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它的國旗 (1) 江銘輝 五夢網
一、 緬甸簡介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位於中南半島西部,西北隣印度和孟加拉,東北接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國家、東南亞第二大國。人口5000多萬,世界排名第24位。首都為奈比多(Naypyidaw),2005年以前從仰光遷都到這裡。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阿朗西都國王(1111年~1167年)在位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鼎盛。當時建造的3000多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1286年,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銷,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後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
1531年緬人莽應龍(1531年~1550年)統一緬甸,成立東固王朝(Taungoo Dynasty)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莽應龍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交戰而耗盡國力,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固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並建立大光城,結束東固王朝統治。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至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第三次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被編入英屬印度。1948年與英國交涉成功而成為獨立國家; 正式宣佈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
但是在1962年 ,吳奈溫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
“緬甸聯邦”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確立一黨專政,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
1989年:緬甸軍人政府將“緬甸”的英文寫法“Burma”改為“Myanmar”。
2008年2月9日:軍人政府宣佈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佈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並把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