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讀本
阿希什.拉賈德亞克薩 編
總監:張頌仁
策劃:阿希什.拉賈德亞克薩
學術主持:陳光興、高士明
出品:北京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印度以「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國」而名聞天下。但並不廣為瞭解的是這一事實對於次大陸的社會現實有著何種涵義。
本書題為「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配合一場由30多部電影組成的重要電影展映,以向觀眾展示印度電影的紛繁的實驗面貌。當電影技術在20世紀之初與其令人振奮的「視覺暫留」(persisting vision)理論一起被發明之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樣一種「視覺」如何能夠存在於歐洲文藝復興之外的世界被理解,或者為什麼這樣一種技術會在亞洲找到它天然的家。
在20世紀上半頁,印度的本土電影所占的本國市場份額就已經顯著大於進口影片,雖然全部本土影片的總預算加起來都比不上兩部好萊塢大片。雖然這是個大市場,但它也是一個低端、分散的市場,其滲透入次大陸社會肌理的方式應該更恰當地從文化的而不是經濟的角度去理解。
電影院是一種標誌著公共領域之興起的新重要實體,由此它也高舉著很多新的社會權利。但是,這些權利被定位於何處,它們如何被敘事性地演出?如果說在1960年代,在憲法的保護和一個尚且健在的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頒佈下,上演公共權利的天然場所——正如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1998年的標誌性論文所宣稱的那樣——是印度的城市貧民窟;那麼到了21世紀,這些權利主要在一個數碼領域中被構想出來,而同時印度政府也面臨著來自網路色情和網路恐怖主義的威脅——正如夏晨星(Nishant Shah)在其2007年的文章中所揭示的那樣。
這一卷論文涵蓋了針對過去30年印度電影的寫作,並試圖展現印度的社會科學理論如何嘗試理解印度的電影現象。
目錄
介紹: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
上部,國家和巴紮
1. 政治與意識形態:巴紮現實主義的根基(1982)——庫馬爾•沙哈尼
2. 印度流行電影:貧民窟視角下的政治(1998)——阿希斯•南迪
3. 第一個十年的文化創造性: 薩蒂亞吉特•雷伊的例子(1993) – 吉塔•卡普(節錄)
4. 裂解時刻(1998)——瑪塔瓦•普拉薩德
5. 發展的美學 (1998) ——瑪塔瓦•普拉薩德
6. 轉變的準則,解體的身份:作為流行文化的1950年代印地社會電影(2000) ——拉維•S.瓦蘇德萬
7. 一個能說明印度電影的電影理論(2009)——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
下部:虛擬未來
1. 印度電影的寶萊塢化:全球舞臺上的文化國族主義(2003)——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
2. 受制於科技:網路色情,網路恐怖主義和印度國家(2007)——夏晨星
3. 齟齬、衝突和怪誕——孟買電影中的反烏托邦斷片(2010)——蘭賈尼•馬宗妲
4. 換場(2010)——莫依納克.畢思瓦斯
5. 歌聲如訴(2010)——莫依納克.畢思瓦斯
6. 電影裏的城市與城市裏的電影院:南市商城和慰藉酒鋪(2010)——馬德胡賈•穆克吉
7. 點出主語“我”:印度紀錄片實踐中“無自我”的政治(2011)——帕羅米塔•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