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8)〈学问之父〉江铭辉 五梦网
十二、宇宙论
在亚理斯多德以前,希腊人对宇宙的探讨有两种派系,一派是讨论原始的宇宙构造,另一派是讨论宇宙的本质。讨论原始宇宙构造的认为宇宙在开始时应该是哪一种状态﹖由哪一种力量在支持﹖讨论宇宙本质的认为宇宙没有一种外在的原因,而是内在的机械变化。亚理斯多德综合了这两派的学说,认为宇宙的原质不外乎四个元素,就是水、火、气、土。可是这四个元素之所以能构造成宇宙,最主要的并非指它们自己能产生机械性的变化,而是它们之间还有以太(Ether)的连系。以太它充满整个宇宙。亚理斯多德认为以太是人的精神体,是脑构成的一个元素,以太是精神体,它使得水、火、气、土四元素,得以合、分构成整个的宇宙,使得整个的宇宙有方位的移动,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等现象。有了以太,整个世界因此分成很多的等级,这些等级可分为物质、生命、意识和精神四层次。一块石头它是物质不会生长,它除了空间的运动以外,没有别的能力,植物属于生命,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有质的变化,因为它有生命,它能够吸收自己以外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但是植物因受限于环境,无法移动自己的位置选择良好的环境,仅能自生自灭。到了意识的阶层如狗就不一样,外头下雨它会躲进屋里避雨,它会选择环境。可是它也只是选择环境,无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果没有好的环境,牠仍然无法生存。到了精神的层次就不相同了,人可以创造环境,下雨了盖房子,没东西吃,种田及蓄养禽畜。这四种阶层的分野,亚理斯多德至少跟着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物质和生命分得很清楚。柏拉图对宇宙的本质是:物质是无生物,物质间存在的定律是全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但是在生物,如植物、动物、人,全体就不等于各部份的总和,而且全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例如把一张椅子拆开,再装回去仍是一张椅子,但是把一条鱼切成数片,再拼回去已经不是一条鱼。亚理斯多德进一步的解释:整个物质世界里,部分是先于全体,部分先做好再并装成为全体。如木匠做椅子,先做椅子的各部分再并装为一张椅子。但是在生命以上的阶层,就不是这样,它都是从「全体先于部分」开始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体是先有部分,然后再构成全体的。例如一粒豆子,它是一个全体,再由它慢慢生出各部分如发芽、生叶、开花到结果。因此亚理斯多德认为的宇宙是属于一个“目的因”的宇宙。它不是机械的变化。如果是机械的变化,应该先有部分,后有全体,而“目的因”则是由全体吸收它所需要的养份,产生其它的部份。
建立了“目的因”以后,亚理斯多德讨论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所谓时间和空间只是相对的,它附属于存在,本身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只有物体的运动变化,才能显示出时间及空间的存在。如果万物都不动,那就是永恒,没有时间及空间了。因此所有运动变化都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给予它们活动的余地。时、空加上以太就是宇宙,这个宇宙不是机械性的活动,它是具有目的的变化。
亚理斯多德以他的宇宙运动变化及具有目的的变化,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他认为一种运动,如果不是自动就是他动。如果是他动的话,一直推论下去,在许多他动后面,必然可以找到一个自动。如果所有的运动最后都可以追溯到最后的自动,这个完全自动而用不到其它的推动的存在,就是所谓的「上帝」。世界上存在能推动别的东西,自己本身是不动的叫作「第一原动不动者」。亚理斯多德用运动的论证,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又用了因果来说明,他说:现在世界上的东西是成果,这此成果需要原因去制造或推动它。我们要探究这个原因本身是成果或者是完全的原因。如果是完全的原因,不需要另外的原因去创造的话,那它就是「上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