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納入清朝的推手】施琅(3) 江銘輝 五夢網
八、鄭克塽主動投降
施琅佔領澎湖後,原以為進攻台灣時還有一場硬仗,沒想到鄭克塽竟然是如此不堪一繫,貪生怕死,施琅看到馮錫範前來投降,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接受了降書。而鄭氏王朝在台灣的22年統治,也正式的畫下了句點,過了幾天,施琅就率軍到達台灣。
九、懷柔政策
許多台灣人以為鄭成功曾殺死施琅的父親和兄弟,一定會展開報復,大殺鄭氏子孫。出乎意料的是,施琅不僅親自到鄭成功廟上香,還上奏朝廷封鄭克塽等人官位。這也是雖然他向清朝投降,後世人並沒有強烈的指責他的原因。施琅因為立了大功,被封為「靖海侯」。
十、一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
清朝雖然攻下了台灣,但是達被譽為「聖明」的康熙皇帝,卻猶豫著是否要接管台灣,有些大臣建議台灣為未開發的彈丸般小島,保留台灣徒然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不如將所有在台灣的漢人全部遣返大陸,放棄台灣。施琅卻持著不同的意見,向康熙奏報:「台灣土地肥沃,戰略價值極高,即使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如果放棄台灣,那麼台灣必定會成為蕃人和盜匪的地方,再不然又會被荷蘭人佔領。而且台灣地域險阻,可以作為朝廷東南的屏障,隔絕來自海外的禍患。」這番話打動了;康熙皇帝,終於決定將台灣納入清朝的版圖。於是康熙帝決定保留台灣。
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得以統一於清朝之下。
十一、施琅堅持非留下台灣不可的原因
施琅堅持非留下台灣不可的原因,是因為施征台有功,康熙賜結他廣大的土地,他當然不願意乎自失去。
雖然施琅建議留下台灣,但也建議要持續海禁,並對來台者加以限制,廣東的潮州、惠州居民更被施琅認為有許多海盜,當地居民都不准來台。這一連串的禁令,使得大陸民眾無法來台,加上明鄭戰敗後,其軍隊多半被遣送回大陸,讓台灣在施琅治台初期顯得相當荒涼,像原本在明鄭時期,已經開發有成的鳳山縣「今天的大高雄市、屏東縣),幾乎不見人煙。
這種情形,給了施琅家族一個好機會。在施琅治台其間,其他地方民眾難以渡過台灣海峽,但施琅在福建晉江的家族卻大批入台開墾,同時在施琅治台時,清廷為了表揚施琅的戰功,賜予施琅大量田地,幾乎遍布今日南台灣各縣市,這些田地被稱為「施侯租」。以上種種,讓施琅家族在其治台期間,得以開墾許多上地,成為後來台灣的重要家族。現在台南縣的將軍鄉,就是因施琅而取名,鹿港還有四分之一姓施呢?
十二、施琅去世
施琅後來因為生病,在西元1689年過世了,享年他在臺灣留下了許多紀錄及轉說,最著名的傳說就是「萬軍井」。傳說施琅登陸澎湖的時候,士兵們對當地沒有淡水非常苦惱,於是施琅到媽祖廟祈求媽祖娘娘賜水,不久後媽祖廟前果然湧出甘泉,可以供應所有軍隊使用,這口井也因此取名為「萬軍井」,澎湖當地更是蓋了施公祠祭拜施琅。
十三、施琅與台灣媽祖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天妃」賜晉天后,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禦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當時施琅從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帶來的古媽祖黑面二媽,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宮,供眾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僅存一尊,大陸本有兩尊開基媽,但都毀於文化大革命。
十四、海峽二岸對施琅評價
施琅在歷更上爭議不斷,其雖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但被大清視作「貳臣」,認其不能忠心,尤其在鄭成功地位越來越高後,與之對抗的施琅就淪為反派角色。
在大陸,官方以往僅正面宣傳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事跡,對施琅鮮有著墨,自從二岸對峙,大陸需要有一個人,才大規模正面評價施琅,稱其為維護國家統一的英雄,並在其家鄉福建晉江為其塑了一尊石像。
中國的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道德有問題,如施琅是負面人物。因為台灣民間將明鄭看為“正統”,所以施琅長期得到負面評價。台灣民間也同情鄭家,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叛將。
參考文獻
1. 由鄭成功的冷酷寡情看管理:作者:歷史智囊
http://www2.nsysu.edu.tw/ezchinese/story/story20010009.htm
2.維基百科
3. 走進歷史看臺灣:人類文化公司,林美琪等6人著
4. 一本就懂台灣史:好讀出版,作者王御風
5. 台灣歷史全知道:風車圖書出版,作者:吳新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