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寓教於樂的品德智商MQ
劉英台/敦化國中退休輔導主任、師大暨空大兼任講師、愛家基金會電影讀書會帶領人暨家庭電影院專欄作者
一九七O年之後,由於社會的迅速變遷,自由主義的浪潮,和自我中心的思想——強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物慾橫流、精神淪喪、科技犯罪手法的進步,昔日維繫社會安定的各種道德和規範,都被世人忽略,造成諸多人際疏離和社會混亂的現象。因此,教育先進的國家開始重視品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如今已逐漸擴大形成世界性的新教育課題。
道德教育亦以道德智商MQ(Moral Quotient〉為依歸,而道德智商MQ正與全人輔導的學習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和情緒智商EQ(Emotional Quotient〉,並列為一個人擁有的三大智商,(事實上若要細分,尚可包括家庭智商、敬天智商、活力智商、社交智商、逆境智商、處事智商、理財智商、健康智商和時間管理智商等〉,這三大智商相互影響,甚至現代社會評價一個人重視MQ甚至凌駕IQ和EQ之上。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MQ,則IQ愈高,對社會為害愈大。個人在遭遇事業或感情上的挫折時,即使EQ不好,但如果MQ夠好,至少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據教育專家研究,MQ與個人成就、社會安全和理想公民有關,「有高標準MQ的人,一定會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同時,白曉燕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九八年三月所做的「台灣 1000 大企業用人調查」,顯示企業主管用人最優先考量的,是屬於MQ的「德性」﹝占54.9%﹞,然後才是屬於IQ的「能力」﹝占 2%﹞,屬於EQ的「相處」﹝占13.2%﹞。此外,「天下雜誌」一九九八年四月號公布的「企業晉用員工的首要考量」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取才的關鍵,已經從「能力」轉為「態度」,最重視的是屬於MQ的 「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團隊合作」,顯而易見的是「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形失去其首要性。
其次,MQ與社會安全有關,「一個人人重視MQ的社會,才會是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從犯罪防治的觀點來看,MQ包括了「抵抗誘惑的能力、適度的罪惡感、行使與社會和諧行為」的能力,其中又以「個人性格能否抵抗犯罪誘惑」最為重要。」
最後,MQ與理想公民的關係是「建構美好的社會,需要優良的公民,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優良的品格。」所以,本書可提供MQ的新思維和新步驟,讓道德教育是可以付諸實踐,而非不切實際的唱高調。
美國密蘇里大學馬爾溫(Marvin W.Berkowitz)教授曾於二OO六年一月赴台師大演講,主題是:「美國的品德教育」馬爾溫教授為好品德下了一個定義:「好的品德包括腦〈思考〉、心〈情感〉與手〈行為〉,亦即是了解、關懷,並依倫理核心價值去行動。」其中有趣的是,馬爾溫教授將品德教育以透視「道德解剖學」的觀點——將品德教育分成「道德行動、道德價值、道德人格、道德情感、道德推理、道德認同,和基礎特徵」等,這與本書作者將各種品格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將「道德解剖學」的各種觀點不著痕跡地融合在一起,有如一種「專業、科學和藝術」的綜合性模式,這兩者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要抱怨青少年道德淪喪,反倒要反思我們給了青少年什麼正確的道德教育?」馬爾溫教授也以科學驗證,來發現學生品德的影響來源——是來自「家庭、某個重要人物、同儕、學校、社區、宗教、自我特質,不論我們是否喜歡或願意,我們皆涉入了〈或是幫助或是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社會加諸給孩子的,他們就會依此回饋給社會。」亦即是我們中國的格言:「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舉凡父母、師長、教會和社區團體等,都應首先以「自我成人為模範,激發學生學習MQ的動機。」大家繼而再「主動積極地」把握尚能影響幼兒和青少年的品格時機,及時以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MQ了。
馬爾溫教授認為:「美國的品德教育強調家庭、學校和社區,以夥伴關係和多元價值的共同民主參與;另外,美國的品德教育以科學驗證的核心價值內涵是正義、關懷、尊重和民主。換言之,品德教育根基於人際關係和學校文化,發展紀律,有效的衝突解決,促進同儕的互動,培養教室裡的民主溝通,和增加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習更成熟的道德推理和增加有利社會的行為和規定。」
由此可見,不同時代國情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可能各有不同。若台灣的品德教育在有限時間中或依學生的身心發展,推動各項目的核心價值,以培養我國學生的MQ,這將更造福台灣的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