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HAS論壇】第一場:健康樂活新趨勢-由健康福祉工程談起
【第一場】健康樂活科技趨勢—由福祉工程談起
福祉工程概述 -------- 中原大學醫工系蔡育秀教授
植入式生醫感測器 -------- 中原大學醫工系婁世亮教授
電子舌系統及運用 -------- 中原大學電子所鍾文耀教授
2008創造全人健康樂活的科技藍海
《由LOHAS熱潮探討電子產品新機會》
「樂活」是「LOHAS」中文直譯,為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指以永續健康方式過生活。指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不僅追求健康,也兼顧環保,為地球著想。
現今,因為地球暖化和人口老化,注重環保減炭消費型態以及健康有機生活型態的 「樂活族」人口驟增。在先進國家,預估約有三成的人口加入樂活族,而且比例還在急速增加中。
因此,科技從業人員,如何捉住並了解這個趨勢,從醫療健康產業、從環保健康、生態空間規劃等跨領域的角度,挖掘科技產品的創新機會,將是產業的下一片藍海。
本論壇第一場邀請學者談針對「樂活」趨勢的最先進技術--福祉工程,介紹新技術的趨勢和發展;第二場邀請空間規劃者發表先進概念--生態與健康空間設計,並將提到電子產品將如何結合健康空間設計,將「樂活」確實帶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場進一步探討,如何發揮創意,異業整合,設計出更符合人性與樂活趨勢的產品。
此論壇為國內首度從全球「樂活」趨勢,探討產品設計與商機之論壇,當健康醫療產業碰到消費性電子產業,配合空間,可能開發出無限創意,照顧全人類健康的創意產品。為產業界下一個10年,提供藍海創新思考~
■議程:
時間
|
議題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與談人
|
8:40~9:00
|
報到
|
會務組
|
|
|
9:00~9:20
|
開幕及議程簡介
|
憶聲基金會
黃河明董事長
中原大學
程萬里校長
元智大學
孫一明研發長
|
憶聲基金會郭石昆董事
|
|
9:20-9:30
|
教育部教學卓越--健康福祉工程
|
中原大學電資學院
洪穎怡院長
|
洪穎怡院長
|
|
9:30~11:30
第一場
|
健康樂活科技新趨勢
—由福祉工程談起
|
中原大學電資學院洪穎怡院長
|
福祉工程概述
(中原醫工系蔡育秀教授)
植入式生醫感測器
(中原醫工系婁世亮教授)
電子舌系統及應用
(中原大學電子所鍾文耀教授)
|
楊弘仁執行長
(敏盛醫院)
尤景良 博士
(雅博股份有限公司)
|
11:40~13:00
|
午餐
|
13:00~14:30
第二場
|
健康樂活的空間設計
|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胡寶林院長
|
健康環境設計
(中原室內設計系吳燦中教授)
友善校園與綠色生態環境--以中原大學為例(中原建築系曹拯元教授)
|
陳政雄 建築師
|
14:30~15:00
|
下午茶
|
15:00~16:30
第三場
|
由健康樂活概念談電子產品創新機會
|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李建臻組長
|
資策會產業支援處
何文雄處長
|
1。憶聲集團
產品經理高榮洲
2。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林康平 理事長
3’瑟瑞豐國際吳佳豪經理
|
16:30~16:40
|
休息10分鐘
|
16:40~17:30
第四場
|
「台灣的機會在哪裡」討論會
|
憶聲基金會
黃河明董事長
|
以上發表
與談人
|
全員
|
17:30
|
閉幕式
|
2008創造全人健康樂活的科技藍海
開幕式:開幕及議程介紹
主持人: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 黃河明董事長
貴賓:中原大學 程萬里校長 元智大學孫一明研發長
議程介紹: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 郭石昆董事
開幕貴賓:元智大學孫一明研發長、基金會黃河明董事長、中原大學程校長、 議程介紹:基金會郭石昆董事
各場次開放討論內容紀錄:
第一場:健康樂活新趨勢-由健康福祉工程談起
主持人:中原大學電資學院院長洪穎怡
發表人一:蔡育秀教授
發表二:婁世亮教授
家庭病房, 遠端管理
就醫療, 照顧與健康產業的角度來說, 醫院看未來的醫療趨勢發展, 與蔡教授看法有非常多共通的地方。 在未來五十年後, 一百年後的醫院與現在會有什麼不一樣? 若未來醫院、醫生、護士還存在的話, 會是「家庭病房, 遠端管理」這就是所謂的Houspital (House + Hospital)概念。 過去成本最高的地方就是把病人從家裡移到醫院來, 在醫院做許多診斷與檢查, 以及很多的等待, 其實所有的等待都是浪費, 因為病人與醫謢人員的時間都很寶貴, 甚至在診斷上還有不確定不清楚的地方, 這些都是高成本, 所以如果可以透過ICT技術與device的進步, 讓病人不需要到醫院來, 就可以先解決大部分問題。
解放醫護人員的生產力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在醫院端來說是解放醫護人員的生產力,各位可以思考一下,目前社會上的精英很多都去考醫學院當醫生,但是醫生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很少很少,目前以敏盛醫療體系平均每個醫師的產值,每年的產值大約是兩千萬左右,這非常低,如果看整體,目前全民健保每年預算是四千億,若以GDP乘大約是六千億到七千億左右,可想見全台灣很精英的人,只做四千億的東西,而鴻海光一個集團就兩兆了,這很可笑,所以我們的責任就是希望是不是能運用異業結盟,與其他產業接軌,讓醫療跟健康產業能夠更加的產業化,然後徹底解放醫護人員的生產力。如果說一個醫生不是侷限在一個診間辦公桌前面,每個早上就是看50到100個病人,而是說任何時候都可以透過panel,同時monitor兩萬到五萬個病人的生理訊號,我覺得那就是一個進階的轉換,我想我對於中原大學所有的老師與同學有一個很高的期望,希望你們能夠來協助我們解放我們的生產力,這是對於蔡老師報告的回應。
希望能夠增進銀髮族的健康, 降低整體社會成本, 還能帶動新的產業
具體執行上, 目前敏盛正在執行為期兩年的U care計畫, 目前一年半的執行經驗上來講, 就是以醫療機構或是醫療產業本身主動來與異業接軌, 包括神通集團做了ICT enabler, 還有幾個medical device公司, 以及保險業的結合, 然後把U care做成一個超越醫院, 在社區裡就能夠帶動成一個新的產業, 最終希望能夠增進銀髮族的健康, 降低整體社會成本, 還能帶動新的產業,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執行到現在, 我們大約有250個病人做測試, 其實還不多, 下一個phase從明年開始, 可能申請一個新的案子, 希望各位先進, 各位老師如有意願, 我們可以一起合作把這個案子呈現給經濟部技術處, 申請一個新的科專, 而這個phase II可能把scope放為2000個, 可能以目前敏盛體系裡所有每個月出院的病人, 一個rolling basis, 在適當的適應症上做U care, 在這邊先跟大家做預告。
期許創新的電子產品定位在於作為一個服務業的enabler
關於婁老師的部份, impact能過做得這種程度,讓人印象深刻,所以在思考以後是不是把impact放在每個病人的身體裡面,假如不但偵測葡萄糖,還可以連心跳血壓以及免疫的所有相關profile全部都能夠偵測出來的話,就可以大幅降低measurement cost,就我自己觀察,醫院大成本產生的地方都在測量,像護士量血壓量體溫等, 醫師再做所有的判讀前都要經過一段的測量,而病人在等待測量的過程中所浪費的時間是很大的成本,如果真的可以把impact微小化放到體內,做遠端測量,那這判讀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就真的改變整個醫學跟醫病行為的面貌,醫院的定義可能會跟著被改變,那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醫院概念就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創新的電子產品定位在於作為一個服務業的enabler
鐘老師的部份, 提到電子舌讓我想到smart sensor, 其實以後不管在醫院或居家裡社區中, sensor非常重要, 因為measurement cost實在是太高, 尤其以醫謢人員成本這麼高, 來做這種手動式measurement是最大的浪費, 如果要做突破性破壞性的創新, 這是非常好的切入點, 他的意義就在快速, 並可以看到trend, 不只是一個時間單點, 可以大規模, 若我們可以同時monitor5萬個人很精準很快速, 而且可以看到trend的話, 那社區, 全民的risk profile會被改變掉, 那這時候就有人願意付錢, 因為現在大部分人除了全民健保, 自己還有買保險, 保險是做風險管理的, 一但measurement或smart sensor能夠改變整個社區或單一個人的risk profile的時候, 那保險公司跟健保局, 他們的支付方式就會改變, 此時business model就會出現, 所以最後我期許創新的電子產品定位在於作為一個服務業的enabler, 也就是說讓我們所想像的服務能夠成為可能的媒介與驅動力。 以上是我對於三位教授的報告所做的回應。
從醫療儀器走到健康樂活的趨勢上, 十年前美國柯林頓總統發布遞延償債令, 因為當時醫療給付已經超過美國財務所能支付, 他不得不發布此令, 把給付遞延半年才給付, 在半年之內重新檢討醫療給付的所有行為, 這使我認為是新的醫療儀器產業一個新的開始, 因為他造就了一個全新的環境。 醫療儀器與法規有很大的相關, 因為此令的發生讓整個醫療產業有兩個重大的事情發生。
這是我融合剛剛三位教授講的一個簡單故事,可是這樣的整個照顧到底是幸福還是煎熬? 這就是個人的選擇了。
故事裡面有個魔鏡管家,可以take care一個人一天的所有活動包括身體健康, 會有一個錦衣衛, 這是一件智慧衣服, 穿上後感受一個人一天所有的生理情況,包括睡覺時也是, 再來是把鍾老師的電子舌做成義牙裝在嘴裡,一個人每天早上起床後, 就問他的魔鏡管家今天有什麼事項要交代? 管家說: 「根據昨天錦衣衛給我你的生理訊息,昨晚你睡不太好, 血氧濃度下降嚴重, 所以今天可能有一些性功能障礙發生, 為來這幾天可能會用呼吸器來對你做治療。 再來是你體質偏酸, 所以我會交代義牙去監控今天所有的飲食狀況,包括飲水,因為你需要多喝水多喝茶。像可樂這種酸性物質是絕對不能喝。 另外, 錦衣衛會照顧你的心跳跟血壓, 所以當你生氣或緊張手指頭發冷發汗時, 他會通知你放鬆, 也會釋放一些輕微鎮靜劑,以極輕微電療, 會稍微刺刺麻麻的感覺, 但是會讓你放鬆, 避免太緊張太生氣, 讓血壓上升, 會有危險。
從醫療儀器到health care或健康樂活有幾點要注意:第一是剛剛蔡教授提到的人力不足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醫療照護上人力不夠, 而且專業度也不太夠, 甚至在美國有報告指出在專業的醫療行為上其專業度也不太夠, 所以人力不足與專業度是為來health 或wellness care上要注意的一件事情。 第二是設備不足, 但是技術其實是成熟的, 想像一下像醫院的那麼大的一個機器放在家裡的時候,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 是無法想像的, 因為根本不可能去使用這個東西, 而且成本太高。如果每看一個病人每天要給付好幾千塊, 那其實就不用做了, 這是第二個問題。 就我個人來看, 未來健康樂活的設備, 一定是無線化, 不接觸, 無拘束, 微小化。 所以我想像的一個比較生動未來是, 可以用個故事來說:
中原蘇教授問:
中原蔡教授:
技術上對我們來說是down grade,但是製程上要up grade
把醫療儀器變成福祉器材其實是在降級, down grade, 我碩士論文是做心電圖, 做偵測診斷。 過了十年,我的指導教授找我們做在手錶上, 變成跑一跑量心跳的用具, 這手錶賣一百塊美金而已, 但是量很大, 到現在所有的運動器材上都有。
從一個醫暸器材的核心技術變成一個運動器材的技術在我們的感覺是down grade, 困難度不高, 技術上對我們來說是down grade,但是製程上要up grade, 因為要精密與low power。
把醫療器材推到家裡面就已經不是診斷, 而叫篩選, 配合IT整合,成為long term profile, 不是一年一次血壓偵測, 一次血醣偵測,而是天天看, 看趨勢, 雖然不是很準確,但是可信度很高, 因為光看到往上走或是往下走就可以告訴你可能有問題了。這是電子器材廠商可以做的, 因為這是量測,是篩選, 並不是醫療診斷。我的想法是與其去改法規改衛生所, 我們應該先改改我們的想法, 這個產業的機會就出來了。
基金會董事長黃河明問:
電子技術用在醫療上很多會應用在居家照顧, 不知道國內有沒有比較大規模試行, 醫院有沒有到社區或跟社區開發公司結合來實驗性的提供這些服務?
敏盛醫療集團楊弘仁執行長:
技術問題不大, 95%技術問題都可以克服, 現在剩下的last mile就是business model
敏盛去年結合神通集團, 幾個重要的生醫廠商以及元智大學做一個U care的案子, 此案規模不小, 為期兩年到今年年底結束, 今年五月做了個發表, 250個人pilot run, 有200個敏盛體系的一個安養中心, 另外50個在社做遠距照顧測試。 結果很不錯, 我們可能在phase 2擴大規模到2000人。 目前來看技術問題不大, 95%技術問題都可以克服, 現在剩下的last mile就是business model, 也就是誰付費? 付費機制建立以及跟費用多寡的設計等等, 這牽涉到聯盟裡如何去分配revenue, cost structure如何建構等。
黃董事長問:
以前老人居住有養生村這樣的觀念, 像台朔也有投資, 那依您的看法, 將來會是這種模式 還是結合一般社區的模式?
應該是都會存在, 以時間長遠來看, 應該會在地化, 也就是去機構化, 換句話說就是”家庭病房, 遠端管理”。以前無法遠端管理, 但是現在可以, 因此enable家庭病房, 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成本, 就地照顧, 減少親屬loading, 又可以達到監測, 早期偵測早期預防的效果, 這一定是個趨勢。
尤博士:
我這邊有一個個人規劃供大家參考。我覺得醫院仍會存在, 因為一些大手術還是要在醫院才能執行。 目前我跟我太太已經該規劃我們的老年, 想要存多少錢, 我不會住養生村, 我住的地方的考量,因為我老時開車可能會有危險, 所以要住在捷運附近, 最好醫院也在附近, 遠雄的智慧屋是我自己覺得滿不錯在考慮的, 只是還有許多改善空間, 現在離我退休老年還有二十年以上, 我可以等慢慢看, 但是就我個人來說, 我考慮的很簡單, 年老時我住的地方交通要方便, 附近要有公園, 可以散散步, 做個捷運可以去吃吃美食, 離醫院要近, 生活機能足夠, 社區管理要好可以托顧孫子等等, 這是我們考量的地方。
蔡教授:
最大的問題就是business model建不起來
經濟部的E Taiwan, U Taiwan很多的案子或示範計畫, 尤其在嘉義雲林都有做,最大的問題就是business model建不起來, 示範計畫結束後就結束了。 有個很大的問題是, 福祉工程講一講就變成醫療工程。 其實一百個老人, 十個生病, 有九十個是亞健康的, 就是說雖不算完全健康, 但至少活動力還不錯。那10%的市場, 西門子, Toshiba等全世界級的大廠會care那10%,因為餅很大。 那不是我們的戰場。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想想,針對那90%的人,我們可以提供什麼?
健康福祉工程是未來的大趨勢, 我想到未來可能面臨的一個挑戰想聽聽大家意見。 今天早上的報紙說到衛生署食品處處長說要辭職, 原因就是維他命要從藥品變成食品, 他不認同。 這讓我想到, 我們原本做醫療器材, 現在要轉成福祉工程, 這轉換有點類似, 也就是說原來是一個規範很嚴格的東西, 藥品變成食品, 原來規範很嚴格的醫療器材, 現在變成福祉器材, 這個轉型對業界來說比較有吸引力, 過去業界看到醫療器材附加價值高, 可是每次都卡在法規這個門檻, 讓人頭痛。 若從福祉工程角度來看, 某些東西若用原來的觀念去管制, 這可能對福祉工程推動有很大的障礙, 所以我覺得將來有機會是不是也從法規面上也要promote這件事情? 有就是說以前衛生署用一個很保守的觀念: “保護病人安全”在看東西, 我們應該延伸到另一個角度: “促進病人健康”, 或是“促進人體健康”, 應該轉成這樣的觀念, 這樣福祉工程整個領域就會變得很寬廣, 很多事情做起來會比較容易, 這是我個人聽完三位教授演說後的看法, 不曉得各位認為還會有哪些障礙?
雅博尤博士回應:
醫療儀器廠商遇到法規問題其實是滿嚴重的, 我舉個例子, 當初我做陽壓呼吸器時, 在美國他其實是個ME TOO的產品, 可是在台灣他被當作新醫療器材審核, 結果是我CE, FDA都過了, 包括中國大陸SFDA都過了, 但是台灣的上市許可卻拿不到。的確,法規對醫療儀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過其實國內衛生署的醫療審議制度很多都繼承美國FDA, 美國FDA的角色現在已經改變了, 以前東西送FDA審核不過就退回。為什麼? 問FDA是問不到的, 廠商要自己想辦法補;可是現在FDA被要求從裁判變成輔導者, 所以廠商可以主動要求FDA協助輔導。 舉例說去年陽壓呼吸器申請上藥妝店販賣, 原本呼吸器需要醫生處方, 而FDA收到申請就需輔導, 把用途說明作業改變, 把使用領域做些限縮, 讓他可以在藥妝店上市。 雖然最後因為風險還是太高, 沒有獲得通過, 但是FDA比以前已經做很大的改變, 我認為衛生署也應該要改。
另外, 醫療儀器跟一般的電子消費性產品最大的差異在於產品有沒有宣稱有藥效, 使用範圍在哪裡, 這是最重要的, 舉例說, 有朋友問我情趣用品, 例如按摩器, 只是按摩那是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 但是保險套來說, 他宣稱具有避孕的功效, 他有宣稱功效所以保險套是醫療器材。 再舉一例, 醫院用的軟體若只是做為資料傳輸, 那這是一般電子軟體; 可是若一個軟體是最為醫生診斷參考用的, 那他就是一個醫療儀器產品, 分類其實很清楚。
總量管制改變醫療行為
第一是總額管制, 所有醫療行為的給付都是總額管制的, 以前生理監視器像不用錢的, 每家醫院競相買越貴的儀器, 做越好的service, 反正會有給付, 可是在總額管制之後, 這些行為被限制了, 也造成整個醫療儀器發展被限縮, 所以有很多大廠開始merge, 有些像是HP就退出市場;另外一個現象就是降階的行為, 例如本來病人住院可能要1~2週, 現在像生產的美國婦女當天就要出院, 本來要住院的可能改到康復中心, 本來在康復中心的則回家做家庭照護, 所以造成整個醫療行為有很重大的改變。
未來的世界會走到health care領域
很明顯的在未來的世界會走到health care領域, 原本我就一直著重在health care領域的研究, 所以一直在想生理監視器在醫療領域怎麼轉換成health care的設計, 去年很有幸與斯華齡老師會談讓我學習很多。以前我總認為醫療保險有醫療給付, 所以我設計的東西一定要拿到保險給付number, 我的產品才能生存, 可是斯老師帶給我一個很shock的新觀念, 在美國發生的退伍軍人與戰後嬰兒潮要退休了, 這些人很有錢的一代, 每個月有退休俸可領, 生病時雖然有給付, 那平常也想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健康樂活的生活, 這是每天發生的事情, 是每天會支付的, 剛好退休俸可以每個月支付這些錢, 所以會造出一個新的商機出來。 過去總在想誰來付錢這件事情, 在美國老年人不一定會把錢留給子孫用, 他會留給自己用, 所以商機確定有。
未來健康樂活的設備, 一定是無線化, 不接觸, 無拘束, 微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