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輔會青年行動計畫的未來發展和展望-2
文\顧忠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二、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引進知識管理機制、鼓勵長期夥伴關係
「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未來如何走下去?第一個值得思考的是,每年是否應有一定比例的計畫應該屬於延續性,以鼓勵結盟的非營利組織進行長期的規劃,同時也讓參與計畫的青年朋友可以累積參與的經驗,不是每年都換一批人重頭開始學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中,已經有多件是第一年計畫的庚續,但是由於評選標準並未特別強調在同一的持續參與,使得延續性計畫不一定會得到補助。如果青輔會希望看到行動計畫是以同一社區為對象,透過非營利組織與青年的參與,來激發在地的草根力量,進行社區公共事務的長期經營,似有必要增加長期發展的策略觀點,讓非營利組織真正到社區「蹲點」,同時培育在地的青年,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社區」的概念具有很大的彈性,並非只有定在某個地理空間上,才稱作延續性的社區行動。舉例來說,耕莘文教基金會在尖石鄉七個部落的青年服務已長達四十一年,引進青輔會的資源之後,一方面可以考慮擴大召募青年參與山地服務團的年度活動,另一方面則不妨也增加對周遭區域的服務,甚至將服務模式推廣給其他有心從事山地服務的組織,以成為有效捲動青年至部落參與服務學習的範例。如前所述,現代青年世代對於「美感體驗」常有創新的思維,耕莘文教基金會在媒合大專青年與原住民部落的努力,如果加上多元文化的詮釋與論述,說不定可以激盪出振興部落文化的具體方案,實質地協助部落社區完成「圓夢」的願望。
不只是青年社區行動的對象最好有延續性,在議題管理上,同一個組織亦不宜更替太快,前面舉耕莘山地服務隊蹲點四十一年的例子雖然有些誇張,但這其實彰顯了「四十年如一日」的承諾與堅持,而該行動計畫成功的理由,就在於過去這麼多年來,計畫由構思到執行,都具備了成熟周延的知識管理策略,並且能夠一屆屆將寶貴經驗傳承下去。當然,「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大多數是新的構想,有部份延續性計畫也才進入第二年,但是青輔會可以提醒所有的提案單位,應該一開始便引進完整的檔案管理及知識管理機制,針對行動議題可以由蒐集資料、研究分析、方案設計、人員培訓、進度管控、專案執行、經驗交流…一直到結案核銷,都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以制度化的方式來達成目標。假若知識管理能夠成為組織的制度,即使專職人員或參與青年有所流動,仍可以不斷累積前人的心得,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
回顧起來,青輔會當初採用與非營利組織「結盟」的模式,即是希望這一類策略聯盟不是基於短暫的利益,而是長期推動共同目標的夥伴,因此在未來的徵選作業上,可能需要增列對於延續性計畫得優先考量的條文,以鼓勵結盟團體用長期的眼光看待行動計畫,並嘗試徵求願意長期參與的青年來發想、規劃、執行及反思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回上頁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