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才子】丘逢甲(1) 江铭辉 五梦网
图:丘逢甲像(摘自维基百科)
一、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在公元1895年4月1日,大清帝国因甲午战争失利,李鸿章在中日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置台湾居民的意愿于不顾。认为台湾是一个「化外之民,蛮荒之地」。其向清廷慈禧太后奏折言:「台湾是一处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的地方,弃之可也!」斯时台湾人民惶惶终日,如丧考妣,将孤臣孽子的悲痛溢于言表。
于是台湾成立台湾民主国,公推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民兵司令官,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1895年5月6日,日军在澳底登陆,进占基隆,唐景崧乘德国轮船逃走厦门,丘逢甲无力抗日,离开台湾,离台前撰成名句:「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句话是说:
宰相(指李鸿章),有权力割让了台湾给日本。
孤臣(指邱逢甲),却没有力量挽回台湾。
我只好乘舟去作范蠡(范蠡自号鸱夷子),回头看着河山(指台湾),不禁黯然伤心。
二、 丘逢甲简介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彰化(可能是葫芦墩(今丰原),当时是属彰化县,曾祖父丘仕俊来台的移居地。),光绪十四年(1887)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1. 童年时期
清同治3年11月28日(公元1864年12月26日)生于台湾府淡水厅苗栗(也有人说:生于台湾彰化)。因出生适逢甲子,客家人认为大吉大利,因而被取名为「逢甲」,乳名「秉渊」。丘逢甲家族,自其曾祖父丘仕俊(1756年~1828年)即从广东蕉岭(原镇平)移垦到台湾,最早居住在东势后搬到葫芦墩(今丰原),到丘逢甲出生时已一百多年了。
丘逢甲的父亲叫丘龙章是一位秀才,平时在乡间从事教育工作,四处设馆教读,生活颇为清苦。借着教育别人的机会之下,也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丘逢甲的幼年教育便是由丘龙章所完成的。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岁能作诗,七岁能作文。现存丘逢甲的诗作最早两首写于九岁之时 。
2.. 东宁才子由来
十四岁时他到台南府城参加秀才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试官是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他看到丘逢甲年纪最小,又最早交卷,而且写得有条有理,很是讶异,想考考他是否有真才实学,于是,就故意对丘逢甲说:「我不相信这篇文章是你写的,除非你当着我的面写下一百首《竹枝词》。」丘逢甲年纪虽小,但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却感到非常生气,说:「好,我就写给大人看。」
于是他提起笔,不假思索的写着.在太阳下山时,把一百首《竹枝词》摆在在丁日昌的桌上。丁日昌很仔细的逐首看下去,边看边点头,最后啧啧称奇的说:「直是才高八斗,将来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我送你一枚『东宁才子』的方印,(东宁就是台湾别名)。
2. 中了进士
公元1885年丘逢甲渡海至福建福州举行的乡试(举人考试),但是没有考中。三年后再次参加,中了福建省第三十一名举人。光绪15年(公元1889)二十六岁的丘逢甲,年前往北京参加会试,高中第八十一名贡士,继续参加殿试,中第九十六名进士,丘被授与「工部虞衡司主事」
三、 回台工作
不久就回到台湾,分别在台南的崇文书院、嘉义的罗山书院,以及台中的衡文书院讲课,然后定居在现在山的台中潭子。
丘逢从小就有很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法军侵扰台湾时,他已经发觉台湾处境的艰难,而忧心忡忡。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国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