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陀〈世界第一位外科及麻醉医师〉(1)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华陀
一、 前言
传统观念,中医主要是把脉、针炙,及利用阴阳五行进行珍断,吃吃中药,做一些跌倒骨折的治疗,极少进行开刀手术。历史上第一位名满天下且做外科手术的名医,却是如假包换1900年前的华陀先生。
华陀医术全面,尤精于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也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注重养身。
二、 华陀出身
东汉顺帝六年(公元141年)华陀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华陀字符化,别名旉,父亲是为教书的先生,母亲在家养蚕织布,原本一家和乐安详,可是那时东汉末年的战乱,谁还有心情让小孩子读书呢?于是华陀的父亲就关了学堂。 在家教孩子,华陀自幼做事机敏,聪慧过人。他7岁时父亲去世,家中陷入贫困。母亲无奈只得让他到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处学医。
蔡医生心里想:「华陀父亲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我不答应,乡邻肯定会骂我。但还不知他是否是一块学医的材料,最好设法考考他。」
蔡医生此时看到他的几个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但是最高的枝条老勾不着,也爬不上去,就对华陀说:「你能设法把这最高的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华陀说:「这很容易啊!」于是,他取了一根绳子,拴块小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就把桑叶采到手里了。
蔡医生又看到两只羊正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说:「华陀,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华陀回答说:「这好办。」只见他马上抓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两侧,斗架的羊早已饿了,看见身边的鲜草,就过来抢着吃,自然散开不斗了。蔡医生见华陀如此聪明机敏,当场就决定收他为徒。
后来,他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医治无效去世,这使华陀非常伤心。他想,自己能从医,多亏母亲的支持和关心,可自己却救不了她的命。从此,他更加发奋学习,钻研医术。他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同时认真学习 ,广泛搜集民问医方,加以总结和提高。经过长期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广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
三、 出师
经过学徒生涯后,华陀出师了,开始替人看病,一天,华陀在路上,遇见一个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华陀认为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病症,告诉病人说,「此饮食不下之病。」问之果然是食不下,于是拿了蒜、虀汁共三升让那位病人喝,结果吐出一条大蛔虫,大约两三尺长,之后就能吃得下食物了。
蒜虀是古代一种味道很酸的腌菜,用捣碎了的蒜浸醋做的。华陀的这种治虫方法,被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著作《药总诀》中记了下来,"面店蒜虀乃下蛇之药"。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用蒜和醋进行治虫的方法。
四、徐州游学
华陀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他深知要成为像扁鹊、仓公一样杰出的医生,需要博闻广识。于是,他踏上了访师游学、走方行医的路途。他游历了徐州地区,相当于今安微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地方。漫游求学期间,他通晓几种经书。
他听人说,西山琼林寺有位治化道人,治病如神,且是精通内外两科的名医。他决心去西山学医。
在西山,他白天读药典,熬炼药,夜里读医书,钻研医理,从不懈怠。治化道人为了考验他,把他正在看的医书取走,华陀却凭着记忆一字不差地把书默写了出来。
有一天,华陀正在侍候病人哩。治化道人来到他的眼前,对他说:「三年的时间不算短,我看得出你能吃苦,对病人有耐心。将来会有出息的。」 华陀听了连忙跪下说:「多谢师傅的教导。」
治化道人说:「华陀,你在这里已经磨炼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你认识了不少病症,有了不少的阅历。但是,要治好病还得学些医书药典,所以我想再让你学习三年。」
华陀急忙答道:「多蒙师傅苦心教导,我一定不辜负师傅,用心把医书药典学好!」
治化道人赞叹地说:「你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就引着华陀来到内殿。华陀抬头一看,愣住了!只见到处是药书、满墙是挂图;这边放着炼丹炉,那里摆的是药橱。华陀看了好不欢喜。 治化道人笑着说:「学医好比走路,路只能一步步地走,不能急躁。这里,你看书有书、炼丹有炉,要啥有啥,你自学自炼去吧。有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我。」
华陀自到内殿以后,白天炼丹药,夜晚读药书,日出日落,暑去寒来,眨眼之间三年又过去了。华陀终于又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