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英文名称 江铭辉 五梦网
图:太阳系的结构
一、行星(Planet)它源出于希腊文Planetai,词意是“流浪者”,这个字最初是用来与天体众多的固定不动恒星(Star)分别的。早期的天文观察者早就知道了七个这种星球,那是: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其中土星一直被认为是天体的尽头。
一直到我们接受了哥白尼(N. Copernicus,波兰人,公元1473~1543年)的日心学说,才把太阳踢除于行星行列增加,加入地球为行星之一,而将月亮看做地球的卫星,天王星在1781年被赫歇耳(F.W. Herschel,1738~1822)发现,海王星在1846年也被亚当斯(J.C. Adams,1876~1956)发现,冥王星则一直到1930年才被汤博(C.W. Tombaugh,1906~ )发现,完成了太阳系的9个主要行星表。
这些行星的分类,可以用它比地球较近或比太阳较远,而分为较近的行星(或地内行星)及较远的行星(或地外行星)它们的分类如下:
1. 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2. 2.地球;
3. 3.地外行星:火星、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太阳系行星的性质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从地内行星及地外行星又可区分二类,但不包括冥王星。
1.地内行星又称类地行星,因为它们的性质和地球很像,它们的体积小、质量小、但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具有固态的表层、中心有铁核、但金属元素的比例高。这些星球是水星、金量、地球和火星。
2. 地外行星又称类木星行星,因为它们的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主要由氢、氮、氛等元素组成,其氢与氮的比可能更接近于形成时的原始状态。
三、冥王星已被踢除行星行列
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对于行星,冥王星相对较小,仅有月球品质的六分之一、月球体积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因此冥王星被看成是个例外,它不属于这两类中的任何一类。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早就是科学界长年以来的争议。和其他邻近的气体巨人,如海王星、天王星相较,冥王星显得十分格格不入:它非常迷你、没有厚实的气态表面,而且绕日的轨迹还古怪得离经叛道。天文学家一直伤脑筋于该如何解释它特立独行的个性。长久以来,冥王星一直无法被确实归属于太阳系行星的两大族群,即岩质的类地行星与气态的类木行星。这样悬而未决的争议角色,在2005 年现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布朗(Michael E. Brown)所领导的团队,利用帕洛玛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在2005年1 月发现了阋神星(Eris)。阋神星不论是大小、质量都略胜冥王星一筹,这下子,天文学界龙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再也不能坐视争议的严重性了。
而接着的一年内有 44 颗类似物体在邻近被发现! [1]。 要把冥王星归类为行星,恐怕也要把 Eris 等新朋友包括在内。不过,他们的体积或质量跟八大恒星实在差得太远;冥王星的质量我们月亮的 17%,而直径也不足以够横盖北美洲(图一)。把类似物体归类为行星,确实是不明智的。而且,冥王星的轨道也异于常「行星」:它不但不在八大行星的轨道平面上,而且有时候还会比海王星跟接近太阳。这些,都是对它行星身份的不利因素。
因为这一切的原因,负责命名天体的国际天文联会在 2006 年通过议案,以大多数会员表决赞成将冥王星和 Eris 等归类为「矮行星 (dwarf planet)」。
四、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英文名称
以太阳比喻为太阳系的家长,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是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慧星、流星体等。
大行星:已瑾发现的有9个(姑且把冥王星纳入),即史前就发现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16世纪才确定地球是行星的地位.以及分别在1781、1846和1930年发现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就九大行星都有其因英文名子,都是罗马神话的神,但翻译成中文,因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中国自古就有,所以它们的名称中英文不相同,至于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近代才发现,所以中文把直接把英文翻译过来。
这九大行星的中英文名称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