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進一步參加團體活動
凌 健 / 明道文教基金會
青少年在學校或是社會裡參加團體活動,就是學習生活,學習成長、學習成熟。青少年階段就要透過團隊學習,成為一個成熟個體。成熟的個體是指一個能肩負責任,並且有能力為社會貢獻的人,以哈佛大學的一件事,來說明這個觀念。
哈佛大學校長對新生講話,他問新生進大學的目的為何?有人說要多讀書;有人說要多參加社團在人群中學習組織與領導的技巧;有人說要多做實驗。
但是校長說大學的目的並不在此,這些都會過去。而真正大學所要學習的是,當你把這些都忘掉以後所剩的東西。
大學真正的重點且不在於書本,而是把書本忘掉後有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無求取知識的方法,有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及關懷他人的心願,這些才是教育目標。哈佛的標準是「進來為增長智慧,離去為好好的服務予你的國家和人群。」
加入團體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增長智慧,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學得更多;在團體活動中,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課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藝能與情趣。
社團是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齡。他們的知識背景、性向、興趣與嗜好都有所不同,在這樣的小團體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容忍不同的意見。換言之,團體活動訓練學生去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以為將來畢業後去適應外界錯綜複雜的社會做準備。
透過團體活動,學生比較能夠走出書本的象牙塔,比較有機會去關心別人,於是比較可以開闊胸襟,恢宏氣度,同時藉著這些團體活動,也可以直接、間接地為自己的同學、學校乃至社會多少做一點事,使潛在能力適當的發揮,以實現自我價值。李遠哲博士得諾貝爾獎後說:「得獎的意義不在於讓別人知道我是誰,最重要的是人家知道了我在做什麼」。在團體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做出一些貢獻,這種自我價值充份實現的滿足,是個人成長中最積極的一面。
人生在世應該多培養一些情趣,才能豐富自己的生活。參加團體活動,或者可以充實課外知識,或者可以訓練表達能力、領導能力、辦事能力,或者可以學得一些藝能,或者培養一種興趣,學生擁有了這些經驗或藝能,將來人生旅途才不會是枯澀的、單調的,藉著這些團體活動也幫助學生培養出健全完整的人格。
著名的管理學者 彼得士(Tom peters)曾說過一句名言:「任何差異都是偉大的」。Any Gap is Great意思是說,人和人之間雖有差異,這些差異正是使人可以便偉大的部份。
如果人人學著從與自己有差異的人那裡看問題,不但可以輕易跨越鴻溝的障礙,更能使自己變得偉大些。唯有接納不同的觀點,才有健全的心靈。唯有留意他人的情緒,才能夠創造和諧。唯有對團體真心的認同,才可能團隊合作。
新世紀的人才是多元的,實力勝過一切。懂得團隊精神、擁有社交能力,才會被認同。生活中不斷地學習成長,自我充實,才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想與人建立友善的關係,豐富自己的生活,增長見識,就要嘗試參加各類活動。多參加不同組織、不同類型的團體活動,鍛鍊集體協作能力,培養集體榮譽感。每一次不平凡的經歷,都讓你的生活充實而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