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尋鯨˙記錄今昔(1998~2006)-2
文˙賴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
發現鯨豚方式及停留觀察時船隻數量
過去兩年,我們想進一步了解現階段賞鯨船在海上搜尋鯨豚的方式,究竟是自立自強比較多,還是需要仰賴友船比較多?在2005年,自行目擊的比例為45.1%,而到了2006年,自行目擊的比例更降至只有38.7%,突顯賞鯨船業者為了不讓遊客失望,總會先讓遊客看到至少一種的鯨豚,其餘時間再至其他海域尋找。
而在2006年,本會也在記錄的表格中增加一個欄位,即是記錄「同一時間有多少賞鯨船在觀察同一群鯨豚」。在189筆鯨豚記錄中,顯示同時間最少有2.26艘船會在同一海域亦步亦趨跟著相同目標的鯨豚,其中3艘的有44筆,4艘的有24筆,而更有6筆達到5艘,可見當時幾乎是全花蓮港的賞鯨船都圍著同一鯨豚族群。
在花蓮港賞鯨豚的遊客真的很幸福,深怕讓船上遊客失望,船長們忙著和其他友船互通訊息以了解鯨豚位置,在得知位置後隨即趕過去,海上賞鯨船就像是參加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般,一棒接著一棒,因而有了超過9成的發現率;但被觀賞的鯨豚有時就可能不怎麼高興了,此時鯨豚周遭的海域會有多擁擠,可以想像被4、5艘船同時包圍的感覺應該不太好,而船長為了讓遊客能更接近鯨豚,如同籃球場上的卡位有時難免會上演,而此時鯨豚行進的途徑和原有的行為模式卻有可能因此被干擾,部份的研究更明白的指出船隻密度過高是影響鯨類生態重要的原因之一,真可謂爽了遊客及業者卻苦了鯨豚。
母子對率及混群率
超過64.2%的航次曾發現「母子對」出現,比率可說是相當高,其中飛旋海豚及弗氏海豚的母子對更超過7成,居於育幼的特殊需求,因此賞鯨船在接近有母子對的群體時,更應該要注意鯨豚的動向,避免驚嚇到牠們。
混群意指不同種類的鯨豚,同一時間在相同海域出現。混群平均比例約在13.9%,在賞鯨活動初期,發現混群的比例比較高,1998年甚至有高達20.9%的混群比例,之後持續下滑,2005年只有1.4%,而在2006年回復至略超過平均值的14.5%。其中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弗氏海豚及花紋海豚,以弗氏海豚而言,當牠出現時,花紋海豚伴隨出現的機率有46%,有非常高的機率可以期待同時看到2種鯨豚,然而近2年,單獨的花紋海豚或是弗氏海豚群體要觀察到都已經比較困難了,更何況要同時出現,兩者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而除了兩種混群外,基金會也有記錄到像是花紋海豚、弗氏海豚及瓜頭鯨、或是花紋海豚、弗氏海豚及瓶鼻海豚、或是瓶鼻海豚、弗氏海豚及短肢領航鯨等三種不同鯨豚一起出現的特殊情況,想必當時遊客眼睛都不知要去看那一種。
鯨豚與船隻互動方式
瓶鼻海豚在和賞鯨船接觸的過程中,研判主動靠近船的比例達54.5%,加上離船的平均距離僅有7.31公尺,可以推估似乎很容易親近賞鯨船。最常見的飛旋海豚主動靠近船的比例為60.4%,離船的距離則稍遠些,為11.76公尺。而最常混群一起出現的花紋海豚及弗氏海豚,依舊維持著躲避不打理的特質,主動靠近的比例則僅有9.0%及22.2%,離船的距離也分別為13.92公尺及17.64公尺。而2006年短暫停留的短肢領航鯨則出現很特別情況,或許是因為體型及族群數量都龐大,感覺比較不怕船,將離船距離拉近到只有7.44公尺,但是牠和船隻的互動卻是不打理居多,主動靠近的比率只有33.3%。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海上觀察記錄的工作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是為了感謝這些來自大海的鯨靈所帶給我們身、心、靈的舒解及享受,所能回饋的一點點付出,我們還要再努力。十年經過了,如同去年為文心情,再度提醒希望學界或公部門能提出一份較完整的基礎調查資料,包括長期族群量、地理分布、生活型態等。缺乏這些資料做為基準,在無法對照的情況下,賞鯨豚活動及賞鯨船接近對鯨豚影響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無法斷定,而基礎資料的不足,加上賞鯨規範不明確,或許會危及賞鯨豚活動的永續性,相信這不是業者、遊客及社會大眾所樂見的。對於賞鯨船業者,期許在海上與鯨豚碰面時,大家競爭的是誰家船隻的引擎關掉速度最快,而不是在比較誰家船隻瞬間加速度最快;對於每一位搭乘賞鯨船的遊客,希望大家選擇訴求生態觀察、環境教育的業者,而非讓價格決定一切。去年的文章引用了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博士的一句話:「唯有進入,才有認識;唯有認識,才有關懷」,今年則加上了「唯有行動,才有希望」,與大家共勉。
離船的距離則稍遠些,為11.76公尺。而最常混群一起出現的花紋海豚及弗氏海豚,依舊維持著躲避不打理的特質,主動靠近的比例則僅有9.0%及22.2%,離船的距離也分別為13.92公尺及17.64公尺。而2006年短暫停留的短肢領航鯨則出現很特別情況,或許是因為體型及族群數量都龐大,感覺比較不怕船,將離船距離拉近到只有7.44公尺,但是牠和船隻的互動卻是不打理居多,主動靠近的比率只有33.3%。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海上觀察記錄的工作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是為了感謝這些來自大海的鯨靈所帶給我們身、心、靈的舒解及享受,所能回饋的一點點付出,我們還要再努力。十年經過了,如同去年為文心情,再度提醒希望學界或公部門能提出一份較完整的基礎調查資料,包括長期族群量、地理分布、生活型態等。缺乏這些資料做為基準,在無法對照的情況下,賞鯨豚活動及賞鯨船接近對鯨豚影響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無法斷定,而基礎資料的不足,加上賞鯨規範不明確,或許會危及賞鯨豚活動的永續性,相信這不是業者、遊客及社會大眾所樂見的。對於賞鯨船業者,期許在海上與鯨豚碰面時,大家競爭的是誰家船隻的引擎關掉速度最快,而不是在比較誰家船隻瞬間加速度最快;對於每一位搭乘賞鯨船的遊客,希望大家選擇訴求生態觀察、環境教育的業者,而非讓價格決定一切。去年的文章引用了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博士的一句話:「唯有進入,才有認識;唯有認識,才有關懷」,今年則加上了「唯有行動,才有希望」,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