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失智老人
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 汪正青
隨著世界人口結構的逐漸老化,台灣地區於八十二年已達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區指標,而且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中。依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目前十個人有一個是老人,二十年後則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長者。其中失智症在短短的數年間,在世界各國之老年人口中造成5-8%的盛行率,而大於八十歲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更高達20%,失智症已然成為台灣老年人口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身為醫護專業人員應該廣泛的推動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知,繼而籌畫針對失智症病人及家屬的醫療照顧保健網。
失智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特別容易忘)、無法清楚的辨識方向、抽象思考能力退化、計算能力衰退、語言理解表達能力變差、社會判斷力減弱等;到了後期,病人的認知功能甚至可能退化到忘了自己是誰,也可能會無法辨識至親好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行動困難,大小便失禁、長期臥床。更遭的情況是,有的病人會出現妄想、幻覺、暴力、憂鬱、焦慮、睡眠顛倒等等。
失智症的照顧方法
一、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環境
失智症患者對以前的記憶還是存在的,所以家中的陳設盡量和以前一樣;也不要常搬家或換地方住,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適應及沒安全感。
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的認知訓練
患者在退化時仍保有一些現有的功能,失智者原會但現在不會做的,可提醒他,帶著他做,如能每天重複去做,如穿衣、洗澡等動作,如此才不會繼續退化下去。此外,對時間觀念的認知在輕度失智患者身上也應該加強,因為患者常有時間觀念混淆不清,生活作息迷迷糊糊,所以最好在房間放置大的日曆或時鐘。
三、注意安全
患者的分辨力會變差,對事情的危險與否的判斷能力也變差,所以較危險的物品一定要妥善收藏。
四、不做新的學習
通常患者都缺乏學習新事物之能力,我們最好避免需要他學習新的技巧的活動,因為這往往會讓患者感到挫折。失智者拒絕時,切勿勉強他,先順著他,稍 後再以另一方式試試。
五、降低重覆的行為
失智症患者通常沒有預期時間之耐性,例如要帶患者去醫院看病或出去旅遊,不要在前幾天就告知患者,應在出發前再行告知,以減少重複不停的問話。
六、分散注意力
是處理患者挫折感憤怒焦慮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當患者情緒失控或出現衝突行為時,可以先分散其注意力,例如以其喜好的事物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
七、讓失智者參與家庭聚會,讓他仍有機會貢獻,並覺得自己有價值。瞭解失智者過去的生活背景及經驗,盡量配合長輩的習慣及喜好,多談他熟悉的往事。
主要照顧者需求
由於失智症的臨床症狀會讓患者的認知及非認知功能各層面皆受到影響,所以比起一般老人需要更多的協助及照顧精力。台灣地區目前失智老人的主要照顧責任仍由家庭承擔,主要照顧者為配偶、成年子女為主。國外研究發現,有56%的照顧者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感受到沉重的壓力,繼而使得負荷感也因此產生。
主要照顧者除了照顧失智者外也必須好好照顧自己。以平常最有效的方法紓解情緒調整心態,如逛街、購物、旅遊、看電視、唱歌、聽音樂、運動、按摩、芳香療法、吃東西、飲茶、喝咖啡、聊天、睡覺,等等,把壓力釋放出來,留取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休息是為走更長的路。
而當主要照顧者發現在照顧失智者的過程中出現了負向的情緒可以尋求家庭支持系統的幫忙,如召開家庭會議,表達需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或都出,輪流照顧等。亦可以尋求社會資源,尋求醫院社工人員協助尋找政府或民間社福機構之可運用資源,有關人力物力經濟政策皆可,如健保給付項目、殘障手冊、重大傷病卡、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安置機構,等等。
失智者的主要照顧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照護可以延長功能障礙的老人留在社區中生活的時間,提高生活品質,相對的在主要照顧者的需求上也是相當的重要。由於失智症的長久性及特殊性,失智症家庭需要獲得多方面的協助,包括醫療、教育、社會資源、訓練、支持等。但這些都需要透過各界的統整合作與協助,有效率地與家庭合作,讓失智症家庭接收到完整的照顧,以提供失智症家庭更適切、完善的資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