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4)〈鐵血宰相〉 江銘輝 五夢網
十四、後期政治生涯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採行內、外兩種態度處理。在德意志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面,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1.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2.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而自稱「誠實經紀人」,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十五、退出政壇
1888年3月9日,91歲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後,俾斯麥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結束30年執政。
十六、逝世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裡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Thoughts and Memories)。
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俾斯麥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改革從此終止,德國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以上“十二”至“十五”摘自維基百科)
十七、懷念俾斯麥
他離職後,民眾立即開始稱讚他,並募集基金,建立俾斯麥紀念碑或紀念塔獻給他。在整個德國,無止境的讚美,幾棟大樓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畫像被委託藝術家們的如弗朗茨‧馮‧連巴可(Franz von Lenbach)和阿勒斯(C.W. Allers)作畫,關於他的書籍成了暢銷書。為了紀念他的第一個紀念碑是一個在1877年建立在巴基辛根(Bad Kissingen)。
在城市,城鎮,和德國的鄉村有無數的雕像和紀念碑,柏林有俾斯麥紀念館,雕像,德國有紀念他當哥廷根大學學生的描述(與狗在一起)和他在漢諾威軍團成員的雄姿,兩艘軍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4:柏林俾斯麥雕像(摘自維基百科,作者:Bernt Rost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