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的客家文化
|
孫榮光
|
開課課號
|
952LCA0045
|
課程名稱
|
傳統與現代的客家文化
|
老師姓名
|
孫榮光
|
教室類別
|
全校普通教室
|
課程類型
|
跨院
|
上限人數
|
50
|
下限人數
|
15
|
理論學分
|
2
|
實習學分
|
0
|
理論學分時數
|
2
|
實習時數
|
0
|
課程目標
(Course Goal)
|
文化是思考與生活方式的總結,也是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的匯淬。在不知不覺中,一向較為人忽略的客家文化,已在深厚的傳統基礎上,逐漸展現迷人的新風貌。藉著本課程,我們希望學生能更關心了解客家文化,具體目標如下: 一、藉主題式演講,介紹當代客家文化的風貌。其中包括傳統客家研究的元素(如:音樂、文學、建築、語言),也包括新興研究主題、取徑下新產生的文化議題(如:電影、文化產業、媒體等)。修畢本課程,同學應可對傳統與現代的客家文化內涵有基本了解認識。 二、學習並觀察台灣文化的多種面貌,了解客家文化在台灣文化整合再生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做出的貢獻。 三、引導同學從在地觀點出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求一個蘊涵文化主體性的思考觀點。
|
課程大綱
|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一單元 走向大眾的客家流行文化:客家音像與媒體第二週 客家傳播與客家文化討論第三週 客家電影:巫秀淇(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第四週 客家音樂:林生祥(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金曲獎得主)第五週 客家音樂討論 第二單元 古典客家新風貌第六週 客家文學導讀第七週 心得報告第八週 客家文學:黃子堯(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秘書長)第九週 期中考第十週 客家語言:羅肇錦(新竹師院台灣語文教育研究所教授)第十一週 客家傳統習俗:陳運棟(陳運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客家研究專家)第十二週 客家禮儀民俗討論 第三單元 客家社區再造第十三週 客家社群:陳板(第三工作室負責人,公視製作人)第十四週 客家建築:王本壯(聯合大學建築系教授)第十五週 心得報告第十六週 客家社群與建築討論第十七週 客家文化鉅觀視野:李喬(作家、總統府國策顧問)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
教學方法
(Classroom Tasks)
|
演講、討論、參觀
|
教科書及參考書
(Texbook &
Reference Book)
|
吳中杰,邱彥貴(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
評分標準
(Grading)
|
一、出席與課堂參與(10%):由於本課程之上課成效有賴於修課學生之出席與課程參與分組討論,以及與授課老師對話,在此重申並強調出席之重要。另外,經常遲到與早退,亦會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評分。凡無故缺席一次扣總分2分,遲到扣1分。 二、心得報告(20% ):針對教師指定主題及閱讀材料,或觀賞及參與的客家活動,繳交字數約八百字之書面報告兩篇。三、期中考(佔25%):針對教材及教師上課主題進行測驗,考試時可參閱相關書籍及教材(open book方式進行考試)四、期末報告(35%): 每一位同學必須擇一個客家文化的主題,繳交書面報告(約兩千字)。五、上課筆記:針對課程邀請學者專家之演講,須詳加筆記,並於期末進行評分。
|
研究室時間
(Office Hour)
|
開學後公告
|
備註
(Remar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