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國際論壇,邀請晚近情感政治及酷兒研究重要而具影響力的新秀學者Heather Love來台,從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領域,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進行交流,希冀透過相互間的對話,再啟台灣在地相關研究及運動的嶄新意義。
Heather Love現任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刻正於史丹佛人文學中心研究,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的英美文學、酷兒理論與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理論,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情感研究,社會學與文學,種族與族群,批判性的殘障研究,電影與視覺文化,批判理論等。
Heather Love 教授2007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的重要著作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針對目前美國酷兒文化政治日益走向貌似光明燦爛、而遺忘或拋卻或必須納入積極面的黑暗過去,以及酷兒研究及運動面對「未來」的兩難性必要,提出重新「回頭」看負面情感如羞辱、孤單等「黑暗面」的重要。該書探索了幾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文學文本,以刻意不忘記酷兒現代性憂鬱的姿態,對於酷兒研究文學、歷史乃至於當前運動倫理,提出具有轉捩意義的思考,被譽為「酷兒研究的新浪潮」。
Heather Love目前正從事的新研究 “The Stigma Archive” 則不止聚焦於社會性相排斥,而將視野擴及於勾連種族、性別、殘障、階級與其他各種範疇的「污名」,將酷兒研究建立於社會邊緣性的大範疇上,此一新的視野的提出,必然連帶及於個案研究、比較研究、文學、歷史與社會學等方法論層次的重新深入反思,對於酷兒研究及運動的未來都具有啟發性的洞見。
Heather Love教授已有部份作品中譯出版:〈壞毀的身分認同:史帝芬.高登的孤寂與酷兒歷史的艱難〉及〈拒絕的政治〉二文收錄於《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關於本次國際論壇亦可參考下列Heather Love教授已發表的相關著作:
.“Close but not Deep: Literary Ethics and the Descriptive Turn.” New Literary History (Fall 2010), 41(2). “New Sociologies of Literature,” eds. James English and Rita Felski. Forthcoming.
.“Gyn/Apology: Sarah Orne Jewett’s Spinster Aesthetic.” ESQ: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Winter 2009), 55(3-4), 305-334. “Come Again? New Approaches to Sexual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U.S. Literature,” eds. Christopher Castiglia and Christopher Looby.
. “ Compulsory Happiness and Queer Existence.” New Formations: A Journal of Culture/Theory/Politics (Summer 2006), 63, 52-64.“Happiness,” ed. Sara Ahmed.
. “Living (and Dying) in the Other.” Grey Room 24/Documenta 12, 16-25. “The Status of the Subject.”
. “Spectacular Failure: The Figure of the Lesbian in Mulholland Drive.” New Literary History (Winter 2004), 35(1), 117-132. “Rethinking Tragedy.” Reprint in Rita Felski (Ed.). (2008). Rethinking Traged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edding Crashers.” Review essay. GLQ: A 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Winter 2007), 13(1), 125-139.
系列演講座談
I. 12/16日週四上午10:10-13:00 新竹清華大學人社院A202演講廳
"On the Politics of Emotion: Feeling Backward, Feeling Bad"
「背」的情感政治
主持人:白瑞梅(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
與談人:洪凌(作家,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鄭聖勳(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謝莉莉(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審視性/別研究與情感研究在當今學術之交集。我論及情緒之於酷兒政治反思的重要意義,而本文集中討論的情緒、經驗/體驗、肉身/體,可被理解成一政治的酷兒化。接續近來酷兒理論之論爭,我以「酷兒研究之反社會命題」為題的對話交流(刊於PMLA,2006年發行)、近來有關酷兒樂觀主義之著作為例,討論正面及負面情緒之相對價值,如何用於分析酷兒生存。我進而為酷兒政治之負面情感的價值辯護:在現今同志驕傲、同志婚姻、同志生活被商品化的年代,諸如羞恥、懊悔、及孤單等壞情感,不只有其策略性的價值,也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II. 12/19週日下午1:30-4:30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
"Backwardness and the Future of Queer Politics"
倒退與酷兒政治的未來
主持人:丁乃非(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
劉人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與談人:王蘋(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黃道明(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
這場演講我將處理負面情感的重要意義,以重新思考當代政治之形態。藉著我的著作Feeling Backward,我將仔細思考次要的、負面的情感(憂鬱、絕望、羞恥,及渴求),作用於接合不同的社群形態與新的社會視野之可能性。我認為,政治性組織向來偏好的情緒──主要為希望、憤怒──是非常侷限的。因而,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以動員那些承擔當代生活的感覺:較不英雄式的且較為擾人的。我企圖概念性地去思考近年來情緒的公共角色,也將談談動用負面情感的運動實例。
III. 12/21日週二上午10:00-13:00 桃園中央大學文學院一館 A304
"The Case for Comparison: Stigma Betwee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
污名的比較:殘障與性
主持人:甯應斌(中央大學哲學所教授)
與談人:陳柏偉(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團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諮商與諮詢心理學組博士班)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游靜(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近年來,殘障與酷兒研究的運動及理論,集中關注於「污名」的概念,這是借鑒社會學傳統(特別是偏差社會學之研究)。藉由污名──意指,公然不信任或玷辱主體 ──殘障與酷兒研究關注社會排斥,以及性少數與殘障者經驗到的羞恥與疏離。這些領域的基進派,已將污名收編於自我理解:選擇用「同性戀」(queer)、「殘廢」命名的同時,也喚起滿佈傷痕的歷史。這場演講,我處理的問題是不同的身分認同團體間之比較。藉著我最近對加裔美籍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及其《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1963〕一書)的研究,我進一步提問:一個抽象的範疇,如「污名」,是否能捕捉到各個社會族群的重要不同──這些不同包括歷史的、經驗的,以及污名如何體現(於身體感覺)的過程。近年來,酷兒研究、殘障研究、批判種族研究、文化研究大多傾向聚焦於在地與特殊,因而出現「類比的局限」與「就跟種族一樣」等批判評論。儘管如此,我仍主張,在思考社會排除時,「比較」是為一不可或缺之概念;而在認同結盟政治的層次,更是一有用且重要的資源。
網路報名網址:http://apcs.nctu.edu.tw/page1.aspx?step=1&no=254545
開放報名時間:12/1(三)至12/9(四)
聯絡方式
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陳小姐(校內分機:34329、專線:03-5724876、E-mail:apcs@my.nthu.edu.tw)
主辦單位: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文化研究學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贊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feeling_ba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