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5)〈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證明人〉 江銘輝 五夢網
十六、畢達哥拉斯數的一般表達式
古代許多數學家試圖找出畢達哥拉斯的一般表達式,並取得一定成果,例如:
1.畢達哥拉斯表達式為:
x=n,y=1/2 n2,z= n2+ 1(n為奇數)
2.柏拉圖表達式為:
X=m,y=1/4(m2-1) ,z= m2+1(m為偶數)
3.歐幾里德表達式為:
X=√mn,y=(m-n) ,z= (m+n)(m,n同為奇數或偶數,且mn為完全平方數)
以上三種表達式的正確性都很容易檢驗,但每一種表達式都不能表示全部的畢達哥拉斯數。西元六世紀印度數學家波羅門笈多(Branmagupta,西元598~665年)終於找到畢達哥拉斯數的一般表達公式:
x=2mn,y=(m2-n2) ,z=(m2+n2)(m,n為正整數,m>m)
十七、圖形的填滿
有關圖形的填滿平面,我們首先要討論空間與舖磚問題,所謂的舖磚即是指在平面上將磚塊舖成各種圖形。
首先,我們先看看相等的正多邊形塊的舖設。正n邊形磚塊一個內角的大小為:
(1/2-1/n)´360° ,例如正三角形的內角是(1/2-1/3)´360°=60°;正方形的內角是(1/2-1/4) ´360° =90°
因為三百六十度角須要m個內角同時圍繞同一頂點才能補滿。因此(1/2-1/n)´360°´m=360°。
亦即1/m+1/n=1/2
可是,因為n≧3,所以0<1/2-1/m=1/n≦1/3
所以3≦m≦6
因此得到的結論為:
m=3時,n=6
m=4時,n=4
m=5時,n沒有整數
m=6時,n=3
所以,我們由以上推論得知,只有正六邊形三個、正方形四個、正三角形六個時才能圍成三百六十度。
這個性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早已證明了平面可以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及正六邊形填滿(圖15),此外他們也發現空間可用正立方體填滿。
圖15:畢達哥拉斯學派證明了正三角形,正方形及正六邊形可填滿平面。
十八、發現四面體、六面體及八面體
正多面體是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且連接各頂點所形成的正多角形都全等的多面體。歐幾里德證明僅存在五種正多面體(如圖15),即: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這五種正多面體的其中三種(四面體、六面體和八面體)是由畢達哥拉斯學派所發現的,另二種正多面體(十二面體和二十面體)才是柏拉圖學派狄泰塔斯(Theaetetus,西元前417~369年)所發現。因為柏拉圖最先著書描述它,所以這五種多面體統稱為柏拉圖體。
圖1:正四面體;圖2:正六面體;圖3:正八面體;圖4:正十二面體;圖5:正二十面體。
圖16:正多面體的五種圖形
十九、無理數的發現
無限不循環小數叫做無理數,例如:√2 π, e, 0.1010010001……,它們不能表示成P/q的分數形式(P,q為整數)。畢達哥拉斯學派不接受無理數,他們認為宇宙中一切現象都可歸結為兩個整數之比。有趣的是發現無理數的人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下的人,且使用的工具竟然是畢達哥拉斯定律。這個人是畢達哥拉斯的學生希帕索斯(Hippasus,約西元前470年),他在研究邊長為一的正方形時,發現對角線不可能用P/q表示出來(圖17)。這個發現違反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念,他被逐出學派。後來還被學派的成員追殺投入大海喪生。無理數的發現引起了數學史上的第一次危機,導致以後數域的擴大,為數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17: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為√2,√2不能用P∕q(P,q皆為整數)來表示,因此是無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