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身耕』耕莘山學團的種籽培育-2
文\楊曜誦 耕莘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
經過這樣的改變與調整,2007到2008迄今,沒有人對於自己為什麼要到山上感到懷疑,比較多的討論是:
• 怎麼樣找到有人可以醫治國小學生的耳朵(矯正特殊學生的聽力以及發音),促進學生可以在學習上不至於常常遇到困難(大專志工從發現學習落後、找到問題、尋找如何解決問題 開始解決問題 陪伴學生等等)
• 怎麼樣可以讓部落的家戶可以給他的孩子好的求學環境(大專志工從陪伴家戶、建立與孩子的關係、找到學習落後的原因、自發性平日與學生互動與刺激、與家戶溝通如何改善家戶環境、如何說服家戶一起改善)
• 怎麼樣可以在部落的角落設置一個圖書的角落(從需求確認、找資源、地點的尋覓、如何設計空間、如何媒合資源等等)很多很多
重要的是我們不是做大事,但是我們鼓勵大專志工要完成一件小事,是部落需要,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大專志工在這樣的過程累積:
• 成就感,因為他們自己完成PDCA
• 累積了情感,不容易忘記與離開曾經服務的地方
• 累積解決問題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 累積與凝聚了大專志工彼此的心
• 累積傳承的力道
其實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山學團的青年種子培育,想來嗎,趕快來參加山學團的圓夢行列吧!
當然也想要跟大家分享,筆者自己曾經參與連續兩年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年行動計劃之評審,並且連續兩年親自到不同縣市的七個機構訪視,心中其實有很多的感受,尤其自己屬於正在學習的青年工作者,而看見了一些與這個年紀的青年工作者與未來的青年工作者的憂心。走訪了七個機構,深刻的感受到了幾點,整理如下:
1. 使命越強,卻更沒有時間與空間思考未來:長期被社會關注的幾位青年工作者,因為自身使命的關係,卻也讓青年工作者無瑕充實自己或是讓自己有比較多的腦筋可以思考更多青年工作者的工作架構與模式,筆者認為應該參考企業的永續經營的模型;
2. 能者多勞的青年工作者面臨能力缺口的窘境:台灣的志願服務與青年行動的樣貌多樣,自我實踐困難感的不斷提昇,新工作倫理與知識,使得青年工作者要一方面執行,卻也一方面要充實自我,相對上在職的青年工作者則就沒有信心與能量帶領新的一批青年一同參與,尤其在領導統馭、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帶領討論的三大能力缺口;
3. 2007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工作多樣,應該於計劃提出當時須與不同專門領域青年志工對話與工作:以背著吉他下鄉去,創作在地音樂行動計畫為例,做為以一個用音樂述說社會環境議題的青年工作者,面臨了活動紀錄、電腦剪接與簡報製作、製作每次至社區述說的教案、口才語言表達、活動帶領能力、美編與現場視覺,甚至是音樂採集與口述歷史紀錄的能力,這樣的青年社區行動參與計畫,如果可以有更多的工作經驗累積,可以為青年行動計畫開啟一門顯學,也將提升整體志工台灣之思考內涵;
4. 2007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的未來持續性與在地紮根性格的重要:筆者長期關注尖石鄉後山地區教育與部落發展,總覺淂應該要持續蹲點觀察並與族人長期互動,才能長期發展出持續且永續的青年行動計畫;也因此到各機構訪視期間,筆者就特別關心此項關鍵,而期間我可以感受到機構計畫的延續性通常處於曖昧或是混沌的狀態,機構本身是不是會繼續做,或是有沒有經費繼續做,往往都不是那麼肯定,而也將造成青年行動計畫往往都是一年計畫,第二年轉而申請別的行政單位經費,不繼續申請此項計畫或是原來的計畫重新投案,卻顯得沒有辦法將永續性與匝根的性格奠定下來。
5. 誰應該或是誰會關心青年社區參與:筆者走訪七個機構,新港文教基金會每年一個大主題的活動,讓新港誼以及高校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青年行動工作,他們是在潛移默化間將青年行動參與落實在地化且生活化;而相對於其他機構,較缺乏在地青年的參與、在地年輕老師的參與,而較多外來團隊的參與,筆者經驗是在計畫極具創新之後一兩年,將形成青黃不接或是黯然離開社區等待機會,如果可以一開始就找到當地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培養工作專業,一起成長,青年社區參與將能夠更為永續發展,才能讓在地與外部資源做好工作分工。
6. 被感動與得到成就感為青年社區行動參與成功不二法門:相信這群年輕人一定在這樣行動參與中獲得很多,而這樣的獲得將也成為每年青年行動參與的核心信仰,要不斷的傳唱以及述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