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學走進生活
作者:鄭明進
家庭乃人文教育之始
美學大師蔣勳提出:「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就推廣美育層面來說,讓美術走進生活,也讓生活沉浸在美的氛圍裡,這樣的生活涵養就有著永不止息的希望。
藝術教育要從生活教育做起,良好生活教育的養成則須仰賴家庭與學校。家庭乃人文教育之始,家長必須喚醒孩子內在無窮的潛力,從小培養兒童學習發揮自我、博愛、自由、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
以藝術創作來說,繪畫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現與觀察,自然可能會對週遭環境的某一特定事物感到興趣與關注,但做父母的不應就此將其視為有特別的涵義或是訊息,不然很可能阻礙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體會與發展。因此,兒童的成長與學習應是真情的表現,而不是技巧的表演,除了不宜鼓勵孩子超齡演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從小啟發、培養孩子的和平教育、自由思想,並鼓勵孩子多發揮其他方面的能力。
當兒童3年級─4年級,從日常生活之教育進入抽象化的教學,下課後,又溺在電視的接收,而無自己思考的表達能力,所以聽的方面應在平日父母多說故事,放音樂來刺激他們的大腦、鍛鍊腦力、建立起聽接收到的訊息加上他本身聽到的想像力所形成的聯想,日後無論是兒童畫或做美勞都有他的作法。如:達文西不僅對飛行有研究、對解剖人體、建築設計多方面進行在不斷實驗中留下許多草圖。因此讓兒童的好奇心去發掘事物,父母從旁觀察他的性向,加以輔導適合他的道路。
假日帶小孩去外面郊遊,讓他們多畫速寫,由簡單明顯的幾筆速寫可知小孩的內心和描寫能力,長年累積;更在畫畫在豐富的基礎,因為速寫和畫畫不同在即興中不失真。
給學校藝術老師的建議
學校的藝術老師肩負學童藝術種子的栽培與萌芽,要如何使兒童透過美術、培養人格教育,打破傳統臨摹教學、重視以自然為對象,讓小朋友觀察,再依據自己的意見去自由自在的描畫,這些觀念都需要時時思考的,以下提供幾點建議以作為參考。
1. 瞭解多元藝術文化觀,培養學生國際藝術觀: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交通的發達,世界地球村儼然形成,因此藝術老師應廣泛汲取新知,了解台灣、世界各角落的多元文化及其豐富的藝術內涵,並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尊重多元民族、了解多元文化及多元藝術,讓孩子從小具備恢弘的文化觀與藝術觀,成為有藝術與文化品味的世界公民。
2. 配合社區特色,發展社區本位藝術課程:
利用學校所在的社區資源,結合社區居民舉辦藝術活動,發展社區的藝術特色,這樣不但可以讓居住在社區裡的人了解社區的藝術特色,也可以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來往與情誼;台北縣汐止鎮夢想社區界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如果社區裡本來就有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則可以和社區裡的美術館配合舉辦活動,讓學校藝術課程融入社區的活動中,如此學生對社區的向心力也會提升。
3. 強化洞察力、提昇專業素養:
隨著社會進步與型態的變更,人我關係也發生改變,身處此時代的藝術教師,對社會風氣與價值觀,擔負教化之責,因此唯有不斷進修、研究,提昇專業能力,並學習錢被美術教育家鄭明進刻苦耐勞的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推動美術教育當成是一種責任心,一種使命感去努力;才能面對社會的挑戰,做一位稱職、專業的藝術教師。
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位媽媽問:「應該如何栽培四歲孩子作畫?」我的看法是-這麼小的孩子無從訓練,就是多多欣賞名家作品,讓孩子多多創作。如果媽媽也能提筆畫畫,那就更好了。日本有位智障學校的老師,教出的學生作品異常優秀。問起他的秘訣,老師說:「我就是每天固定時間,提著畫筆畫畫,如此而已」。這位老師單純而認真的態度,對美與繪畫的執著,使孩子展現了優異的成果。
社區居民參加了畫畫班,有人從生活壓力與執梏中,找到停頓與成長的時空。有人安頓了晚年的身心,從學習中重拾年輕與信心。學員畫作的每一頁都像筆尖碰觸畫紙的剎那,都是一個期待的起初。只要用心過生活,將心靈挪出一些空間後,「美」自然而然就會出來了。對花很多時間在工作的現代人來說,從週遭開始落實生活美學應是最恰當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