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我最有關係的就是記憶,所以最早的心理學實驗都圍繞著人的記憶本質,但是記憶牽涉到意識,而意識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又很難測量的東西。在過去,對於意識及心靈的研究都只能用「內省法」讓受試者自己報告思考的歷程或內心的感受,當然,也因為這樣的研究法常被批評為不客觀,所以心理治療截至目前為止較不容易在強調實證醫學的學術界中大放異采。
二十世紀末隨著神經科學的科技進步,逐漸為心理治療建立起足夠的科學基礎,除了用認知的生物研究方式,瞭解記憶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更有腦部造影去解讀心智活動的變化。 當我們隨著時間成長時,特殊的記憶會改變我們,生活的經驗也會像基因一樣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因此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行為模式和重新建構的記憶。
神經科學試圖告訴我們這些個別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又如何影響我們之後的行為。 每一個心智狀態都是獨特的,依案主的記憶和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色彩。記憶改變我們對於現在的知覺,但整個過程是更加細膩的,新情境中所激發的舊記憶會不斷改變原有的記憶。
佛洛伊德曾使過retroactivity(回溯活化)來形容記憶每被活化一次就再一次被重寫過。治療室中治療師的努力即作用於此,藉由治療的過程重新建構案主的記憶。
本次活動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本土學者的觀點,論述神經科學與心理治療的交互關係和最新發展;除了將幫助與會者建立不同於傳統的理論視野與實務基礎,視心理治療為一種新的後設學習經驗,運用神經科學的知識,證明心理治療可以協助重新檢視不愉快的記憶;雖然不一定能夠消除記憶,但面對記憶的情緒是可以經過治療而調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