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尼(3)〈無線電報之父〉 江銘輝 五夢網
九、 馬可尼改良的無線電發報機及檢波器
1. 發報機
(1) 赫芝無線電發射器
1886年11月赫茲在放電實驗中發現,放電電路附近的線圈也發生火花。同年12月,他把兩根細銅線彎成兩矩形開路,開路兩端各有一個金屬小球,球間距離可以調整。當其中一個矩形開路與工作者的感應圈相連接時,兩球間的空氣隙發生火花。這時,在附近的另一個矩形開路也有微弱的火花。這個實驗表示電磁波是可以檢查出來(圖2)。
圖2:赫茲的電磁波發射和接收原理
赫茲馬上開始進行系統的試驗。他在感應線圈的兩個電極上各接一根12英吋長的銅棒,每根銅棒的一頭接邊長16英吋的正方形鋅板,另一頭接黃銅小球。兩個黃銅小球互相對著,組成振盪發生器。通電之後,這組發生器的銅球之間能產生高頻振盪火花。
另外,赫茲用一根硬質的銅線彎成圓弧形,兩端各接一個可以調節距離的黃銅小球,這樣就組成接收器。
(2) 馬可尼的改良
馬可尼改進了赫芝的發射機,給線圈聯上高架天線。並線上路上增設了一個收發報按鍵,這樣就可以輕易接通和中斷電池的電流。(圖3)
馬可尼使用一大片金屬,當天線接在火花隙的一端,並高高的掛在樹上,火花隙的另一端則接在地上,電波的強度竟增加數倍超過二公里之遙,這個既驚震又欣喜的現象,是馬可尼的大突破,也是天線的起源。自從有了天線之後,無線電波傳播的距離驚人。
圖3:馬可尼改進了赫芝的發射機
2. 檢波器
此時馬氏所遭遇的困難,和我們現今者相同,就是接收機的靈敏度不夠高。適在這時,法國一位物理學家「白蘭利」 (EDOUARD BRANLY,1844-1940),發明了一個「凝聚檢波器」 (COHERER)是一內裝金屬粉末的玻璃管,兩端接電線,平時電不通,當受電波影響時,就會通電,管內的粉末也會凝聚,故名凝聚檢波器。馬可尼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檢波器的金屬粉如含95%的鎳和5%的銀的混合物,可獲最佳效果, 馬可尼將改良後的檢波器,替代原先接在收機上的火花球,因而靈敏度大增,這是個的第二大突破(圖4)。
圖4:馬可尼早期的收報機(沒有火花球,只有檢波器。)
十、無線電通訊,超過1哩。
1894的12月份,馬可尼成功的將發射機的電波傳送到隔壁的房間,打響了隔壁房間的電鈴,而中間的距離有三公尺,且無任何連接物。由於這初步的成功使馬可尼增加了勇氣和自信心,於是真正開始了使用電波傳送電碼的工作。這時,馬可尼把接收機的裝置加以調整和改變,就在那年年底,成功地使用電波傳送電碼並在接收之後,改變為聲音和符號。從1895年春天起,馬可尼把實驗地點改在室外,為了做遠距離的通訊,必須架設天線,並把收發機器加以改良,這麼一來,三十公尺甚至三百公尺的距離都可以接收到。但馬可尼並不因此而滿足,接下來他在哥哥的協助下,成功的將電波飛越山嶺而傳送到山的另一邊,兩邊的距離大約有四分之三英里。他為了戰勝遠距離,便專心於實驗設備的改良,先後廢除了原有橫列式的天線,改用拋物柱面反射器;到了1895年末期,可在一英里之內通訊,翌年1996六年,可在2英里之內通訊,並且證明了電波能越過障礙物而傳到目的地。到此,馬可尼2兩年的研究心血終於大功告成,他完成了無線電通訊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