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4)〈古時候最偉大的哲學和數學導師〉江銘輝五夢網
十、〈饗宴〉篇的著作
柏拉圖一生追求至高無尚的“靈性美”,這可由他的名著〈饗宴〉中看出。饗宴是希臘市民在冠禮、結婚、葬禮、祭典的場合所舉行的酒宴。人們在酒宴中,互相敬酒、唱歌吟詩、彼此交談、以及討論學理、藝術……等等。柏拉圖的〈饗宴〉是以慶祝一位年輕詩人得獎而舉行的饗宴為背景。在宴會上,人人輪流讚美愛神愛羅斯〔Eros: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丘比特(Cupid)〕,並發表對愛的看法。有人建議把一對對的情侶組成軍隊;在當時希臘人的習慣上「愛」是指少年人之間的純貞愛情,情侶之間為了不願讓別人看見自己醜陋的行為,因而當兵,奮勇作戰以贏得別人的讚美。喜劇詩人亞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發表了一段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奇特演說,他說過去的人是由兩個人湊合而成的,因觸怒天神,將兩人劈開,人為了追求被劈開的另外一半乃產生「愛」。最後由蘇格拉底發表他的看法,他說:愛神愛羅斯之父是富有且美與善的智慧之神,母親為赤貧者。因此,他一生中既非富裕但也不是赤貧,大概介於富與赤貧之間,知和無知之間,所以愛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屬於「美」或「醜」的問題,它是一種慾望,一種要追求「美」的慾望。愛有等級,最低級的是追求胴體美,其次是追求行為、抽象的美,再高一級的是追求靈魂的美,最高級的是追求心靈嚮往的美的本質,亦即永恆的美,超越生死變化的美。藉著蘇格拉底的口,柏拉圖表達出自己對「愛」的思想和看法。換言之,如能對美的本質發出真實的愛慕,才是所謂「柏拉圖式的戀愛」,但是今日所謂之柏拉圖式的戀愛卻被限於異性之間「精神上的戀愛」,與柏拉圖本意相去太遠。
那麼人的心靈怎樣才能超升到至高的美呢?柏拉圖在他的費德拉斯篇(Phaedrus)討論到這個問題。書中談到靈魂不死,它不是被創造的,本身包括生命的原理。靈魂的本性就像兩匹馬,一匹為良駒、一匹為劣馬。車夫的工作很艱巨,因為他必須駕御這兩匹馬向天上駛去,追隨神祇到達理念的境界(如圖4)。在此境界有真正的理念本體,它無色無形、寂然不動,只有靈魂的駕駛者〈理性〉可以默觀。但靈魂因為受到劣馬的拉扯,只能默觀片刻(每個靈魂默觀的時間和領悟皆不同),然後跌落到人間與形體結合,形成各種不同的人。理念界默觀時間較久且悟性高的靈魂,當它與肉體結合時,會成為一個將自己奉獻給智慧和愛情的人,反之則會成為對真和美的追尋沒有興趣的俗人。在降落於物質世界的靈魂,它理性本體的回憶須藉美而復甦。人一旦看到美,當即發現它的光輝,眼睛乃感官中最尖銳者,雖然看不見理性「本體」,但是卻能體會到「美」。美是塵世世界與理性世界之間的橋樑,美使人發出愛情的本質,引導人奔向理性世界。
圖4:靈魂本性就像兩匹馬,由車夫駕駛,一匹為良駒、一匹為劣馬,車夫的工作很艱巨。
十一、〈米諾〉篇的著作
在〈米諾〉篇,柏拉圖首先提出:所謂的「學習」僅是我們的「回憶」而已。我們一切的知識都是靈魂由理念界帶下來的,靈魂具有清晰、明瞭的觀念。
可是當靈魂降落到肉體裡面,就被束縛在肉體之內。只能以肉體的感官當做靈魂的窗戶,從這些窗戶可以透視外在世界的一點事物。當靈魂從這些窗戶看到某種事物時,就「記憶」起自己曾在觀念界認識的此樣事物,此即領悟,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因此人要勤於學習與領悟。柏拉圖的「回憶」之說的來源是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輪迴思想的影響。
十二、〈費多〉篇的著作
如果我們說〈饗宴〉是敘述關於追求人生在世理想的一部書,〈費多〉(Phaedo)一書則是專門討論“死亡”。關於“生”,柏拉圖提出了“愛”。關於“死亡”,柏拉圖提出“靈魂不死”。因為人的靈魂不死,人生才有希望,才能有意義地生活下去,才能夠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逃避自己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情,在討論“死亡”問題之時,柏拉圖只承認肉體會死,靈魂則是不滅。
十三、〈迪美阿斯〉篇的著作
這是柏拉圖的宇宙論,在此篇中,柏拉圖認為宇宙最初的情況係呈現一片混亂,後來造化之神看得過意不去,設法把物質宇宙整理得井然有序,然後在“次序”上面再加上人文世界的東西,並向最高的“善神”借了靈魂到這個世界上來,因此人就降臨到這個世界,人類在這個世界最主要的是要領導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