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和它的國旗(1) 江銘輝 五夢網
一、 馬來西亞簡介
馬來西亞(Malaysia),簡稱大馬,俗稱馬來西亞聯邦,位於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馬來西亞聯邦由前馬來亞聯合邦、北婆羅洲及砂拉越所組成的聯邦制國家,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玻、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29,8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共分為東西兩大部分,之間有南海相隔著:1.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 馬來半島北接泰國,2.東半部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尼的加里曼丹(圖1)。
圖1:馬來西亞的位置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只允許遜尼派。根據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1.3%的人口奉行伊斯蘭教;19.8%人口為佛教;9.1%基督教;6.3%印度教;1.3%儒家、道教和其他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
西元初馬來半島就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15世紀初以麻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
在1850年,英國民族學家喬治·厄爾(George Earl),在《印度群島和東亞期刊》的文章中,建議將印尼群島命名為馬來尼西亞(Melayunesia)或印度尼西亞(Indunesia )。
法國航海家杜蒙德在1826年於大洋州從事探險時,發明瞭馬來西亞(Malaisia)、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與美拉尼西亞(Melanesia)三個字彙。1831年,他將這些名稱提交到法國地理學會。當時,有人認為,這個區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稱為「馬來人」,符合當時「馬來種族」的觀念。
1911年馬來半島淪為英國殖民地。
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佈退出)。
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裔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占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佈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願”,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並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