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8)〈學問之父〉 江銘輝 五夢網
十二、宇宙論
在亞理斯多德以前,希臘人對宇宙的探討有兩種派系,一派是討論原始的宇宙構造,另一派是討論宇宙的本質。討論原始宇宙構造的認為宇宙在開始時應該是哪一種狀態﹖由哪一種力量在支持﹖討論宇宙本質的認為宇宙沒有一種外在的原因,而是內在的機械變化。亞理斯多德綜合了這兩派的學說,認為宇宙的原質不外乎四個元素,就是水、火、氣、土。可是這四個元素之所以能構造成宇宙,最主要的並非指它們自己能產生機械性的變化,而是它們之間還有以太(Ether)的連繫。以太它充滿整個宇宙。亞理斯多德認為以太是人的精神體,是腦構成的一個元素,以太是精神體,它使得水、火、氣、土四元素,得以合、分構成整個的宇宙,使得整個的宇宙有方位的移動,質的變化和量的變化等現象。有了以太,整個世界因此分成很多的等級,這些等級可分為物質、生命、意識和精神四層次。一塊石頭它是物質不會生長,它除了空間的運動以外,沒有別的能力,植物屬於生命,除了量的變化外,還有質的變化,因為它有生命,它能夠吸收自己以外的東西轉變為自己的東西。但是植物因受限於環境,無法移動自己的位置選擇良好的環境,僅能自生自滅。到了意識的階層如狗就不一樣,外頭下雨它會躲進屋裡避雨,它會選擇環境。可是它也只是選擇環境,無法創造良好的環境,如果沒有好的環境,牠仍然無法生存。到了精神的層次就不相同了,人可以創造環境,下雨了蓋房子,沒東西吃,種田及蓄養禽畜。這四種階層的分野,亞理斯多德至少跟著他的老師柏拉圖一樣,把物質和生命分得很清楚。柏拉圖對宇宙的本質是:物質是無生物,物質間存在的定律是全體等於各部分的總和。但是在生物,如植物、動物、人,全體就不等於各部份的總和,而且全體大於各部分的總和。例如把一張椅子拆開,再裝回去仍是一張椅子,但是把一條魚切成數片,再拼回去已經不是一條魚。亞理斯多德進一步的解釋:整個物質世界裡,部分是先於全體,部分先做好再併裝成為全體。如木匠做椅子,先做椅子的各部分再併裝為一張椅子。但是在生命以上的階層,就不是這樣,它都是從「全體先於部分」開始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生命體是先有部分,然後再構成全體的。例如一粒豆子,它是一個全體,再由它慢慢生出各部分如發芽、生葉、開花到結果。因此亞理斯多德認為的宇宙是屬於一個“目的因”的宇宙。它不是機械的變化。如果是機械的變化,應該先有部分,後有全體,而“目的因”則是由全體吸收它所需要的養份,產生其它的部份。
建立了“目的因”以後,亞理斯多德討論了時間和空間的問題,所謂時間和空間只是相對的,它附屬於存在,本身是不存在的。換言之,只有物體的運動變化,才能顯示出時間及空間的存在。如果萬物都不動,那就是永恆,沒有時間及空間了。因此所有運動變化都是由於時間和空間給予它們活動的餘地。時、空加上以太就是宇宙,這個宇宙不是機械性的活動,它是具有目的的變化。
亞理斯多德以他的宇宙運動變化及具有目的的變化,來證明上帝是存在的。他認為一種運動,如果不是自動就是他動。如果是他動的話,一直推論下去,在許多他動後面,必然可以找到一個自動。如果所有的運動最後都可以追溯到最後的自動,這個完全自動而用不到其它的推動的存在,就是所謂的「上帝」。世界上存在能推動別的東西,自己本身是不動的叫作「第一原動不動者」。亞理斯多德用運動的論證,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又用了因果來說明,他說:現在世界上的東西是成果,這此成果需要原因去製造或推動它。我們要探究這個原因本身是成果或者是完全的原因。如果是完全的原因,不需要另外的原因去創造的話,那它就是「上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