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7)〈学问之父〉 江铭辉 五梦网
(1)运动之源及运动原因亚里士多德(1)〈学问之父〉
亚理斯多德把运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空间的运动,也就是方位的变动。譬如一个人从甲地走到乙地,这种空间的运动是运动变化中最简单的。第二种属于质的变化,例如树叶从绿色变成黄色。质的变化是很难懂的,比如安那萨哥拉斯(Anaxagoras)就曾以人吃下食物会生头发、长肉的情况询问德谟克利图斯(Democritus)下列的问题说:不是头发的怎变成头发﹖不是肉的怎么变成肉﹖这种质的变化,使得整个世界有生灭的现象。第三种是量的变化。例如:一个小孩慢慢地长大,他的量改变了,但是质并没有变。
在亚理斯多德的心目中,世界中所有的变化,不外乎这三种。为什么会有变化的问题,亚理斯多德把运动原因以实现和潜能、形式和质料的配合来解释整个宇宙,他说宇宙是属于目的性,它不只是一个机械的运动变化而已。
(2)形式与质料
站在每一种运动变化的本身去看,我们可看见它本身有「形式」和「质料」,比如看到一张椅子,知道它具有质料,它是木头做的,木头是椅子的质料,木头尚未成为椅子以前,它是木头;但成为椅子之后,它就是椅子。那么为什么一块木头会成为椅子呢﹖我们说是它的样子与其他物体(如桌子)不同。这个样子,亚理斯多德称为「形式」。「形式」界定「质料」。如果我们站在运动变化本身去看,椅子是由「形式」和「质料」合成的。「形式」不能够没有「质料」如果没有质料,那来椅子。所以亚理斯多德认为站在运动变化本身而言,它有「形式」和「质料」,同时形式界定质料成为一种存在,而存在的本质是它的形式,材料只是一种必需的条件,真正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如果站在运动变化的外表看,比如一个婴儿慢慢长大,成为幼童、少年、青年、老年。从变化的过程,婴儿不是孩童,孩童也不是少年。亚理斯多德认为这也是运动变化,他认为孩童是婴儿本身的实现。婴儿本身拥有一种潜能,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他能够变为幼童。因此每一种运动变化是它的现实加上一种潜能。婴儿虽然是婴儿,但是有变化成孩童的潜能。当一个婴儿成孩童以后,这孩童对于少年而言,孩童是潜能,少年才是实现。那么少年对于青年而言,也是一种潜能。如此整个世界中连续性的变化,都是潜能和实现互相交替。
(3)目的因
亚理斯多德在研究人文世界时,发现人文世界的产品,必须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形成因和目的因。而目的因决定其它的三个因。例如椅子一定要有质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椅子是没有质料作成的,它是什么质料?无论木头、塑料、金属……都可以做成椅子,亚理斯多德把它称为「质料因」,可是一堆材料放在那里,它不会变成椅子,它可做成桌子、椅子甚至床。因此从质料到形式,思想是进了一步。质料与形式,质料是个因,形式也是因,两个因比较,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但进一步思考,是谁决定了“形式因”,谁用“质料”去做成这些形式的事物。是木匠将木头做成椅子,因此木匠是造成椅子形式的“形成因”。通常我们对一张椅子的考察,有了“质料”、“形式”和“木匠”就够了。但亚理斯多德认为仍不够。他还要问真正哲学的问题,木材「为什么」会变成一张椅子﹖「为什么」木匠会去制造这张椅子﹖椅子「为什么」会制成这种形式﹖这些一连串的「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最后的「目的因」的答案。原来是有客人喜欢这形状的木头椅子,买回去要放在客厅。所以「目的因」是最高的因,它决定木匠、形式和材料。如此万物都由「目的因」所决定,我们研究椅子如此,研究整个宇宙也如此。在这四因里,木头没有办法为自己选择目的,人类为它们选择目的。人类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目的,因此人文世界里面的产品,人决定了「目的因」,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包括人类),它们的目的在那里﹖我们说我们决定一张椅子的目的,创造了一张椅子,但是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什么目的呢﹖我们自己决定它吗?如果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自己又怎么存在呢﹖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能为力,是命定的。我们以后的本质是我们自己加进去的。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命定的,表示「目的因」不在我们本身,而在我们之外,在我们外面的又是什么呢﹖亚理斯多德只好说有「上帝」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