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2)〈鐵血宰相〉 江銘輝 五夢網
六、愛上虔誠教徒
這時婚姻和宗教改變俾斯麥。他有一些些朋友是路德會(Lutherans)虔信派教徒,路德教徒在普魯士占絕大多數,而德意志南部各部,是由天主教徒所控制。俾斯麥相信上帝,但仍然堅持他對信仰方面的意見,並不深入研究宗教問題。他急迫關切的,幾乎完全是政治問題。他一直對羅馬天主教存疑,數年之後他擔任德意志首相時,還曾經對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發動一次政治攻擊。俾斯麥本來不太在意宗教問題,一直到1844年,他愛上一位年輕的虔信教徒瑪莉‧塔登(Marie von Thadden)才改變。但她不久後即嫁給俾斯麥的同學。瑪莉與丈夫都想要俾斯麥皈依宗教。同年,俾斯麥回到從前的公務員職位上工作了一段短暫的時間。1845年,俾斯麥的父親去世,他將庫寧堡租予別人,返回出生地,繼承興奧森的莊園。
1846年10月11曰,瑪莉死於傳染病。這次悲劇給予俾斯麥極深的打擊。
七、與喬安娜結婚
後來,俾斯麥又愛上瑪莉的密友喬安娜‧普特卡默(Johanna von Put tkamer,圖3) 她既不美貌也缺少才能,但俾斯麥極欣賞她對宗教的投入,所以決定向她求婚。可是,喬安娜的父親要她嫁給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俾斯麥挺身面對這個挑戰,在寫給喬安娜父親的一封信當中,他極富感情地告白自己的信仰。這位年邁的鄉紳被深深地感動,於是俾斯麥和喬安娜‧普特卡默於1847年7月結為夫妻。
其實,俾斯麥的告白並不是完全發自內心,有一部分是為了贏得喬安娜芳心而設計的伎倆。但後來在妻子的影響下,俾斯麥成了一個虔信路德教徒。
圖3:喬安娜‧普特卡默摘自維基百科,作者Immanuel Giel )
他們漫長而幸福的婚姻生了三個孩子,赫伯特(Herbert,1849年生),威廉(Wilhelm ,1852年生)和瑪麗(Marie,1847年生)。
八、踏入政壇
1847年俾斯麥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象。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1847年5月,33歲的俾斯麥成功當選為普魯士聯合議會(United Diet )的正式議員。
「1848年革命」浪潮席捲歐洲,普王被俘。俾斯麥並未遲疑,立即組織武裝,保衛國王,鎮壓革命。但他很快冷靜下來,明白單憑他的實力,難以成功,故此,他決定親身到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一世的妻子,她要求俾斯麥協助威廉一世稱王,但遭到俾斯麥拒絕。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把革命鎮壓下去。
九、駐俄大使
1851年,俾斯麥被任命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Federal Diet)的普魯士代表,很快便提升為大使。在任職的八年中,他和上司雖無大衝突,但上司暗地裡,做些小動作,令俾斯麥有口難言。兩個人看似和平共存,實則水火不容的微妙關係,足足維持了八年。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導致精神失常,無法親政,由地威廉親王攝政。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親王繼位,稱為威廉一世。 威廉親王攝政後,立即召見俾斯麥,但並未如外界所言,將俾斯麥提升為首相,反而,委任他為駐俄大使。
十、擔任首相
駐俄大使,一當便三年,其實有一半時間在旅遊或柏林中渡過。1861年威廉一世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嚴重分歧。只有陸軍司令支持國王,陸軍司令將俾斯麥引薦予國王,但因內部和宮中的反對壓力,並未將俾斯麥任命為首相,只提升為內相。俾斯麥得知自己只提升為內相,於是遲遲不回國,最後連內相職務也失去。
1862年春天,俾斯麥返回柏林,普王仍因內部壓力,並未將他提升為首相。俾斯麥使出「殺手鐗」,他向普王作出請辭,國王很快便作出答覆,普王將他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這令俾斯麥氣憤難平,但俾斯麥還是繼續忍耐。9月普王就擴軍問題,而與議會爭持不下,於是陸軍司令促召俾斯麥回國。1862年9月23日,普王威廉一世賞識俾斯麥,信任他,將俾斯麥提升為首相。
十一、鐵血宰相
話說19世紀初期,德國仍是分裂為幾個國家,而東南部的奧國與北方的普魯士又彼此不和,互相戰爭不止。
威廉一世一心遺意要使普魯士躍升為歐洲一流強國,這除了要有強大的軍隊外,更需有一位有擔當、有魄力的首相,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就是俾斯麥。俾斯麥在出任首相後,便於議會發表演說:「德意志的統一並不是靠多數表決就能夠達成,要救日爾曼,只有鐵和血。」
此後,俾斯麥不顧議會的反對,自行增加軍人及武器的數目,以準備戰爭。因此.俾斯麥被稱為鐵血首相。
不久,俾斯麥就發動戰爭,於1866年,打敗奧國,1870年,又打敗法國,終於完成德國的統一,並在第二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