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幼兒潛能開發計畫~音樂啟蒙
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文教基金會助理執行長 林怡君
經常聽到:「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是多麼吸引父母親,也因此有許多家長不惜花費相當大筆的學費,送孩子學鋼琴、小提琴,但有經驗的父母常會發現,他們在毫不猶豫的為孩子買琴、請名師教授後,孩子卻因缺乏學習的興趣而逃避。音樂學習是必需經過長時間、循序漸進、有邏輯的訓練,在這困難的學習過程當中,如將學習音樂轉化為美感經驗的獲得,正確的引導孩子接觸美好的音樂世界、啟發孩子的音感,將會讓孩子更喜愛音樂。
三歲前適合學習音樂
孩子在三歲之前聽覺靈敏,是最適合學習音樂的時期。嬰兒剛出生的第一個反應是哭叫和手腳擺動,其哭聲和動作是互相協調的,由此可證明,聲音和動作的韻律,是一種動力的本能規律。嬰兒的聽覺比任何感官發展得快,因此,媽媽溫馨的話語和搖籃曲,都可以安輔嬰兒的情緒。既然嬰兒有聽覺反應和對外界聲音產生協調的能力,我們便可以藉控制周圍的音響,影響幼兒內在心理的情緒,使嬰兒感覺到舒適而滿足,並進而培養幼兒的音感及節奏律動。
嬰兒時期,父母可以佈置一個幽靜的環境,用和諧的音樂伴他入睡、用輕鬆活潑的音樂伴他喝奶、用稍微大聲及有旋律的樂曲扭轉他的哭聲,使他因注意聽音樂而停止哭鬧。嬰兒的動作又可以配合聽覺和視覺同時發展節奏律動,父母應在嬰兒沐浴後或睡醒時和他作韻律體操,配合著輕柔的樂曲,輕輕搖動和按摩嬰兒各部份的關節,讓他感到非常愉快。
簡單的嬰兒律動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嬰兒律動方式:
1.嬰兒腹臥抬頭律動:腹臥的嬰兒很快便能抬頭,家長可以用聲音及鮮豔單色的物體左右擺動,引誘頸部活動。
2.搖床風鈴吊飾:嬰兒床上方約一公尺高空裝置動態之音樂風鈴或吊飾,讓嬰兒練習眼球肌肉活動,並具有節奏性的安全感。
3.嬰兒四肢運動:嬰兒沐浴後,如果室內溫度適當,可以讓嬰兒光著身子做四肢律動,搖擺、高舉、旋轉或翻身來回律動,父母親可以和嬰兒眼睛對望、微笑,並配合輕鬆的音樂做律動。一歲以上的幼兒可以玩摸頭、拍臉、搖頸等模仿動作。
4.兒歌動作:配合兒歌與嬰兒或幼兒做身體律動,例如:「蟲蟲飛……」、「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子、四小弟、小妞妞,一起去看戲」、「搖搖搖,搖到外婆橋……」,父母親可以選擇這些耳熟能詳的兒歌,與孩子一起做兒歌律動反應遊戲。
一歲之後,幼兒活動自如,就可以學習作自然的音樂韻律動作,配合錄音機節奏清楚和輕快的音樂,父母親和兄弟姐妹帶領幼兒一起作動作,很快便能讓他模仿而做出自發性的協調韻律活動。在選擇音樂時,父母應注意樂曲的多樣和變化性,因為多種的音樂節奏,可以刺激幼兒不同的反應動作,是最理想的早期音樂韻律活動;父母親更應放心,引導幼兒作律動,是任何有無學音樂舞藝基礎的父母都能輕易勝任的。
嬰幼兒音樂教育重點
二歲至三歲的幼兒,父母親千萬不可錯過和孩子做音感及關節動作的親子活動,日常的家庭用品,例如:鍋子、鍋蓋、鐵鏟、長筷子、湯匙、桿麵棍,及會發出聲音的紙張,或者是市面上兜售的小鈴噹、響鼓等音樂玩具,都是非常好的音樂素材,父母可和幼兒一起進行敲打遊戲,再配合肢體的韻律活動。其實,幼兒階段的音樂教育並不是認識五線譜或樂器練習,三歲以前的音樂及韻律教育應著重在以下幾點:
1.初步對周圍聲音的感受力,喜歡有聲及和諧有秩序的音樂世界。
2.具自由及創造性進行音樂律動的能力及興趣。
3.習慣在生活中透過唱歌、敲擊樂器流露感情、發洩情緒。
4.對多樣性的音樂儀器產生興趣。
5.養成有旋律性及有儀表性的節奏舉動。
如何選音樂老師
如何為幼兒選擇音樂老師,常是父母親感到困擾的問題,美國茱麗亞音樂院教授就曾說:「啟蒙老師可以造就一位音樂家,也可以毀了一位音樂家。」尤其現在音樂老師參差不齊,孩子的聽覺靈敏、模仿性強,如果在啟蒙期能有良師指導其正確音感培育、指法、節奏等,孩子在日後的學習上就會更為順利。以下是二種選擇音樂老師的方法,提供給父母親參考:
1.親友介紹:如果有親戚朋友的孩子也在學習音樂,父母親可以詢問孩子學習的情況,或實際觀察老師的教學方法,再決定選擇的老師。
2.音樂團體:現今有許多音樂教學中心,例如:山葉鋼琴、朱宗慶打擊樂器、吳美雲音樂教學,教學中心的老師都是經過特別挑選和訓練,素質較好,家長可以按照其教學進度,讓孩子循序學習。
音樂啟蒙教育如果一開始就在特定的音階、指法、和弦、認譜等複雜的知識和技巧上訓練,孩子會覺得枯燥乏味,而無法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因此,音樂啟蒙教育,感覺的啟發重於知識技巧的灌輸。感覺的啟發包括從肢體的律動去感應節奏的真諦;從不同材質所發出的聲音去發現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方式的演奏去感受不同的聲音狀況,這些都必須透過孩子本身的感官親自體驗而來,因此,建議父母親經常透過有趣的遊戲,讓孩子更喜歡接觸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