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已出版的學術書籍包括:《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與後殖民說再見》(2009)、《巡迴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難以言說》(2011)、《行動的書:關於策展寫作》(2012)、《後殖民知識狀况:亞洲現代思想讀本》(2012)、《進程》(2013)、《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2014)、《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件藝術物》(2015)以及人間思想集刊和叢書等。
【目錄】
專題一:新人.土地.國家
——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思想意涵
賀照田:編者小引
莫 艾:逼近歷史的戰慄
——對李樺1946、47年間木刻創作高潮的嘗試性理解
姜 濤:一份自我辯難的「藍圖初稿」
—— 1948年《新路》群體的建國思考
何 浩:建國的幹部從哪裡來?
——接管天下之二
程 凱:「群眾創造」的經驗與問題
——以「《窮人樂》方向」為案例
張 侃 謝丹琳:模糊身分與彈性糾偏:1950-1954年福建省龍岩縣的華僑土改
符 鵬:重整河山待新生:天津解放初期工廠接管的歷史實踐與倫理意涵
回應
王智明:漫長的建國:國家、土地、新人
李志毓:國民黨左派的社會主義和現代化道路探索
呂德文:群眾路線如何建構現代國家?
魯太光: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解讀《艶陽天》的一個「外部」視角
羅 成:社會史與精神史:「人民中國」的再理解
專題二:中國/左派
卡維波:編者按
鄭鴻生:戰後台灣人中國認識的形成與侷限
——從一個戰後新生代的成長經驗來看
徐進鈺:我的中國/左派分與合
趙 剛:中(國左)派
卡維波:中國/左派
為人間思想
李淑珍:二十世紀「中國通史」寫作的創造與轉化
人間現場
任 强:香城故事(四)
【試讀】
〈編 者 小 引〉 賀照田
近年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仔細審視當代史研究的快速進步,優秀成果頻出,我們也不能不承認:這些很有貢獻的成果,主要集中於外交領域,和對在歷史展開中便被歷史當事人注目的政治事件過程,及與這些政治事件直接相關的經濟、社會、思想、文化方面的釐清、掌握;相比,一些——對我們要深入了解1949年後中國大陸人間狀況,今天人間狀況所由來,和有助於我們從歷史內在去深入省思此人間狀況的——歷史方面,則被關注、用心得非常不夠。
亞際書院、《人間思想》所以特別支持「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正是由於當代史研究這一又讓人興奮,又讓人不滿的狀況。因為「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的努力,一方面自覺立基於充分吸收消化當代史研究已有的蓬勃進展,一方面致力於認真開拓已有當代史研究缺乏重視,但對認識、理解1949後中國大陸的「人間」存在不可或缺的諸歷史方面,正和亞際書院的「亞洲現代思想計劃」關懷、《人間思想》的關懷,有深切配合。
是以亞際書院北京辦公室特別和「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合作召開當代史系列研討會,至今已於2013年4月、2014年4月、2015年4月召開了三會議:「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歷史、思想和文化意涵」「1950-1953: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歷史、社會、文化和生活意涵「「新人.土地.國家——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思想意涵」。《人間思想》則用第一輯《作為人間思想事件的1949》中的「專題:作為主體、文化、生活、觀念契機的1949」和整個「回應」欄目,第三輯《作為人間事件的新民主主義》的「專題:作為人間事件的新民主主義(1950-1953)「和整個「回應「欄目,現在的這第五輯《新人 土地 國家》的「專題一:新人.土地.國家——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思想意涵」和整個「回應」欄目,分別對這三次會議發表的論文、圓桌引言再請作者、引言者修訂後作的選登。
為了讀者更好地掌握《人間思想》一、三、五輯的這些大篇幅刊載,我特別把會議組織者為2015年4月「新人.土地.國家」寫的會議邀請函中有關會議宗旨的部分附在下面:
2013年4月和2014年4月,「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分別籌辦了當代史系列研討會的兩次會議——「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歷史、思想和文化意涵」和「1950-1953: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歷史、社會、文化和生活意涵」。根據預定計劃,2015年我們將同期舉辦這一系列的第三次會議:「新人.土地.國家——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思想意涵」。
這兩年的會議,我們分別集中討論了「建國」和「新民主主義時期」的一些重要歷史實踐,從政治家、知識分子、工人、社會運動、電影、繪畫、政治機制與政策等層面和角度,討論建國初期歷史實踐的內在脈絡是如何具體展開,其特定形態、面貌和程度如何?我們力圖回到建國初的歷史狀況中,通過把握它們所置身的革命史脈絡、內在張力關係以及國內外環境,來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結構、實踐成果與發展方向。我們希望這系列會議能不斷重建或觸碰中國革命在某個歷史階段的結構性因素,並在這樣一個「內在」視野下重新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以及「走向哪裡?」由此把握當下「中國」這一特定形態得以形成的內在歷史邏輯。我們的會議持續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不過,雖然我們也討論到,與建國初期政治運動、國家建設相配合而進一步深入日常工作、日常生活層面發揮影響的是對「新社會「「新生活」「新倫理」「新道德」「新人」的理解與塑造,但由此造成當時的社會風氣、組織形態、主體狀態表現出相當的朝氣與活力的具體歷史內容討論得不夠。
對此,這次會議論題將集中討論1949-1954年之間的「新人、土地與國家」問題。所謂土地,首先指中國革命中的土地革命實踐,當然也指涉這一實踐對中國社會基體結構的翻轉和打造,從而構成新的人間狀況;這種新的特定歷史狀況,既與人的特定狀態互為條件關係,同時又會對人的特定狀態進一步提出新的歷史要求。而這樣的翻轉和打造,又為新中國的成立和進一步展開奠定新的歷史前提和社會前提。
這要求我們在時間範圍方面有所放寬。論文可以涉及建國的歷史前提,也就是抗戰中後期的根據地建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改等革命實踐內容、以及國統區的諸多社會政治文化等問題,力圖突出強調這些歷史實踐與建國初期歷史曲折展開之間的密切關聯,而不是單純討論1940年代。
因此,我們把這次會議的論題核心設定為「新人、土地與國家」,而實際拉開的時間幅度則是建國前後,考慮的正是1940年代的歷史實踐內容如何引導或規定了建國的具體形態以及建國初期歷史展開的具體方向、程度等。論述的指向和重心仍然是建國初期的歷史實踐。我們將重點追問:這種積極形態的達成對應著哪些歷史條件,調動了哪些經驗資源,怎樣構成它的針對性,扭轉了什麽樣的痼疾?以及在相對理想的成效中潛伏著何種隱患?這些問題的考察無疑有助於我們展開對建國初期實踐中國有效性這一問題域的理解。
一個計劃兩天的會議當然無法就所有這些問題展開深入討論,但我們試圖承續討論建國問題時所累積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把握歷史脈絡中豐富而複雜的實踐經驗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對建國初期的政治、思想、社會、文化、生活問題做一些初步而內在的整理。在這些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或許能推進對革命中的建國初期以及相應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形態的再理解。
希望會議組織者的現身說法有助於大家藉此了解「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了解亞際書院「亞洲現代思想計劃」和《人間思想》的關懷、支持所在。
當然,我們會持續合作,直至有更多的朋友也進入對認識、省思1949後中國大陸的「人間」存在不可或缺的這諸歷史領域,直至我們對1949年後中國大陸人間狀況、今天人間狀況所由來有切實、充分掌握,直至我們真的有足夠積累與能力從此歷史內在去批判性反省這人間的歷史與現在。
當然,如此决心,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一努力方向的成效,不僅有關這些方面知識的準確與充分,而且和中國能否真的踏入充實而有光輝之境深切相關。
盼大家支持我們!
盼大家一直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