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仁教授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主 任 醫師 本會理事
譫妄為一種急性、可逆性的精神疾病。也是老年人臨床常見之疾病。其症狀為意識混亂 (尤其晚上更亂,所以又稱為”日落症候群”)、定向感障礙、焦躁不安或精神運動遲滯、精神病症狀 (諸如:妄想、幻覺、錯覺等)、日夜顛倒等。所以過去在描述譫妄時有很多不同之稱呼,諸如:acute confusional state, toxic brain syndrome, acute brain syndrome, acute toxic psychosis, toxic encephalopathy, subacute befuddlement, acute brain syndrome, metabolic encephalopathy 等。
罹患譫妄之主要危險因子為:年紀大、曾有腦傷、藥物中毒、失智等。通常失智症為慢性發作,至於譫妄則為急性發作,但失智症患者較一般同年齡之人容易得譫妄;同樣地,當認真詢問譫妄患者之過去史時,也可能發現其早已得到失智症,而譫妄患者未來也可能發展成失智症。最常發現之譫妄的可辨認原因有:中毒症候群 (包括:藥物中毒、服用多種藥物、苯二氮平、抗膽鹼藥物、酒精等)、腦血管疾病、全身性之新陳代謝疾病而影響腦部 (包括:腫瘤、心臟衰竭、感染,尤其是泌尿道感染及肺炎等)、成癮藥物之戒斷等。其中因藥物所引起之譫妄為最常見之譫妄的原因。老年人容易得譫妄之原因有:腦部之結構問題、減少維持體內平衡 (homeostasis) 之能力、視力及聽力障礙、較多之慢性身體疾病、對急性病之抵抗力較弱、與年齡有關之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及藥物效力學 (pharmacodynamics) 等。
所以譫妄是醫療急診問題,其疾病過程通常變化很快,有些能自然恢復,有些則很快造成死亡或永久性的失智。在治療方面需要儘快就以上之可能原因去探查其所導致譫妄的病因 (尤其從病史、身體檢查及神經學檢查、精神狀態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著手),而且儘快修正之。在藥物治療及約束方面有:儘量避免身體之約束 (可考慮請臨時看護或親友協助安撫之)、使用最低可能劑量之抗精神病藥或苯二氮平 (尤其考慮使用第二代之抗精神病藥)、至少每天審視以上之治療方法並儘快停掉抗精神病藥及儘量不要使用安眠藥物、小心監測使用抗精神病藥者是否產生錐體外徑症候群 (尤其是靜坐不能)、評估水分是否充足等。在心理社會之治療方面有:晚上有小夜燈以減少錯覺、夜晚時須減少噪音及過多之視覺刺激以幫助入睡、避免過度刺激之環境 (例如:加護病房) 以減少對此之過度反應、房內有大的日曆及時鐘、工作人員及親友須常常提醒其時間及日期、如果可能可將家中熟悉之物品拿到病房、如果臨床狀況還可以則給予其之前使用之眼鏡及助聽器、鼓勵其常與工作同仁及親友互動、評估其對現實之定向感並告知他目前之意識混亂和定向感異常在未來是會改善的。
老年人如果突然產生以上所述之譫妄症狀,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訊,治療上則須積極尋找其可能之器質性原因,因這些原因常有致命之可能,而絕不是予以身體約束或給予其鎮靜藥物而已。
…………………………………………………………………………………………
對失智症患者需要您的關懷--屏東海洋生物館探索之旅
護理師張淑真 本會常務理事費廣明
源起:
居住於機構內的失智長者,因為安全性考量必須行動有所限制,無法行動自如的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為能使年齡漸長的失智長者,以有限的生命享受及接觸社會及大自然,以增加社會適應,學習新的知識、增加空間的認知力、判斷力及理解力等各項功能,減緩腦部功能退化,提升生活樂趣,是我們這一群激起辦理失智長者旅遊,讓他們獲得回憶。
一個象徵生命孕育豐富之旅:
在一群長期照護失智症的醫護伙伴與照顧服務員,且為本會會員,原計畫於96.8.9.(星期四)為中部某機構失智症長者,帶領屏東海生館豐富之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然由於颱風發佈,造成規劃時程延後,覆於96.8.16.(星期四),終於在二個颱風之間,風和日麗氣候溫和,我們一早即分配採一對一照顧方式,帶著失智長者登上豪華遊覽車,七時整出發經中二高南下,往屏東海生館之旅,沿途向長者逐一介紹美麗風光與歡樂歌唱,看到他們興奮的表情,雖然照顧者費心但心中很高興,於約十一時到達屏東海生館。
認識
用海洋探索台灣文化的跨世紀里程:
經過現場導覽員對我們這個團體詳盡介紹,認知到自1991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篳路藍縷的規劃建設工作於焉展開,歷經無數的努力與挫折,終於在 民國89年2月25日 完成「台灣水域館」開館,從此正式朝向國際海洋教育與研究的無限領域邁開腳步。
失智症長者對遊覽認識海洋各類魚類、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等,莫不興奮歡樂,包括會回憶認識烏龜、青蛙、蛇類、螃蟹、海洋環保概念等,均能逐一勾起他們的回憶和認識;台灣是一個被水擁抱的國家,擁有豐富、獨特的水域資源,也孕育了多樣的人文資源,然而我們卻因為怕水而忽略了這些。我們有湍急的溪流、迷人的湖泊、充滿生命力的濕地與沼澤、多樣的海洋生態等,這些資源是許多國家比不上、望塵莫及的。
愉悅的用餐與拍照豐富心靈:
當日中午我們享用了海生館海景餐廳半島風味餐美食,晚餐回程間又帶他們到台南白河食用著名的蓮花特餐,並於餐中逐一介紹每道美食,發現在日常生活的周圍,就有許多特別可變化之美食,只要我們細細體會,用心觀察,打開我們身上所有的感覺器官,一定可以找到許多樂趣和懷念與回憶。
回憶與下次再相見:
當日約19時才在依依不捨與稍累的感覺下,帶領長者返回到機構中,大夥亦期盼再擇時能將當日活動相片篩選印製,送給每位失智症長者置放床頭櫃,並將整個活動過程製成光碟片播放,隨時喚起他們回憶美好的歡樂之旅,讓他們能在我們的關心與照顧下,過得更有尊嚴與更受重視。
…………………………………………………………………………………………
每天走路40分鐘 老年不失智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兼 任 教授
今年7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十屆阿茲海默症國際會議,來自50個國家的五千多位學者、專家、醫療工作者,共研新知。最打動我心的是一位演講者的一句話「打造一個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可能嗎?
只有小於5%的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是自體顯性遺傳所造成。對於絕大多數的非遺傳性阿茲海默症雖然目前還不能根治,但可以由其危險因子著手,以延後其發病年齡或使之不發病。
阿茲海默症的最大危險因子是年齡,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60歲以上老人約1%有阿茲海默症,之後每增5歲,罹病率就增加一倍,到了80歲,就有將近2成的人有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將發病年齡延後5年,則罹病者人數將減半,這就是「打造一個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的真諦。
如何打造呢?可由幾方面著手:
大腦多動動、頭好壯壯:多年來許多流行病學、腦部灌流及動物實驗的研究均顯示,高教育或多動腦者較不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其實教育或多動腦不能改變大腦結構,但可增強腦力,就是增加大腦的知能存款,禁得起大腦退化時的提領。因此,多動腦可以讓失智的症狀延後發生,甚至即使大腦已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也不會出現失智的症狀。
動腦方法以閱讀雜誌、書報最有效。打牌、打麻將、拼字遊戲、填數獨、造訪親友、看電視、聽收音機等休閒活動也都是不錯的選擇。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退休人士動腦的最好方法,不管是讓自己的專長繼續成長、上網學習,培養新興趣,參加社區大學或各種團體等,都是動腦的好方法。
交友聊八卦、找回青春:從事休閒活動需要朋友,所以一定要維持社交網路,較不會覺得寂寞或得憂鬱症。更要結交年輕朋友,才不會在老友逐漸凋零後找不到遊伴。
運動健健美、走路最好:運動是真正的青春之源。動物實驗顯示有氧運動可增加大腦微血管、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新生的神經細胞與神經生長因子,並降低腦中類澱粉含量。運動還可以降血壓、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也可減少罹患大腸癌、骨質疏鬆、糖尿病、肥胖、憂鬱症的機會,增強老年人注意力、執行及規劃能力。
最近不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運動(尤其是走路)可減少知能的減退或失智症。例如美國的護士健康研究(The Nurses’ Health Study),追蹤18766位70到81歲的護士8到15年,發現每星期至少走1.5小時者比每星期走路少於38分鐘者的知能減退明顯為少。另一個夏威夷—亞洲研究(Honolulu-Asia Study)針對2257名71到93歲的男性居民追蹤7年,發現每天走路少於0.4公里 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比每天走3.2公里 者多了77%。
地中海飲食、長壽之道:科學家早就注意到老鼠食量如果減少30%,壽命也相對延長30%,且對空間記憶與學習能力也較強。
過去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飲食中含較多的魚或不飽和脂肪酸的低脂肪攝取民眾,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較低。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針對平均年齡77歲的2258位社區居民追蹤4年,發現常吃地中海式飲食(多蔬果、豆類、穀類、橄欖油、適量魚、酒、少量肉、家禽)者比不吃地中海式飲食者得阿茲海默症的機會少了40%,可見清淡飲食的重要性。
以上方法是傳統養生之道,只是如今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罷了。所以不論老少,從今天開始就多動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朋友保持聯繫,多參與休閒活動,每天走路至少40分鐘,只要是10分鐘內的路程就走路、不坐車,飲食清淡、多蔬果,如此不僅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而且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也大為減少,離「沒有阿茲海默的世界」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