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世界第一位外科及麻醉醫師〉(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1:華陀
一、 前言
傳統觀念,中醫主要是把脈、針炙,及利用陰陽五行進行珍斷,吃吃中藥,做一些跌倒骨折的治療,極少進行開刀手術。歷史上第一位名滿天下且做外科手術的名醫,卻是如假包換1900年前的華陀先生。
華陀醫術全面,尤精於外科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他也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注重養身。
二、 華陀出身
東漢順帝六年(西元141年)華陀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華陀字元化,別名旉,父親是為教書的先生,母親在家養蠶織布,原本一家和樂安詳,可是那時東漢末年的戰亂,誰還有心情讓小孩子讀書呢?於是華陀的父親就關了學堂。 在家教孩子,華陀自幼做事機敏,聰慧過人。他7歲時父親去世,家中陷入貧困。母親無奈只得讓他到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處學醫。
蔡醫生心裡想:「華陀父親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我不答應,鄉鄰肯定會罵我。但還不知他是否是一塊學醫的材料,最好設法考考他。」
蔡醫生此時看到他的幾個徒弟正在院子裡採桑葉,但是最高的枝條老勾不著,也爬不上去,就對華陀說:「你能設法把這最高的枝條上的桑葉採下來嗎?」華陀說:「這很容易啊!」於是,他取了一根繩子,拴塊小石頭,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就把桑葉採到手裡了。
蔡醫生又看到兩隻羊正在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不開,就說:「華陀,你能把這兩隻羊拉開嗎?」華陀回答說:「這好辦。」只見他馬上抓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兩側,鬥架的羊早已餓了,看見身邊的鮮草,就過來搶著吃,自然散開不鬥了。蔡醫生見華陀如此聰明機敏,當場就決定收他為徒。
後來,他母親得了一種怪病醫治無效去世,這使華陀非常傷心。他想,自己能從醫,多虧母親的支持和關心,可自己卻救不了她的命。從此,他更加發奮學習,鑽研醫術。他閱讀和研究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同時認真學習 ,廣泛搜集民問醫方,加以總結和提高。經過長期努力,他終於掌握了廣博的醫學知識和高超的醫療技術。
三、 出師
經過學徒生涯後,華陀出師了,開始替人看病,一天,華陀在路上,遇見一個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華陀認為這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病症,告訴病人說,「此飲食不下之病。」問之果然是食不下,於是拿了蒜、虀汁共三升讓那位病人喝,結果吐出一條大蛔蟲,大約兩三尺長,之後就能吃得下食物了。
蒜虀是古代一種味道很酸的腌菜,用搗碎了的蒜浸醋做的。華陀的這種治蟲方法,被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在著作《藥總訣》中記了下來,"面店蒜虀乃下蛇之藥"。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用蒜和醋進行治蟲的方法。
四、徐州遊學
華陀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但他深知要成為像扁鵲、倉公一樣傑出的醫生,需要博聞廣識。於是,他踏上了訪師遊學、走方行醫的路途。他遊歷了徐州地區,相當於今安微北部、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地方。漫遊求學期間,他通曉幾種經書。
他聽人說,西山瓊林寺有位治化道人,治病如神,且是精通內外兩科的名醫。他決心去西山學醫。
在西山,他白天讀藥典,熬煉藥,夜裡讀醫書,鑽研醫理,從不懈怠。治化道人為了考驗他,把他正在看的醫書取走,華陀卻憑著記憶一字不差地把書默寫了出來。
有一天,華陀正在侍候病人哩。治化道人來到他的眼前,對他說:「三年的時間不算短,我看得出你能吃苦,對病人有耐心。將來會有出息的。」 華陀聽了連忙跪下說:「多謝師傅的教導。」
治化道人說:「華陀,你在這裡已經磨煉了三年。在這三年裡,你認識了不少病症,有了不少的閱歷。但是,要治好病還得學些醫書藥典,所以我想再讓你學習三年。」
華陀急忙答道:「多蒙師傅苦心教導,我一定不辜負師傅,用心把醫書藥典學好!」
治化道人讚歎地說:「你是個有出息的孩子。就引著華陀來到內殿。華陀抬頭一看,愣住了!只見到處是藥書、滿牆是掛圖;這邊放著煉丹爐,那裡擺的是藥櫥。華陀看了好不歡喜。 治化道人笑著說:「學醫好比走路,路只能一步步地走,不能急躁。這裡,你看書有書、煉丹有爐,要啥有啥,你自學自煉去吧。有不懂的地方,再來問我。」
華陀自到內殿以後,白天煉丹藥,夜晚讀藥書,日出日落,暑去寒來,眨眼之間三年又過去了。華陀終於又出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