂—談泰雅爾族童謠世界的內涵及其流變與發展〉,收錄於《第二屆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童謠篇論文集》。花蓮: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江明清,(2000),〈從泰雅爾族的儀式行為談Smyus儀式及其音樂〉,收錄於《第三屆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祭儀篇論文集》。花蓮: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余錦福,(2001),《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歌謠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區域研究組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錦福,(2002),《泰雅族賽德克亞群Uyas複音即興演唱與社會制約》。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Top
李莎麗,(1998),〈台灣原住民泰雅、排灣二族服飾編織工藝初探~兼論當代的發展策略〉,收錄於《中日編織工業交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77-105。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吳秋慧,(1999) ,〈從社會文化脈絡來談泰雅族織物〉,收錄於《傳統、創新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
高俊雄,(1998),〈泰雅手工編織商品化之探討─以台中縣和平鄉為例〉,發表於《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悠蘭.多又,(2000),〈傳承、變奏、或斷裂?─以當代泰雅族女性編織現象為例〉,發表於《懷念族老馬紹•莫那: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劉斌雄、賴鋕平,(1980),《泰雅族紡織技藝調查與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科會。Top
(七)、人物
馬騰嶽,(2000) ,〈執筆為劍的民族鬥士—馬紹.莫那(廖守臣)
〉,收錄於《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20-224。花蓮:花蓮原住民健康暨文化研究會。Top
(八)、社會學
文榮一、阮昌銳、白秀雄、黃維憲,(1974),《台東縱谷土著族的社會文化變遷
: 泰雅 、布農 、阿美三個聚落的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陳茂泰,(1995),〈敘述異族意象:阿美式與泰雅式的個人經驗呈現〉,載於《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小型研討會論文集》,pp.1-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茂泰,(2000),〈診斷宜蘭縣泰雅族的社會文化發展-從澳花人的工作經驗敘述談起〉,載於《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許木柱,(1987),〈泰雅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收錄於《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pp.20-49。Top
(九)、社工輔導
黃盈豪,(2001),《泰雅部落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以台中縣和平雙崎生活重建中心為例》,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台史所籌備處與國科會主辦之「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艷紅、何英奇,(1997),《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發表於中國輔導學會主辦之「第八屆亞洲職業與教育輔導會議」。Top
(十)、教育心理
瓦歷斯.諾幹,(1994),〈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問題〉,收錄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pp.191-200。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白亦方、羅建國,(1999),《社會科中原住民文化傳承的課程設計----以泰雅族紋面為例》,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之「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呂瑞香 等,(2002),《撫今追昔話泰雅—泰雅文化尋根與傳承》,發表於Greateach
2002創意教學方案發表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亦園,(1988),《台灣土著族群的社會心理適應:泰雅與阿美兩族都市移民的比較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76-0301-H-001-03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神財,(1995),〈台北縣立烏來國民中小學泰雅母語教學施行現況研究〉,收錄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pp.97-110。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光榮,(1997),〈德魯固族家庭教育(大綱摘要)〉。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Top
林蘭香、潘宏明,(2000),〈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收錄於《八十八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教研會。
吳福蓮,(2000),〈從文化觀點看原住民教育〉,載於《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85-96。
洪文惠,(1998),《民中途輟學生問題探討──以新竹縣尖石鄉為例》,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資料。台北:教育部。
宮莉虹、丁雪茵,(2002),〈當漢族教師遇到原住民孩子──看兩位幼稚園教師如何將泰雅文化融入單元課程與教學之中〉,載於《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97-22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高淑芳、裘友善、陳惠邦,(1999),《泰雅族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泰雅族學生就學及適應狀況資料分析》。泰雅族族教育研討會。
廖守臣,(1999),《從臺灣原住民傳統的文化來探討目前原住民家庭教育問題----以泰雅族為例》。一九九九年宜蘭縣泰雅禮讚學術專題研討會。Top
許木柱,(1986 ),《泰雅族的社會心理適應》,國科會研究報告。台北:國科會。
許炳進,(1999 ),《泰雅社區文化與家庭教育之研究》,發表於載於一九九九年宜蘭縣泰雅禮讚學術專題研討會。
陳勝榮,(2001),《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族語教學為例》,發表於「第四屆台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成果發表會」。
黃茂夫 等,(1995),《泰雅族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台灣區域發展委員會。
張坤鄉,(1999),〈以新的學制、課程與教學解決泰雅族教育困境〉,載於《泰雅族課程與教學策略研討會》,pp.241—267。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傅麗玉,(1999),《以世界觀為基礎之竹苗地區泰雅族國中理化學習活動設計(Ⅰ)》,八十八年度國科會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編輯NSC882511S007007。台北:國科會。Top
潘宏明,(1995),《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族原住民固有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4-2511-S-026-00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敏玲,(1993),《從雲村泰雅兒童的遊戲經驗再思文化刺激的議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4-
2413-H-152-008。台北市:國科會。
羅健霖、張建成,(2002),〈泰雅族男童的時間觀及其教育意義〉,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所編之《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20。屏東:屏東師範學院。Top
(十一)、性別
許木柱、許敏桃,(2000) ,《女性喪偶者的失落經驗—泰雅與阿美兩族的初步比較》,發表於「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淑玲,(1998),《家庭枷與親屬網:一個泰雅村落兩代婦女從娼歷史的初步分析》,國科會84-86學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補助成果發表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Top
(十二)、建築、城鄉與地理學
伊凡.諾幹,(1998),〈殖產興業、集團移住與文化生成:以Tayal[bng’ciq]與Tayal[msbtunux]土地所有權的變化為例〉,收錄於《廖守臣老師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1-52。花蓮:慈濟人類學所。
林益仁,(2001),《原住民部落發展與山林資源保育:從西雅圖酋長的演說談起》,發表於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主辦之「2001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
紀駿傑、王俊秀,(1996),〈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收錄於林松齡、王震寰所編之《台灣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論文集》,pp257-287。台中:東海大學。
紀駿傑,(2002),《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保護區共同管理之發展歷史、現況與個案之探討》,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內政部
黃國超,(2000),〈原住民觀光:徘徊在抉擇的十字路口上 - 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為例〉,收錄於世新大學觀光學系主編之《89年度觀光學術論壇論文集》,pp.
48-62。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系。
黃躍雯,(2000) ,〈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空間的形成暨其隱憂〉,收錄於《地理學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地理學會。
陳勝榮,(1989 ),《泰雅文化在烏來》,臺北縣研究與發展專案論文。台北:台北縣政府。Top
(十三)、醫療
旮日羿.吉宏,(2001)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傳統醫療概念〉,收錄於《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pp.57-106。台北: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林清淵,(1996) ,《台灣泰雅爾族原住民遺傳性第三補體基因欠損之分子生物學研究(I)
》。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胡海國 計畫主持,(1995),《原住民(泰雅族)飲酒問題之分子遺傳學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淑貴,(1999),《原住民飲酒行為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范秉英,(1988) ,《台灣條虫病之研究(第三年). Ⅵ, 花蓮縣市布農族,泰雅族及阿美族山胞條虫病之流行及治療》。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黃淑貞 計畫主持,(2000),《泰雅族人衛生訊息接收與求醫行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黃淑貞,(2003),《泰雅族人衛生訊息接收與求醫行為之研究》。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台北:中華民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藍忠孚、許木柱、鄭惠珠、劉竹華 ,(1992),《現代醫療體系對社會規範的衝擊—臺灣原住民社會的實證研究報告》。未出版。Top
(十四)、法律
王泰升,(1997),《台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未出版。Top
(十五)、族群與認同
田貴實,(2001),《德魯固族、太魯閣族正名之省思》。未出版。
旮日羿.吉宏,(2003) ,〈聖山與祖靈: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當代復振運動探析〉,收錄於《原住民教育文化研究著作集》。台北:教育部。
李季生,(1996),〈我們是誰?在九大族中我們在哪裡的質疑!〉,收錄於太魯閣中會教社部於芝苑紀念教會舉辦《正名「太魯閣族」研討會會議手冊》。花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魯閣中會教社部。
李季順,(2002),〈來自於Truwan的民族迷失於民族認定〉,收錄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研討會論文集》,pp.140-153。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余明德,(1998),〈建構中的原住民「民族議會」──原住民、布農及泰雅爾等民族議會之籌備運作〉,收錄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Top
金清山,(1997),《(德魯固族)文化協會的影響與展望》。發表於「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
金清山,(2000),〈被遺忘的族群-德魯固族〉,載於《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林光榮,(1997),〈我對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的期許〉。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花蓮縣原住民『德魯固族』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劃」研習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沈明仁 ( 巴萬.韃那哈) ,(2002),〈要分開還是繼續結合〉,收錄於《原住民賽德克族語言發展與族群認同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
馬騰嶽,(2002) ,〈分類與分裂:「泰雅族」分裂運動之特殊性與困境〉,收錄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32-50。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Top
馬騰嶽,(2002),〈分類與分裂—泰雅族分裂運動之特殊性與困境〉,載於《原住民賽德克族語言發展與族群認同研討會論文集》,pp.39-57。花蓮縣: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秀林鄉社會教育工作站。
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1997),《1997 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資料》。花蓮縣: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劉韶偉,(2002) ,〈紋面族群中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收錄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78-193。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