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導青少年品格?
洪中夫/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澄清信念,培養品格
思想塑造人格,思想方式在靈魂深處所建造的,正是品格形成的基礎。如何幫助青少年澄清錯誤的思想信念、活出美好的品格,是品格教育的教學關鍵,但也是最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面對日常事物,我們難免帶著根深蒂固的想法與立場,這些在系統思考的研究中被稱為「心智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這種由我們過去的經驗所架構的心智思考方式,決定我們如何看?看見什麼?這信念系統的發展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動,並引導我們去預期某些結果。(註1)
有趣的是,我們所看見的往往不是全部的事實真相,因此可能會將推論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以致孕育出錯誤的思想信念,最後表現出負向的行為模式。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共和國》中,曾談到「洞穴的寓言」:一群住在地下的人,誤把他們看見的陰影當作是真實的狀況,有一天,其中一個人發現了陰影的來源和真相,於是告訴其他洞穴人,沒想到他們人竟然群起攻擊並殺了他,因為他提出的看法嚴重違反其他人的推論與信念。
為了幫助人瞭解心智模式的運作,克理斯·阿吉瑞思(Chris Argyris)和唐納·熊恩(Donald Schon)發展出一套追蹤心智思考的流程,稱為「推論的階梯」(The Ladder of Inference):(註2)
我們經由攀爬推論的階梯形成心智模式,例如:
推論過程
|
心智模式
|
7.以後沒必要和他多接觸
|
第七階梯:我根據這個信念採取的態度或行為
|
6.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就是性格有問題
|
第六階梯:這個結論和我內在的信念不謀而合
|
5.小明的個性很孤僻!
|
第五階梯:我從假設中歸納出一個結論
|
4.我認為小明可能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
第四階梯:我從自己所感受的做了一番假設
|
3.我覺得他不喜歡和我說話
|
第三階梯:我賦予這些資料的意義並引發某些感受
|
2.小明與我談話常不注視對方
|
第二階梯:我從可觀察到的資料中選擇訊息
|
1. (沒有人能夠觀看事實的全貌)
|
第一階梯:可觀察的全部資料
|
上述例子,小明與人談話不注視對方的真實原因,可能只是起因於自信心不足,而非不尊重他人,但錯誤的假設與推論增強信念,因而產生疏離的行為,接下來,若繼續經由「反射環路」的增強,兩人未來的誤解可能越來越深。
青少年的信念與價值觀正在塑造時期,有人會認為「作弊不可恥,可恥的是被抓到」、「作弊無關乎道德,只在乎自己當下的決定」、「借錢最高尚」、「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所以形成這些思想信念,常常是因電視媒體的影響,或是在混淆的價值觀下,用自己喜歡的信念選擇看到某些人「暫時功成名就」的事實。於是,在壓力下期待他們行出良善品格的行為,就更加不容易。
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經驗過程,當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就能夠改變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並得到迥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帶領者除了口語對話或價值信念的澄清外,特別需要透過「從做中學」的體驗學習模式,引導他們在團隊中觀察他人與自己正向的特質,並引發他們藉由具體經驗或生活中的例證,重新建立假設、形成正確的結論、建立美好的品格信念,最後活出美好的生命樣式。
如何教導青少年品格?
每一個品格名詞都代表一種抽象的價值信念,如何化成具體的教學內涵?美國「倫理與品格促進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提出一套品格教學實施方法,並稱為「品格教育的六E」(註3)。「六E」與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raning)的精神有許多相互應用之處,茲整合概述如下:
一、榜樣(Example):老師要以身作則,審慎地處理個人的道德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以獲得學生的信賴,並介紹歷史、文學或現實社會中值得學習的人物典範。體驗教育課程或為期數天的戶外冒險,工作人員的言行及對環境的態度,均影響成員的認知、情意及行為。
二、解說(Explanation):言教是品格教育的方式之一,但不能單靠灌輸,要與學生真誠對話,解除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體驗活動進行中,青少年可能面臨價值的疑惑,此時,帶領者藉由反思引導的方式,讓成員釐清問題的疑惑點,並知道如何實踐良善的行為。
三、勸勉(Exhortation):學生難免遭受挫折或是面對選擇而有的徬徨,帶領者必須在情感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有堅持品格的勇氣。在體驗活動或戶外冒險情境中,必須學習接受成員個性的差異,此時,藉由支持與關懷及團隊凝聚,鼓勵彼此接納對方的缺點與不足。
四、環境(Environment):班級或學校皆可視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因此必須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以塑造學生的品格。體驗教育環境中,接納、尊重、合作、信任、溝通與問題解決是必須的要素,帶領者必須鼓勵成員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且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任。
五、體驗(Experience):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及服務,可使學生結合道德思考與行動、增進自我概念的形成,並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體驗學習是鼓勵學生在反思中的學習,這種有別於以教師為主之教學模式,能產生有效之行為改變。目前廣受青少年喜歡的戶外冒險或服務學習,亦能在達成團隊任務的目標,經驗品格及靈性的成長。
六、追求卓越(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學生不僅在學業上追求卓越,在品格上亦應設定優質的標準全力以赴,使他們一生有美好見證。
在營隊活動中融入品格體驗
營隊一直是青少年喜歡的休閒活動,藉由戶外及團體生活的體驗,戶外活動提供成員各種體驗與表現品格特質的機會。因為,在營隊的生活情境中,能藉由合作、領導、溝通以及同儕互助等方式給予品格體驗,並引導成員反思、回饋分享,以達到「從做中學」的效果。(註4)近幾年飛颺舉辦的「挑戰營」、「大自然生活體驗營」等營會理念,皆以「體驗學習」的戶外課程為主軸,並在生活教育與引導反思的過程中,融入品格的體驗,幫助青少年從有趣的活動中,認識良好品格的重要性。
營隊中可以塑造的品格情境至少包括六個核心價值:(註5)
一、在活動中培養「信任」(trustworthiness),包括誠實不說謊、遵守承諾、不偷竊、有勇氣等。
二、在活動中培養「尊重」(respect),內涵包括自尊的建立,以及對他人的尊重,這尊重並不因種族、社會地位、性別、外貌、宗教因素而有差異、歧視或侮辱。
三、在活動中培養「責任」(responsibility),包括對自我與團體負責,善盡本分與義務,對自己行為產生的結果有所掌握並負責任。
四、在活動中培養「公平」(fairness),包括營隊中所制訂的規約,分組或團體競賽、輪流機制、利益分享等,這些都必須符合公平原則。
五、在活動中培養「關懷」(caring),包括對他人和善、慷慨、樂於助人、寬容、同理,且願意原諒別人。
六、在活動中培養「公民資質」(citizenship),包括對營隊群體的認同、遵守營規、承擔權利義務、接納不同意見、理性溝通、問題解決。
結語
思想信念決定了你是誰?以及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幫助青少年擁有健康的思想信念,不能單單用「說教」的方式,而是藉由持續的體驗過程,讓他們瞭解:信實、忍耐、節制、尊重、溫柔、順服等品格是人生的金科玉律,藉此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喜樂。
註1:「心智模式」一詞是一九四0年代由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斯·克雷克(Kenneth Craik)所創用的,它的意義是:「我們對世界、自我、我們組織,以及我們如何跟它們配合,所抱持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圖像與假設。」相關說明讀者可參考大衛·哈欽斯(2004),《洞穴人的陰影》,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註4:李琪明,營隊活動的品質趨勢—新品德教育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