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三C:Community‧Care‧Communication
超級老人社會的幸福保衛戰:三部曲
70‧80‧90:與老對話,設計老年
講者:臧國仁(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蔡 琰(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8.06.07(六)09:00~12:00
地點:政大商學院210R
【第一階段:演講】
非常榮幸邀請到臧國仁及蔡琰兩位傳播學院的教授,他們都對老人社會學領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兩位也都是我非常喜歡的老師,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臧國仁教授!
對老人的刻板印象
我們對老都有一些畏懼,每個人對老人的想法也都不太一樣,存有一些刻板印象。在今年的通識課上,請同學說說他們對老年人的印象?
「我很喜歡跟老年人聊天,聽他們說他們的豐功偉業,他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本精采絕倫的書,而且絕無盜版,更是無法竊取或複製的!」
「我每年回去探望奶奶兩次,每次她都會跟我說一樣的事,我小的時候如何啦,當年逃難時怎樣怎樣啦,講得我都快要會背了,難怪我姑媽說:『老年人剩下的就只有回憶而已。』」
「在我的真實印象中,老人總是憂鬱的、悲觀的、沉默的,他們好像總想要告訴你些什麼,卻又總是怕你稚氣的心靈聽不懂他歷經半百人生的體悟,因此總是沉默看著路面和遠方,或拿著瓜子盯著電視機,等著開飯。…他們似乎都有感於生命的消逝以及自身處境的孤寂,在沉默中散發著顧影自憐的憂鬱。」
「說到老人,我心中馬上想到的是每天早上搭公車都看到的老人。他們頭髮花白,臉上布滿皺紋,身體行動不便,在搖晃公車上更顯得無助。老人總在緩慢上車後趕緊找個東西抓住,直到找到座位後才鬆了一口氣,坐在窗邊四處張望。公車上的老人總是無所事事的樣子,不知他們一早起來是有目的地搭公車,還是只因為沒事做而搭公車到處閒晃。」
以上是大學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老年人對他們而言,大都是灰白的頭髮,臉上都是皺紋,但灰白頭髮是不是都是老年人?也不一定啊!在社會上我們對老年人都說「敬老尊賢」,但這個詞其實有歧視的成分,台灣最大的歧視是工作權,應徵時有年齡限制,而此現象十分普遍,例如:記者限三十五歲以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各位都有跟老人講話的經驗,「嘮叨」是我們對老人常有的刻板印象。1987年從國外拿到學位回到台灣教書,我的父親那年已將近八十歲,他是清朝人,宣統一年出生。問他關於「臧」姓的由來,他特別買了一本日記本要寫下來,結果第一頁寫了三段,第二頁寫了兩段,第三頁寫了一段,就寫不下去了。他記得的事也就是他小時候的那些事情,講來講去就是那幾件事情。
「老人」該如何定義?生理、心理、外觀或是內在?老年人該如何定義一直是研究者很難解決的問題,那就暫且將老人想像成年齡六十五歲以上之人。實際上,老人應再細分為,年輕的老人、中年的老人、年老的老老人,大部分的老老人,意指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無論是生理或心理的狀態,是研究的重點。七十五歲以下的老人,依現在醫學進步的狀況而言,實際上與中年人沒有太大差別,仍舊行動自如。
想想,你接觸的老人是否跟社會上刻板印象的老人一致?
對老人的想像
為什麼我們會憂慮、畏懼年老?為什麼不喜歡被說看起來很老?好像「老」在社會裡代表著一種不好的、負面的形象。老跟青春是不是對立的概念?老是不是就是老「醜」?老人可以充當裸體模特兒嗎?報紙上曾報導說有一位七十幾歲的男人,跑去充當裸體模特兒,大家可以想像七十多歲去當裸體模特兒的模樣嗎?《誠品好讀》在第69期(2006年9月號)當中,向一群三十、四十歲的設計師上老年相關的課,為得是讓他們在年輕時候就開始接觸老年人的問題,希望他們五、六十歲,成熟的時候,能真正從老年人的角度,設計符合老年人的室內設計、用品等。
我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老年人的問題是在榮民總醫院。在醫院一出來右邊巷子,剪腳趾甲店林立,你知道原因嗎?因為老年人眼睛退化,無法自己剪腳指甲,即使不到老年,過了中年就因為老花眼的原故,讓剪腳趾甲變成一個「困難」,年紀更大,手的靈活度又是另一個困難。若要體驗老年人的感覺,有本書上說,把眼鏡塗白在街上走,這就是老年人的感覺!
老人傳播與我們自己的未來
老人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老人稱為「智者」?如果老人是智者,各位你從老人身上獲得什麼呢?自從大眾傳播出現後,許多口傳知識慢慢不見了,原本可以從老人身上學到的智慧都沒有了。大多數的人都是從電視新聞、報紙獲得知識,上一代的智慧已經消失了,大部分要從書上才能得到上一代的知識,這是非常可惜的。老人家在講述經驗時,有部分其實是在表達他的智慧。
各位,有沒有常常跟老人互動?有沒有耐心跟家裡的老人談事情?他們通常會喜歡談些什麼事情?這是各位可以去思索的。
父親離開人世之後,我十分後悔,除了他講述的少少的故事外,我完全不了解「臧」姓的由來。之後,透過書籍、翻查資料、google搜尋,才慢慢拼湊出來,原來臧姓在甲骨文裡已經有了。老人傳播,就是一代代知識的傳遞,你現在不講給下一代聽,下一代就不知道家裡的故事了,故事就停止了,這很可惜。所以有很多人老的時候會自己寫書,把自己知道的家族故事寫給小輩看。這即是民間歷史,家族史亦是歷史的一部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問題。
與老人對談可以獲得什麼智識?我特別用「智」識,便是把智慧和知識合併起來。討論老,跟自己的未來有關嗎?你在老之前準備好了沒有?老人傳播跟別的領域談的問題不太一樣,它談的不是別的問題,是自己。談老,並不是為了要知道老是什麼,或是別人的老是什麼,而是你要開始準備。每一個人都要變老,在老之前有沒有準備好怎麼當一個「好」的老人,你覺得老人嘮嘮叨叨的,那你老的時候可不可以不要嘮嘮叨叨?所以,老人傳播談的不是別人的問題,正是自己的問題。
關於死亡的思考
談老人傳播難免要談死亡。談死亡就開始有點低調了,大家都不喜歡談死,可是,老了就死,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不如正面去思考死亡的問題。你有沒有處理過家中親人的後事?「有幸」為家人處理後事是種緣分,我爸爸過世的最後一分鐘我無緣陪在身邊,可是蔡老師的爸爸、媽媽、兩個哥哥過世時,我們都守到最後一分鐘,能夠看著自己的親人離開,是一種緣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再活一次,你會不會對他們好一點?
接下來則是自己的問題,在座的每一個人,你決定什麼死法了沒有?現在不是一直在討論安樂死,或者是安寧照顧?我跟蔡老師講好了,我死後就趁著下雨把我丟在醉夢溪裡,蔡老師不肯,她說如果有天晚上散步,碰到我怎麼辦?哈哈,「後事」要在活著的時候先去想想。
討論組一:刻板印象組
•你自己如何定義「老」或「老人」?
•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劇、廣播新聞、廣告)裡描繪的老人有何特色?「正確」嗎?
•社會上對老人是否公平?有無特殊待遇與優待?(例如,找工作應該有「年齡限制」否?應該限制在幾歲?)
•「老」是「衰敗」的代稱嗎?相對而言,老年衰敗程度一定較年輕者高嗎?
如何就以上各題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廣告裡面老人最常出現在汽車裡面,通常很少看到老人開車,可是有一位徐佳士老師,八十五歲了,還天天開著車子到處亂跑。徐師母最討厭徐老師開車上街,就說:「有沒有人要買他的車?我倒貼錢都可以!」徐老師知道後火大了,就說,「誰敢買我的車?你要賣我的車,我就把我的老婆賣掉!」這對老先生、老太太很有趣,這也是一種老人型態,老人還是可以開車啊!
討論組二:與老人之溝通互動
•老人與他人溝通有何特色?有無實例?
•一般人與老人講話有何特色?你與親友與家中老人對話(談話)有哪些經驗?
•老人容易溝通否?為何?特色在何處?這是刻板印象還是真實現象?
•你曾經陪老人看過病否?與年輕或中壯年相比,有何不同?
如何就以上方面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有個術語叫做「secondary baby tongue」(次娃娃腔)。在醫院裡最常聽到護士,用娃娃腔說:「阿伯,起床了!」就像對小孩子講話一樣,所以稱作「次」娃娃腔;研究發現,護士最喜歡對老年人用一種聲調比較尖、比較高的說話方式,像對小孩子講話一樣,像是「Baby乖,吃糖糖唷!」研究者認為這對老人而言是一種歧視,認為他們沒有能力以正常方式講話的一種歧視。越是無助、臥床的老人,越容易被他人以這種腔調與他們對話。
你是否曾經陪老人看病?與年輕或中壯年相比,有何不同?你會發現陪老人去看病,通常老人跟醫生沒什麼在講話,都是陪伴的人一直在跟醫生講話,但老人才是病人啊!代理人、兒子、女兒覺得這是好心,但卻把病人的權利遺忘了,逾越了人際之間的相處之道。
討論組三:老人與故事
•請舉一些老人個人生命與故事講述的例子。
•老人為何喜歡講故事?其真實性如何?
•是否接著請試舉例:
–老人與設計結合的例子?
–故事與產品結合的例子?
–老人故事與產品行銷結合的例子?
-非營利事業與老人故事結合的可能性?
如何就以上各題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老人說的故事多是苦難,這很正常,沒有苦難哪來回憶呢?誰會記得當年快樂的事?很少的。有個學生說,鄰居是位老兵,原本在大陸是農家子弟,國共交戰時期,只是到田裡上廁所,蹲在草叢裡,聽到人聲雜沓,抬起頭來一看,正好國軍部隊經過,一看有個人頭而且是男的,就把他給抓了,且一路帶到台灣,從此再也沒回老家。你說心酸不心酸啊?人生就是這樣。雖然真實性難以分辨,但在故事之餘還有很多可以思考的部分。
朋友的小孩,大學唸了齒模系,畢業後做了兩年齒模工作,沒興趣,跑到澳洲修公共關係,因為我是教公關的,他媽媽就叫他來問我:「公關有沒有前途?」我問他:「為什麼要去唸公關?」他說:「想從事精品公關。」我跟他說:「如果我是你,一定去做齒模公關,因為只有你會!」為什麼這樣跟他說?大家想想,以我為例,一顆假牙八萬,全口植牙預計要一百萬元,我一張口就是一百萬!植牙,不就是老人的需求,值得好好關注、開發。
故事跟產品結合的例子非常多。例如:竹塹餅,上面載記著:關西某某老先生、老太太,一百多年前因為手工做這個餅…。故事變成產品的代言,任何產品都需要靠故事才可以跟消費者結合,這個即是故事行銷。透過故事,消費者了解產品的過去、未來,然後開始跟故事產生連結,對故事產生興趣,因而去購買。
出處 : 國立政治大學NPO-EMBA
部落格 : http://npo-emb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