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纳入清朝的推手】施琅(3) 江铭辉 五梦网
八、郑克塽主动投降
施琅占领澎湖后,原以为进攻台湾时还有一场硬仗,没想到郑克塽竟然是如此不堪一系,贪生怕死,施琅看到冯锡范前来投降,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接受了降书。而郑氏王朝在台湾的22年统治,也正式的画下了句点,过了几天,施琅就率军到达台湾。
九、怀柔政策
许多台湾人以为郑成功曾杀死施琅的父亲和兄弟,一定会展开报复,大杀郑氏子孙。出乎意料的是,施琅不仅亲自到郑成功庙上香,还上奏朝廷封郑克塽等人官位。这也是虽然他向清朝投降,后世人并没有强烈的指责他的原因。施琅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靖海侯」。
十、一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清朝虽然攻下了台湾,但是达被誉为「圣明」的康熙皇帝,却犹豫着是否要接管台湾,有些大臣建议台湾为未开发的弹丸般小岛,保留台湾徒然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不如将所有在台湾的汉人全部遣返大陆,放弃台湾。施琅却持着不同的意见,向康熙奏报:「台湾土地肥沃,战略价值极高,即使耗用国家经费,也应保住台湾。如果放弃台湾,那么台湾必定会成为蕃人和盗匪的地方,再不然又会被荷兰人占领。而且台湾地域险阻,可以作为朝廷东南的屏障,隔绝来自海外的祸患。」这番话打动了;康熙皇帝,终于决定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于是康熙帝决定保留台湾。
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得以统一于清朝之下。
十一、施琅坚持非留下台湾不可的原因
施琅坚持非留下台湾不可的原因,是因为施征台有功,康熙赐结他广大的土地,他当然不愿意乎自失去。
虽然施琅建议留下台湾,但也建议要持续海禁,并对来台者加以限制,广东的潮州、惠州居民更被施琅认为有许多海盗,当地居民都不准来台。 这一连串的禁令,使得大陆民众无法来台,加上明郑战败后,其军队多半被遣送回大陆,让台湾在施琅治台初期显得相当荒凉,像原本在明郑时期,已经开发有成的凤山县「今天的大高雄市、屏东县),几乎不见人烟。
这种情形,给了施琅家族一个好机会。在施琅治台其间,其他地方民众难以渡过台湾海峡,但施琅在福建晋江的家族却大批入台开垦,同时在施琅治台时,清廷为了表扬施琅的战功,赐予施琅大量田地,几乎遍布今日南台湾各县市,这些田地被称为「施侯租」。以上种种,让施琅家族在其治台期间,得以开垦许多上地,成为后来台湾的重要家族。现在台南县的将军乡,就是因施琅而取名,鹿港还有四分之一姓施呢?
十二、施琅去世
施琅后来因为生病,在公元1689年过世了,享年他在台湾留下了许多纪录及转说,最著名的传说就是「万军井」。传说施琅登陆澎湖的时候,士兵们对当地没有淡水非常苦恼,于是施琅到妈祖庙祈求妈祖娘娘赐水,不久后妈祖庙前果然涌出甘泉,可以供应所有军队使用,这口井也因此取名为「万军井」,澎湖当地更是盖了施公祠祭拜施琅。
十三、施琅与台湾妈祖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书「神昭海表」匾,由台湾镇总兵林亮迎至天后宫敬悬,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改官祀,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
当时施琅从湄洲岛湄洲妈祖祖庙带来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存一尊,大陆本有两尊开基妈,但都毁于文化大革命。
十四、海峡二岸对施琅评价
施琅在历更上争议不断,其虽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但被大清视作「贰臣」,认其不能忠心,尤其在郑成功地位越来越高后,与之对抗的施琅就沦为反派角色。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施琅鲜有着墨,自从二岸对峙,大陆需要有一个人,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
中国的哲学家李泽厚依据其一贯坚持的伦理绝对主义信念,认为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保乡卫国,重视气节,才是值得推崇的对象。相反,无原则地改换效忠对象,道德有问题,如施琅是负面人物。因为台湾民间将明郑看为“正统”,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台湾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国贼叛将。
参考文献
1. 由郑成功的冷酷寡情看管理:作者:历史智囊
http://www2.nsysu.edu.tw/ezchinese/story/story20010009.htm
2.维基百科
3. 走进历史看台湾:人类文化公司,林美琪等6人着
4. 一本就懂台湾史:好读出版,作者王御风
5. 台湾历史全知道:风车图书出版,作者:吴新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