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纳入清朝的推手】施琅(1) 江铭辉 五梦网
图:施琅
一、 前言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希望台湾能成为他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但他却在赶走荷兰人后不久就病逝了,而「郑氏王朝」所在的台湾,之后仍旧被清朝收回,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
大清是个陆权帝国,以骑兵横扫中国,对于水战几乎一窍不通,要横渡台湾海峡攻取台湾,必得藉助擅于水战的明郑降将。最后带着大清军队渡海的大将是施琅,他其实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属。公元1646年,常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他的父亲郑芝龙决裂起兵反清复明时,没有太多将领愿意理会郑成功,唯独施琅等少数将领力挺郑成功,陪伴郑成功成为一方之霸。因此郑成功崛起,施琅的助力甚深。
二、 施琅简介
施琅(1621年3月7日-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 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明郑降清将领,封三等靖海侯,谥襄庄,赠太子少傅。其长子施世纶,曾任漕运总督,次子施世骠统领清兵来台平定朱一贵民变。
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 “有胆识,臂力惊人”,因家贫,幼时弃文习武,一边帮助父亲务农以补家计,一边学习兵法,十三岁时,拜在晋江东石武师蔡延赓门下,结识武举人蔡秉元,不时请教武艺、军事韬略,但为人偏狭。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他十七岁时由郑芝龙部将、族叔施福引荐投入明军水师,当选为千夫长。施琅22岁升任游击部将。随后任南明小朝廷副总兵、佥都督、左冲锋。这期间乘舤出海领军征战,时常进出厦门海域。
三、 投靠郑成功
顺治3年(公元1646年),郑芝龙降清。博洛回京之前,利用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奉芝龙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澄济伯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11万3千。
郑芝龙被博洛挟持北上后,施琅与500名随行者被强制分配到各军营。
顺治6年(公元1649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接受郑成功号召,到安平(今安海)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受郑成功的器重,任左先锋职,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四、 施琅与郑成功反目成仇
施琅的个性自负自傲,恃功骄纵,郑成功治军严峻,以反清复明为职志,两人撞在一起,是典型的硬碰硬。施琅虽然战绩不错,但傲慢的个却让郑成功心生不满。
顺治8年(1651年) 据守金门、厦门的郑成功(当时台湾还由荷兰控制),率兵对清兵展开游击战,施琅劝郑成功停止军事行动,理由是,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出兵将会失利。
郑成功认为施琅不想参与,以梦境为托辞,便把施琅「左先锋」这个军衔的官印和兵权交给副将苏茂,命令施琅回守厦门,不料,正好遇上清军奇袭厦门得手,郑家多年积蓄的“九十余万两黄金,珠宝数百镒”,以及部将、百姓财物被掳掠一空。施琅率百余亲兵奋力搏杀,逼退清兵。
郑成功回防厦门后,明定赏罚,不战而溃的郑芝莞(郑成功的叔叔)被斩,施琅原先以为可恢复「左先锋」的职位,但仅获得银子两百两。
因此 施琅托辞自己防守不利,没有资格邀功,对赏银推辞不接受,后来虽然在郑成功坚持下得到了奖赏,心中却怏怏不乐。
施琅所在乎的,无非是恢复他左先镇的军职,见郑成功并无此意,想揣度郑成功真正的意思,便向郑成功请辞,要求削发为僧。
不知郑成功是刻意装聋作哑,有意给施琅难堪,或是根本不能体会到施琅的感受,郑成功不仅没有任何慰留、安抚,反而提拔施琅的副将。施琅火大,索性剃个大光头,避不见面。
施琅做得潇洒,殊不知犯了郑成功的大忌。一来,打击郑成功的领导威信,二来,清人入关,要汉人剃发,留个辫子,现在施琅剃发,岂不是呼应满人吗﹖
郑成功非常恼怒,却慑于施琅的武艺,以及施琅的弟弟施显所握的兵权,并未采取行动。
亲兵泛指受到将领本人信赖的部属,一般跟随将领,目的是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有一天,施琅的亲兵曾德想转换跑道,到郑成功麾下当随从。郑成功答应,却惹恼了施琅。施琅下令把曾德逮回来,斩首,郑成功忍无可忍,无法忍受施琅一再炮打中央,两人关系愈演愈烈,终于下令拘捕施琅及他的父亲、弟弟和家属。
施琅被捕后,被看管于船中,某日,有人假冒郑成功的名义,说要提讯施琅,看守的副将吴芳不疑有他,押着施琅上岸,遭到袭击,施琅脱逃。
不知道是谁用计救出施琅。施琅脱逃后,渡海离台,但并未立即投靠清廷。父亲和和弟弟落在郑成功手中,投鼠忌器,施琅还在观望。岂料嫉恶如仇的郑成功,获悉施琅逃走,怒不可遏,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泄恨,顺便立威,同时把施琅的左先锋一职由代理的苏茂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