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錫(4)〈近代化學之父〉 江銘輝 五夢網
十六、拉瓦錫改進實驗
在送走客人後,拉瓦錫立即運用倍數更大的凸透鏡,來重複 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但他並不是簡單地重複別人的實驗,他有自己的一套設想。他把定量的水銀放入一個曲頸長彎嘴瓶,瓶嘴的一端伸到蓋在下的另一個水銀槽裡,然後用炭火連續對這隻曲嘴瓶加熱12個晝夜。
這時瓶裡的水銀變成了紅色粉末(水銀煅灰)。而鐘罩裡的空氣少了分之一,拉瓦錫用燃燒著的木片伸進鐘罩裡,發現木片馬上熄滅。說明,鐘罩裡消失的1/5 氣體,在燃燒時已被曲頸頸瓶吸收過去,將水銀燃燒成水銀鍛灰(紅色粉末)(圖5)。
圖5:拉瓦錫燃燒實驗的裝置(曲頸瓶與玻璃鐘罩),汞與氧結合成氧化汞。(作者:erivative work: Cdang (talk);Hidrogenexp2.gif: Mme Lavoisier, uploaded by User:HappyApple)
接著拉瓦錫稱了紅色粉末的重量,又再放回曲頸瓶中,同時排出了鐘罩裡所有的氣體,然後用一塊凸透鏡聚集陽光加熱瓶裡的紅色粉末,結果紅色粉末開始放出氣體,通過長彎嘴進入鐘罩,拉瓦錫果真也收集到了(圖6)。
圖6:拉瓦錫將陽光聚集分解氧化汞,得到氧。
這樣,拉瓦錫終於將這種被吸收的空氣給分解出來。這種空氣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氧,按體積來說,空氣中含有21%的氧,即約1/5的氧氣。而78%的氮,其它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等。
十七、命名為氧
拉瓦錫發現這種燃燒要素時,也發現這種氣體對所有生物是必需的,他也發現所有酸都含有此物質,因此根據希臘文用酸的字〝oxys〞,加上字尾〝gene〞,將它命名叫〝oxygen〞,也就是中文的氧。
十八、燃燒通論
拉瓦錫對自己燃燒實驗十分慎重,在以後的幾年裡又作了大量的燃燒實驗,並對燃燒生存和剩餘的氣體部認真研究。在對這些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之後,1777年9月15日,拉瓦錫向科學院提出《燃燒通論》報告( Memoir on Combustion in General),建立了燃燒作用的氧化學說。
報告中指出:物體只有在氧存在時燃燒,並放出光和熱,物質在燃燒時吸收了氧,增加的重量正好是吸收氧的重量;一般可燃的非金屬物質燃燒後通常變為酸性氧化物,溶於水變為酸,一切酸中都含氧。而金屬燃燒後變為金屬氧化物。
十九、氫的發現
1781年普里斯特利在瓶中爆炸可燃空氣 (即氫氣)與脫燃素空氣(即氧)混合時,發現爆炸後氣體耗盡,瓶中只剩下露水,他感到奇怪,把這一實驗情況告訴了發明家瓦特 (Watt)和卡文迪許,他們也對此產生興趣並進行研究。卡文迪許定量地重複了上述實驗。發現一個體積的脫燃素空氣(氧)恰好與2.02個體積的可燃空氣結合生成水。對此,卡艾迪許力圖用燃素說的觀點來解釋,但他無法說很清楚。
1783年6月卡文迪許的實驗助手布拉格登(Blagden)訪問巴黎,他將此項實驗告訴了拉瓦錫,拉瓦錫原先認為氫氣在氧氣中燃燒得到的是一種酸,他曾尋找過這種酸,但一直沒有成功,聽了布拉格登的介紹,他立即進行了粗糙的跟蹤實驗。在實驗結束的就匆匆忙忙地向科學院提交了論文。在論文中他明確指出:水不是元素,而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化合而成。由此引見,發現水的組成雖不是拉瓦錫,但最早給予正確解釋的卻是他,1784年拉瓦錫進一步作了分解水的實驗,他在熾熱的鐵管中,一點點滴人水珠,使水分解,氧與鐵管中的鐵化合成氧化鐵,而氫氣在鐵管的另一端被捕集。
拉瓦錫是在1783年完成將水分解成氫和氧的實驗,他把物質燃燒的秘密揭開了,也證實金屬氧化物是氧和金屬的結合,與燃素無關,從而燃素說被徹底推翻。
1787年拉瓦節正式將氫命名為「hydrogen」(希臘文的意思是產生水的元素)。中文原譯稱「輕氣」,後取「輕」之形聲而創新字為「氫」,日文與韓文則稱氫為「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