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學習服務—公民教育的新策略
胡憶蓓主任
靜宜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
報載最新一份青少年調查報導出爐,『康健』雜誌特別調查全台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發現台灣青少年有八成煩惱無處訴,煩惱來源依序是升學、人際關係和親子關係。
三成想過自殺,四分之一曾經自殘、傷害過自己(東森新聞電子報2008.3.29)。
這是一份令人心驚數據的報導;但同時,也看到另一些令人欣慰與感動的報導。2006年美國獲得青年志工獎的得主,才17、8歲的年紀,甚至有的才11、13歲,但是卻大力為社區、老人、少女提供許多深度服務工作,例如蒐集物資捐助南亞大海嘯和颶風災民、非洲學校與診所、還有積極投入能源節約與含鉛玩具等社會議題的社區服務工作。
而台灣的青少年志工得獎者,有人利用電腦專長成立個人部落閣,透過留言和MSN對話,安慰腦麻朋友的痛苦。有人到部落及大陸貧困地區教導青年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縮短數位落差。有人是環保小尖兵,採集與檢驗廢水樣本,迫使養豬戶不敢任意排放廢水。還有人自國一即開設免費電腦家教班,並為高雄兒福中心建置電腦簡報系統。有的投入河川保育、文化古蹟維護、鄉土導覽解說、老人訪視、鐵路志工、醫院與鳳凰志工隊、電訪顱顏損傷患者等等(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對照上述三成青少年想自殺的新聞,猜想這些青少年志工大概少有自殺念頭,甚至還常勸人要積極勇敢地面對人生各式困境與挑戰。姑且不論驚人數據背後錯綜複雜的社會與教育問題,但是,生長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這些投入志願服務的青少年所展現的生命可以如此不同。
身為教育工作者,不禁想了解其影響的關鍵;而這些年輕志工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做志工!他們認為從志工服務過程中可以學習、成長與自我實踐。不但對學業有幫助,還能學會和不同群體的人溝通與相處,心胸會變得寬大,日子也能過得喜樂自在。並且深深體會知福、惜福與再造福的真諦,人生價值觀因之有嶄新的思考。甚至學習突破命運的羇絆,勇敢面對自己人生的事。
上述青少年投入志工行列,大多因父母關係,從小跟著父母做志工;也有同學是因為學校規定服務學習八小時的原因,而開始投入服務工作。台北市政府於西元1999年頒布「台北市國中以上學校推展公共服務教育實施要點」,率先在中學推動「公共服務課程」,2000年修正為「服務學習」,一、二年級學生每學期至少須服務八小時。在其他縣市亦陸續實施。中學、大學亦相繼推動公共服務教育等措施,許多學校不僅將公益服務時數制度化,甚至將之定位為必修之「零學分」。
而在國際上,聯合國於2001年「國際志工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IYV)的「全球志工宣言」亦指出:現在是「志工和公民社會的年代」。顯見從事志工活動、參與公益服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肯定與重視,更是民眾與學生學習公民參與和公民責任的最佳實踐方法。
那麼,何謂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就是志願服務?根據內政部志願服務法第三條名詞釋義:「志願服務,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許多人以為服務學習既是提供服務,就是做志工!因此,靜宜大學自1994年9月正式推動大一新生必修社區服務的課程,校內有人提出質疑:既是出於自由意願,為何必修?同理,北市中學所訂定之八小時服務學習,皆明顯違反志願服務的真諦。
探究美國的發展,已從長期的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轉移焦點至結合服務與課程之服務學習理念。社區服務是學生課餘依自由意願自行參與之社區服務活動;而服務學習,簡單來說,則是一種教學法,如同教師採用小組合作、實務操作、專題報告等各式教學方法。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及內容,安排協調與設計服務活動,期望透過此實作活動,學生運用並強化所學知能,提升學習效果,更讓受服務的人或社區、機構因此獲得實質益處。
換句話說,服務學習提供學生一個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應用於真實生活中的機會;也使學生的知能可以超越學校藩籬而延伸到社區;同時更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人格特質與成長。就學生而言,乃是「被動」配合與接受整個課程之教學流程與安排,這是課程的要求之一。
但是,為了提升學生服務的意願,老師通常會帶領學生共同參與整個服務活動的討論、籌劃、並發揮學生創意的特質,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服務學習並不強調學生的自由意願;但與其說「強制」、「被迫」,倒不如說,教師期望提供更積極有效地提升學習效能、培養關懷社會熱忱的教育策略與教學方法。
自輔仁大學2000年推動服務學習理念與專業課程,至2004年靜宜大學推動全校性共同服務學習課程,服務學習對大專青年可能產生的積極與正面教育意義,已經逐漸受到教育部及各大專校院重視。服務學習視青年為人力資源,青年不再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反而轉變為知識的提供者與創造者,用之回饋社區,培養社會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比起傳統教學方法,服務學習的歷程更提升學生自尊與自重、課業的動機與興趣、課業的成就、社會責任感、人際關係技巧、個人發展、生涯發展的認知、與對社區環境的參與等方面知能。因此,有別於志願服務的個人善心行為,服務學習的定義是:融入有意義的社區服務的教學課程,透過反思引導,深化學習經驗、教導社會責任,並強化社區的一種教學與學習策略。
志願服務是讓民眾發揮志工精神;但服務學習是讓學生學習服務的精神。服務學習是學校教育下之教學策略,也是階段性的學習。我們期待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從正式教育到非正式教育、從服務學習到志願服務、從階段學習到終身學習,不斷地擴充學生人生的學習經驗,並從經驗中學習人生的功課。
龍應台女士與長子安德烈集結四年36封「家書」,於去年11月在【親愛的安德烈】新書發表記者會上說:「我不同意一代不如一代、草莓族的說法!…大人要給年輕人更好的機會,替他們打開通往世界的門窗,拓展他們的視野。..這樣做,也可以讓孩子們不要放棄未來,不要放棄這個地方,更不要放棄我們。」(96.11.8中國時報) 我同意龍女士的說法,但是身為大學教師,也常感受一些大學生對學習、對未來、對生命有一種沉重莫名的茫然與無力感。
服務學習模式,有效地「打破」教室隔閡、將社會與世界「帶入」教室,拓展學生的胸襟與視野,使得學生的學習場域,完全不受限於學校藩籬內、更從未脫離社會生活;學生的「老師」,亦從學校的授課老師延伸至所有接觸的社會人士與服務對象。
從幼稚園到大學校院,16年以上的學習歷程,我們需要更積極的教育態度與教學策略,透過長期開啟門窗的服務學習的薰陶之下,學生會漸漸地找到學習的樂趣、知識的用處、感恩的滿足、成就的自信,更自知自己的不足,以及找到持續進步的動力…。
將「在自己需要上看到別人的責任」、「將自己問題視為別人問題」的自我中心態度,逐漸轉化為「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將別人問題視為自己問題」的利他思想與價值觀。相信有朝一日,社會公民的責任感與志願服務的熱忱,將在這群年輕人身上生根茁壯,展現豐富的生命特質,並且向下延伸到他們的下一代及世世代代。這是我們對教育與社會的期待!
參考資料
1. 東森新聞電子報,更新日期:2008/03/29 15:30 記者劉文雯台北報導
2. 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http://www.soc.org.tw/other/USA/USA2006.asp (美國青少年)
3. 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http://www.soc.org.tw/about/about.asp (台灣青少年)
4. 中國時報,96.11.8
5. Learn and Serve America’s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learinghouse: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what_is_service-learning/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