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才子】丘逢甲(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丘逢甲像(摘自維基百科)
一、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在西元1895年4月1日,大清帝國因甲午戰爭失利,李鴻章在中日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置台灣居民的意願於不顧。認為台灣是一個「化外之民,蠻荒之地」。其向清廷慈禧太后奏摺言:「台灣是一處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地方,棄之可也!」斯時台灣人民惶惶終日,如喪考妣,將孤臣孽子的悲痛溢於言表。
於是台灣成立台灣民主國,公推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民兵司令官,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1895年5月6日,日軍在澳底登陸,進佔基隆,唐景崧乘德國輪船逃走廈門,丘逢甲無力抗日,離開台灣,離台前撰成名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這句話是說:
宰相(指李鴻章),有權力割讓了台灣給日本。
孤臣(指邱逢甲),卻沒有力量挽回台灣。
我只好乘舟去作范蠡(范蠡自號鴟夷子),回頭看著河山(指台灣),不禁黯然傷心。
二、 丘逢甲簡介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生於臺灣彰化(可能是葫蘆墩(今豐原),當時是屬彰化縣,曾祖父丘仕俊來台的移居地。),光緒十四年(1887)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台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台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1. 童年時期
清同治3年11月28日(西元1864年12月26日)生於臺灣府淡水廳苗栗(也有人說:生於臺灣彰化)。因出生適逢甲子,客家人認為大吉大利,因而被取名為「逢甲」,乳名「秉淵」。丘逢甲家族,自其曾祖父丘仕俊(1756年~1828年)即從廣東蕉嶺(原鎮平)移墾到台灣,最早居住在東勢後搬到葫蘆墩(今豐原),到丘逢甲出生時已一百多年了。
丘逢甲的父親叫丘龍章是一位秀才,平時在鄉間從事教育工作,四處設館教讀,生活頗為清苦。藉著教育別人的機會之下,也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丘逢甲的幼年教育便是由丘龍章所完成的。他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歲能作詩,七歲能作文。現存丘逢甲的詩作最早兩首寫於九歲之時。
2.. 東寧才子由來
十四歲時他到台南府城參加秀才的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試官是福建巡撫兼學台:丁日昌,他看到丘逢甲年紀最小,又最早交卷,而且寫得有條有理,很是訝異,想考考他是否有真才實學,於是,就故意對丘逢甲說:「我不相信這篇文章是你寫的,除非你當著我的面寫下一百首《竹枝詞》。」丘逢甲年紀雖小,但是對他人的不信任卻感到非常生氣,說:「好,我就寫給大人看。」
於是他提起筆,不假思索的寫著.在太陽下山時,把一百首《竹枝詞》擺在在丁日昌的桌上。丁日昌很仔細的逐首看下去,邊看邊點頭,最後嘖嘖稱奇的說:「直是才高八斗,將來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我送你一枚『東寧才子』的方印,(東寧就是台灣別名)。
2. 中了進士
西元1885年丘逢甲渡海至福建福州舉行的鄉試(舉人考試),但是沒有考中。三年後再次參加,中了福建省第三十一名舉人。光緒15年(西元1889)二十六歲的丘逢甲,年前往北京參加會試,高中第八十一名貢士,繼續參加殿試,中第九十六名進士,丘被授與「工部虞衡司主事」
三、 回台工作
不久就回到台灣,分別在台南的崇文書院、嘉義的羅山書院,以及台中的衡文書院講課,然後定居在現在山的台中潭子。
丘逢從小就有很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意識、法軍侵擾台灣時,他已經發覺台灣處境的艱難,而憂心忡忡。
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臺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採訪師,負責採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瞭解社會民情。這時期,整個中國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使丘逢甲感到鬱悶和隱憂,他慨歎道:「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