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尋鯨˙記錄今昔(1998~2006)-1
文˙賴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
夏天來到花蓮,其中一項遊客喜愛的活動就是賞鯨,花蓮港賞鯨活動在今年也邁入第十年的光景,從賞鯨活動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有達到發展賞鯨活動的初衷-—包括提升社會大眾對鯨豚的了解、加強對鯨豚生態的研究、增加對臺灣周圍海域的認識、追求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價值等——回顧這十年,總共達到了多少?還可以加強的地方為何?去年(2006),本會首度將創會八年(1998-2005)來的鯨豚記錄資料對外公佈,今年(2007),在公部門強力宣傳及推廣「花蓮港賞鯨十年活動」的同時,再度公佈2006年整理的最新資料,希冀社會大眾及賞鯨業者能從這些數據中得到些啟發,往前一步重新省思「賞鯨」這項活動,想想如何共同協力來維護鯨豚生態環境及海洋,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整體發現率
自1998年至2006年,基金會累積共計1066筆航次及1667筆鯨豚觀察記錄,發現鯨豚則有979航次,發現率為91.8%,而就這幾年的觀察,僅在2005年發現率低於9成,其餘年份都超過,而2006年整體發現率92.3%,整體而言只有非常「幸運」的賞鯨遊客才有可能在花蓮港失望而回。
若以月份來區分,在適合賞鯨豚的5月到9月,平均發現率都超過九成,原因是這幾個月份,在遊客多、賞鯨航次多的情況下,賞鯨船在海上搜尋時都會即時互相聯絡,以了解鯨豚所在的位置好通知友船前往觀察,因此遊客若在這幾個月份前來,失望的機會相對而言也比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在9月及10月份記錄的21筆航次,發現率竟高達百分之百,將原本每年9月份的發現率由低於9成的88.4%,提升至90.3%,而10月份的發現率也由72.4%,提升至75%,可見鯨豚整年都在,遊客不妨分散月份前來花蓮賞鯨豚。
鯨豚群次及種類
「群次」指的是船隻在每個航次中,可觀察到的鯨豚群體數,也有可能在一個航次中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發現相同種類鯨豚。在歷年1066筆航次中,共發現鯨豚1738群次,平均每航次約1.63群,以1999年為最高1.95群,2004及2005年為最低的1.26群,2006年則為1.35群。而單一航次遭遇最多群數是9群,時間是2003年8月29日上午八時的航次。
而在觀察到的鯨豚「種類」上,平均每航次約可發現1.39種,以2002年的1.58種為最高,2005年的1.07種最低,而2006年則回昇至1.26種。而在2000年8月20日上午八時的航次,更在單一航次中觀察到包括抺香鯨、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及弗氏海豚共計五種,當日的遊客想必都覺得很幸福。
然而由群次及種類數字消長的變化來看,儘管發現率仍維持在九成以上,但似乎突顯了最近幾年的賞鯨活動不如剛發展的前幾年那樣容易搜尋鯨豚,一方面除了賞鯨船經營方式改變外,或許更重要的是需深入研究鯨豚與賞鯨船之間的關係。
航行時間及觀察時間
賞鯨豚航次平均在海上航行的時間為125分鐘。賞鯨豚活動發展的初期可能需要摸索,因為在航行時間上會較長,像1998年是131分鐘,1999年是達到最高的147分鐘,隨著經驗的累積,航行時間也逐漸縮短,2006年則是僅花了104分鐘。
而我們又把航行時間切割為「觀察時間」及「搜尋時間」,在每個航次和鯨豚接觸的時間總和,平均為30.95分鐘,賞鯨豚活動發展初期觀察時間是比較長的,1998年是37.8分,99年是36.4分,之後則是逐年遞減,2006年是最低的23.4分。若單就每個鯨豚群次的觀察時間來看,平均在20.7分鐘,以1998年的時間最長,為29.95分鐘,99年為23.10分鐘,2005年為最低的16.49分,06年則為18.46分,觀察時間縮短相對鯨豚而言應該干擾可以稍稍降低。
鯨豚種類發現率及群體數量
累積到2006年的資料,鯨豚種類發現率所呈現出的數字變化,有幾個現象值得大家思考及注意:
一、飛旋海豚發現率越來越高,且數字逐年在攀升,賞鯨船仰賴飛旋海豚的情況日益加重。從1998年至2006年的平均發現率為39.9%,而2006年的年度發現率更首度突破5成高達57.0%,突顯現階段花蓮賞鯨豚活動是以飛旋海豚為主,賞鯨船業者在接近飛旋海豚時應更加注意,唯一的金雞母如果因干擾而決定不靠近花蓮外海,很難想像賞鯨活動如何繼續維持。
二、在去年的文章中,我們觀察到花紋海豚發現率逐年降低,2005年達到最低,只有9.9%,在2006年有稍稍回升,年度發現率達到14.0%,然而距離它的平均發現率28.9%還有一大段距離,更無法和賞鯨豚活動發展初期一度接近4成的發現率相比,今年度有相關報導提及此一狀況,同樣也需要進一步去研究。
三、在2005年是花紋海豚躲起來了,而2006年也同樣有一種海豚很難被找到,那就是熱帶斑海豚,2005年發現率雖高達25.4%,但在2006年的年度發現率竟然只有8.3%,相較於平均發現率的14%,也只有將近一半左右,今年度需要持續觀察以了解這樣的現象是否持續。
四、弗氏海豚狀況倒是有好轉,從2005年盪到谷底的1.4%年度發現率,在2006年回升至8.3%,也比平均發現率7.4%要好一些,同樣地今年也需注意發現率是否維持。
五、瓶鼻海豚發現率倒是沒有太大變化,2006及05年發現率分別為4.7%及5.6%,平均發現率則為4%,儘管發現率不高,但瓶鼻海豚仍不忘每年固定造訪花蓮海域。
六、包括抹香鯨、偽虎鯨、短肢領航鯨等大型鯨,總合平均發現率維持在5.4%左右,在2006年的總合年度發現率7.8%較平均值為高,特別是短肢領航鯨,以往平均發現率僅有0.5%,但在2006年度發現率卻飆高到3.1%,原因是在2006年8月底到9月初,一個多達百(餘)隻的群體在花蓮海域逗留了幾天,有比較高的機會可以觀察到這群優雅的紳士,因此拉高不少比率。
七、不同種類的鯨豚,在群體的數量上則有明顯的差異,拔得頭籌的是弗氏海豚,平均每個群體數量高達415隻,其次則是花蓮海域最常見到的飛旋海豚,群體數量也有164隻,而另一個破百的則是熱帶斑海豚,群體數量為149隻,這幾年變得比較不容易看到的花紋海豚,群體數量則不多,維持在30隻左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造訪的短肢領航鯨,不僅拉抬發現率,由於群體也不小,讓群體平均數量由1998年到2005年的50隻衝到73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