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體驗學習的品格教育引導模式
洪中夫/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起源與發展
體驗學習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提倡的「做中學」、「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經驗的改造」,基本上是回歸人類本能學習的一種教育理念,他在1938年完成的「經驗和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一書,應該可以視為現代體驗學習發展的理論起源。
以美國為例,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或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所以蓬勃發展,肇始於1970年代初期,美國教育界對於學校教學方法是否適切於學生學習的質疑。之後,有一群教育者在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的集會中得到結論,認為藉著經驗型式(experiential forms)的教育方式,可以大大促進學習的核心要素。同時期,戶外訓練(Outward Bound)運動引發教育界對採用新教學方法的興趣,並將其融入中等學校的教學中,這項方案被稱為「主題式冒險」(Project Adventure )。
這項課程包含了一系列創新的過程,從暖身、建立信任活動、問題分析與解決,到初級、高級繩索課程,這個課程運作的方式很快地被不同的科目所沿用,透過團隊合作的策略,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並且可以創造學生在學習上的高峰經驗(peakexperience)。
此外,這套課程強調「經驗學習圈」(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全方位價值契約」(Full Value Contract)、「自主性挑戰」(Challenge by Choice)等信念,使學習者完成個人與團體目標,經歷團體的成長歷程,並從中發展有效的溝通分析、問題解決、信任合作、決策領導等,個人自我概念與潛能激發亦獲得提升,是一種「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行動教學法。
體驗學習的反思與內省
體驗學習不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才是主體。帶領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助產士」(Midwife)的角色,藉由引導反思的過程,使成員在「從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中澄清信念,改變認知與行為態度。
體驗學習是一種統整的學習觀,透過反思的過程可以澄清、增強、轉移、凝聚新舊的經驗,因此,當品格體驗活動結束後,帶領者必需保留一段分享與回饋的時間,才能沈澱品格體驗中有意義的經驗,以引發正向的行為態度。根據Kolb(1984)的四階段「體驗學習圈」,引導反思的步驟如下:
一、體驗階段(Experiencing)
在目標設定的原則下,選擇與品格主題相關的活動(activity)來促進參與者體驗自身能力、角色扮演、溝通接納、問題解決、領導特質,以及在人際互動中,感受信任、尊重、忍耐、愛心、專注、節制、誠實等品格的重要性。
二、反思內省階段(Reflecting—What)
就活動本身所發生的具體狀況引導討論,檢視成員在活動中發生哪些問題?產生哪些情緒?帶領者(facilitator)引導討論時特別著重「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經驗。
三、歸納階段(Generalizing--So What)
藉由轉化與連結,使當下的經驗與成員過去的生活經驗或價值觀產生關連。帶領者可以引導思考:活動所發生的現象與事實,是否也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過去個人在某些場合或情境中,是否曾發生類似的事情?
四、應用階段(Applying --Now What)
體驗學習的成效,乃在於能夠應用活動的經驗,把所學的實踐在真實的世界。本階段帶領者必須引導成員反思的重點如下:藉由剛才的討論,我們對所談的品格是否有新的學習?面對未來的生活,所談的品格議題上,個人或團隊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此部分應用的焦點,必須與目標的設定(Goal Setting)緊密連結。
Kolb(1984年)的四階段體驗學習圈
引導反思的提問技巧—焦點討論法
「問學生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給他答案還要重要」,因為好的問題可以引發動機、澄清信念,並且找到自己要的答案。
在引導反思的過程中,一個好的問題可以邀請對方思考,並引發另一個好問題;善於發問能引發「有效的思考」,使人由淺顯至深奧、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做連續性的思考。帶領者在「體驗學習圈」的引導步驟中,可參考「焦點討論法—O.R.I.D.」結構化的提問模式,將活動的體驗應用在品格的焦點上。
一、What階段的提模式:
藉由成員對事件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情緒的回饋,將活動中所發生的事物,類似拼圖一般將畫面重新回顧一次。本階段的提問要使人「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因此提出客觀事實性的問題(Objective)及情緒感官性的問題(Reflective)比較容易獲得回應。這類問題包括「已知的」、「不需要思考即可回答」、「不會有對錯的顧慮」、「答案容易被接受」,或個人五官所感受到的問題,以期引發成員回答的動機與興趣。問題模式如:
★客觀事實性的問題(Objective)
l 剛才在活動中發生了哪些事?
l 你看見了什麼?說了什麼?
l 我們一共嘗試了幾次才成功?
l 活動中聽到最多的聲音是什麼?
l 是誰想出來的辦法?誰是領導者?
★情緒感官性的問題(Reflective)
l 什麼時候讓你高興、擔心或緊張?
l 你剛才有沒有因為遲遲未能達成共識而感到生氣、厭煩?為甚麼?
l 失敗或成功時的心情如何?
l 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感覺?
l 此時心情(壓力)指數是多少?(1-10刻度法,用手指比出來)
二、So What階段的提問模式:
本階段提問的目的,在於將經驗關連到個人主觀的經驗,引發成員思考當下體驗的經驗與過去生活經驗的相關性。為了引發反思,因此問題的結構著重於某些概念、角色、連想、理念的澄清或解釋。提問後能引發成員詮釋個人的觀點、驗證他人或自己相關的經驗。成員在本階段發言的時間可能較長、內容較多,但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發表看法,而團體氣氛可能時高時低,有時低沈、有時歡笑或突然的靜默。問題模式如:
★詮釋/判斷性的問題(Interpretive)
l 就剛才活動的經驗中觀察,過去你面對類似的人際衝突,都是扮演什麼角色?
l 就剛才活動經驗中,若每一個都願意在自己角色上盡責的時候,會對個人及團隊帶來哪些益處?
l 就剛才的活動體驗,你覺得專注對你或小組成員有什麼好處?
l 在團體中,如果個人犯錯要主動、誠實地承認,可能會面對什麼壓力或代價?你有類似的經驗嗎?
三、Now What階段的提問模式:
一個體驗活動只要引導反思一個品格的焦點即可,以免模糊了思路。因此,建議只問一個應用性(決定性/改變性)的問題,使活動所產生的經驗與認知,能夠實踐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本階段提問的關鍵用詞包括:未來、啟示、心得、應用、反省、學習、發現、提醒、挑戰等,例如:
★決定/改變性的問題(Decisional)
l 今天的體驗學習中,對於自己的品格特質有沒有新的發現?
l 美好品格使我們在每一次選擇、決定方向的時候,能夠行在正確的道路上,你覺得未來自己最需要培養哪一種品格?為什麼?
l 如果要實踐感恩的行動,你願意對哪些人表達自己的感謝?可能怎麼做?
l 每一個人的優缺點、才能各異,我們如何在團契中學習彼此尊重與接納?
經驗學習引導步驟與焦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