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藝術不分男女老幼
作者:鄭明進
學習畫畫沒有男女老幼之分
有不少的大人曾經問我:「年紀大了,不像小孩子一樣拿起筆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畫畫。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我輕輕鬆鬆的走進繪畫之門呢?」
「老師,我從來沒學過畫,什麼繪畫技巧呀!繪畫理論呀!我全都一竅不通的。這樣也可以開始學畫畫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學習畫畫並沒有男女老幼之分,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開始學習畫畫,而且也不必擔心什麼構圖、著色等等問題。」
美的感受從教育下手
多年前,我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蘇振明在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的協助下,在洪健全視聽圖書館成立「非畫家美術班」。當時學員有家庭主婦、老師、經理、秘書、會計師,還有退休軍人等不同身分職業的人士。
而以前住在和平東路也帶領社區媽媽組成「飛翔媽媽畫畫班」,試圖與媽媽們一起探究美術的奧妙,從成員寫下的繪畫心得與生活點滴,就可以看見她們努力學習的樂趣。朱麗華的畫畫心聲「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老師要我選一片葉子,上面還沾有露水,就放在紙上照它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後看著葉子仔細畫葉脈。頭一次看葉子看得那麼透徹,突然覺得自然真美……」
我常覺得媽媽比爸爸大,因為媽媽是從生活中磨練出來的。再加上社區媽媽不像公司行號做事有特殊目的,所以應該要讓她們融合社區生活與家庭生活,才不會框限在家庭之中,社區就是媽媽發揮的好地方。媽媽通常是一個家庭的情感支柱,影響力量很大,如果先讓媽媽愛上美術,其他家庭成員也會在無形之中感染到美的氣息。
上課時除加強寫生的描繪與培養學員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之外,更透過古今中外名畫的欣賞,引導學員們從創作與鑑賞兩方面同時學習,引導大家走進寬廣的美術世界。在欣賞自然之後,才能創作,因為創作的元素都是來自身邊的事務。天地萬物的配色、空氣的味道、生命的奧妙……等自然的循環,都是多方位感受美的管道。
更要經常帶領學員用科學的眼光、精細的觀察,把植物最優美的姿態,以理性的筆法描繪出來。也就是說對花的形、葉子的形及整株植物的生態都不能有所誇張;對花瓣的數目、雄蕊、雌蕊及花開的姿勢及色彩…等,樣樣都要根據植物學的角度去畫,而且要畫的精密,把植物本來的面貌和最美的生態表現出來,要讓看畫的人能一目瞭然,知道植物的名字,所以必須畫得正確、寫實。「飛翔媽媽畫畫班」有一位學員林麗琪,現在已經是有名的植物畫插畫家了,可見培養敏銳觀察的眼光、留意身邊的一切,美感均來自於自然之中。
以繪本為媒介 培養想像力
美學教育除了從觀察週遭的生活開始,想像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因為吸收美學的資訊少,導致腦中可以被喚出的創意有限,如果能以繪本為媒介,在經過「故事化的指導」,美學的概念是可以慢慢養成的。以台南縣政府與青林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南瀛之美》系列圖畫書為例說明,從圖畫書開始認識地方文史、藝術、物產、民俗等綜合文化是很好的開始。本土藝術家洪通就是台灣典型的草根藝術家,也是世界級的傑出樸素畫家;他雖已過世,但他的名聲與美術作品卻被台灣畫壇以及國際藝評家所讚美。
學習藝術的關鍵--開始行動
「美術教育就是要用眼睛尋找,發現樂趣;用嘴巴唸出來,感受其中的幽默與感動,要笑,也要流淚……」,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體制下,關於美的教育通常被束之高閣,不是被主要的學科排除在外,就是在不專業的美術教育下,被扭曲。如同現今國小的「視覺藝術課」,雖然涵蓋的範圍很廣,美術創作的技術卻不落實。美術教育應該是協同教育,在師長的專業教學與學生們的創意發想下,共同完成一項作品,以增加凝聚力,並發揮群性教育的功能。
但學習藝術最重要的是--想畫就開始行動。拿出你的鉛筆、簽字筆或原子筆,畫一種你最常見、常用或是常吃的東西吧!把大人的「不好意思」拋之腦後,不管你住在哪兒,也不論你做什麼行業,只要一步一步的試著去畫,就會進入快樂的繪畫世界裡了。回歸到最原始的內心感觸,才是美學教育裡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