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輔會青年行動計畫的未來發展和展望-4
文\顧忠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四、未來發展方向之三:厚植青年領導能力、建構資源網絡平台
在上一年的成果專刊中,曾經羅列了幾項青年行動計畫可以參考的改進作法,包括 (一) 加強NPO培力與促進青年工作者的能力建構;(二)、辦理「區域型NPO論壇」,建立策略聯盟網絡;(三)、結合跨部門資源,促進交流資訊平台服務的精緻化;(四)、經驗傳承與知識累積;(五)、青年公共參與典範的形塑。這五項措施,仍有其繼續辦理之必要性。而如第五項形塑典範的獎勵,去年提昇到「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使得榮譽的層級更上一層樓,也代表對於青年世代更為殷切的企盼。
換句話說,青年們今天投入社區參與行動計畫,或是進行各式各樣的公共參與行動,其中一項重要意義,是鍛練青年人的領導才能,提高其視野胸襟,並有效地開發個人的潛能,協助青年在充份的自我認識下,擬定未來的生涯目標。通常青年們充滿了理想,但往往失之衝動,無法準確地衡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以我們發現這兩年執行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總有幾件計畫與原先的構想有所偏離,一方面是研擬計畫時只是紙上作業,未能親自至現場了解實況;另一方面則是低估了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設定的目標又過於一廂情願,缺少足夠的支援網絡,結果只好不了了之。這樣的挫折,在青年的成長經驗中,可以成為寶貴的教訓,幫助青年在擔當任務時不致於眼高手低,或在為人處事上能夠更為成熟幹練。但是若缺乏適時的輔導,恐怕有些青年亦會無法消受挫折,乃至日後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改而採取迴避的態度,不再以作為積極的公民為榮,這反倒與青年行動計畫的原意背道而馳。
亦因此,當「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進入到第三年時,應該更慎密地建構配套的機制,包括發揮諮詢委員及業師的功能,對於計畫本身提出可行性評估,並協助進行培訓工作。更重要的是,青輔會既然是「結盟者」的一方,不能置身事外,而應該設身處地思考民間非營利組織常會遭遇到的難題,隨時準備以夥伴的身份共同解決突發狀況。如此的結盟關係方能可長可久,並對於參與其中的青年產生示範作用,強化其將來願意繼續投入公共參與的動機。
一旦結盟的團體可以形成互信合作的夥伴,建構資源網絡平台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青輔會可以扮演起穿針引線的角色,讓夥伴之間的「協力網絡」真正展現其效能。事實上,青輔會的不同單位,各自經營與青年有關的業務,如果在觀念上可以打破各自為政的分工壁壘,青輔會本身便是一個最佳的資源整合中心,如各地區的青年志工中心、Youth Hub、青年創業輔導、青年旅遊…都可以與青年公共參與的計畫產生實質的交流。舉例來說,「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在召募青年時,志工中心可以是一個管道,而若行動計畫想加入社會企業的精神時,青年創業輔導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指引,這類的相互媒合,並不需要正式的公文,或是繁瑣的行政流程,而是一種互通有無的組織文化。青輔會若能率先啟動會內的資源網絡平台,並與「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的結盟團體達成「默契」,能夠充份運用青輔會創造的有形無形資源,相信會有更多的非營利組織爭相想加入結盟,也使「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獲致遠超過個別計畫的總體效益。
五、結語
台灣的青年世代何其有幸,經歷的民主化過程充滿了各種創新和實驗,例如青年國是會議採用了審議式民主的設計,這在其他國家尚屬罕見,台灣算是走在世界的前端。「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則強調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結盟,共同推動青年參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由下而上來打造公民社會,這也屬於比較先進的政策作為。基本上,台灣作為新興民主國家,反而沒有什麼包袱,特別是在政黨輪替之後,政府組織正一步步擺脫掉威權的氣息,學習如何與人民一同呼吸自由的空氣,青輔會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足為政府其他部門表率。
我們看到,這一代的青年們恭逢其會,大口享受青春與自由,而青輔會提供了眾多管道與機會,鼓勵青年朋友在追求自我利益之外,把熱情與理想掏出來,灌溉到公共參與的園地,凡是經歷過在行動中成長的青年都會發現,這更是另一種無價的享受。期待明年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有更多青年投入,表達出對於台灣社會更深沉的關懷,也同時注意到全球治理的議題,一起展現充滿活力與創意的「青年力量」。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