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納入清朝的推手】施琅(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施琅
一、 前言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希望台灣能成為他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但他卻在趕走荷蘭人後不久就病逝了,而「鄭氏王朝」所在的台灣,之後仍舊被清朝收回,這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
大清是個陸權帝國,以騎兵橫掃中國,對於水戰幾乎一竅不通,要橫渡台灣海峽攻取台灣,必得藉助擅於水戰的明鄭降將。最後帶著大清軍隊渡海的大將是施琅,他其實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屬。西元1646年,常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與他的父親鄭芝龍決裂起兵反清復明時,沒有太多將領願意理會鄭成功,唯獨施琅等少數將領力挺鄭成功,陪伴鄭成功成為一方之霸。因此鄭成功崛起,施琅的助力甚深。
二、 施琅簡介
施琅(1621年3月7日-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 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三等靖海侯,諡襄莊,贈太子少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來台平定朱一貴民變。
施琅出生於農民家庭, “有膽識,臂力驚人”,因家貧,幼時棄文習武,一邊幫助父親務農以補家計,一邊學習兵法,十三歲時,拜在晉江東石武師蔡延賡門下,結識武舉人蔡秉元,不時請教武藝、軍事韜略,但為人偏狹。
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他十七歲時由鄭芝龍部將、族叔施福引薦投入明軍水師,當選為千夫長。施琅22歲升任遊擊部將。隨後任南明小朝廷副總兵、僉都督、左衝鋒。這期間乘舤出海領軍征戰,時常進出廈門海域。
三、 投靠鄭成功
順治3年(西元1646年),鄭芝龍降清。博洛回京之前,利用鄭芝龍的聲望招降其舊部,奉芝龍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澄濟伯鄭芝豹和部下總兵十員,兵將11萬3千。
鄭芝龍被博洛挾持北上後,施琅與500名隨行者被強制分配到各軍營。
順治6年(西元1649年),施琅與其弟施顯接受鄭成功號召,到安平(今安海)加入鄭成功的隊伍,受鄭成功的器重,任左先鋒職,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 、善戰的得力驍將。
四、 施琅與鄭成功反目成仇
施琅的個性自負自傲,恃功驕縱,鄭成功治軍嚴峻,以反清復明為職志,兩人撞在一起,是典型的硬碰硬。施琅雖然戰績不錯,但傲慢的個卻讓鄭成功心生不滿。
順治8年(1651年) 據守金門、廈門的鄭成功(當時台灣還由荷蘭控制),率兵對清兵展開游擊戰,施琅勸鄭成功停止軍事行動,理由是,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出兵將會失利。
鄭成功認為施琅不想參與,以夢境為託辭,便把施琅「左先鋒」這個軍銜的官印和兵權交給副將蘇茂,命令施琅回守廈門,不料,正好遇上清軍奇襲廈門得手,鄭家多年積蓄的“九十餘萬兩黃金,珠寶數百鎰”,以及部將、百姓財物被擄掠一空。施琅率百餘親兵奮力搏殺,逼退清兵。
鄭成功回防廈門後,明定賞罰,不戰而潰的鄭芝莞(鄭成功的叔叔)被斬,施琅原先以為可恢復「左先鋒」的職位,但僅獲得銀子兩百兩。
因此 施琅託辭自己防守不利,沒有資格邀功,對賞銀推辭不接受,後來雖然在鄭成功堅持下得到了獎賞,心中卻怏怏不樂。
施琅所在乎的,無非是恢復他左先鎮的軍職,見鄭成功並無此意,想揣度鄭成功真正的意思,便向鄭成功請辭,要求削髮為僧。
不知鄭成功是刻意裝聾作啞,有意給施琅難堪,或是根本不能體會到施琅的感受,鄭成功不僅沒有任何慰留、安撫,反而提拔施琅的副將。施琅火大,索性剃個大光頭,避不見面。
施琅做得瀟灑,殊不知犯了鄭成功的大忌。一來,打擊鄭成功的領導威信,二來,清人入關,要漢人剃髮,留個辮子,現在施琅剃髮,豈不是呼應滿人嗎﹖
鄭成功非常惱怒,卻懾於施琅的武藝,以及施琅的弟弟施顯所握的兵權,並未採取行動。
親兵泛指受到將領本人信賴的部屬,一般跟隨將領,目的是負責保護將領的安全。有一天,施琅的親兵曾德想轉換跑道,到鄭成功麾下當隨從。鄭成功答應,卻惹惱了施琅。施琅下令把曾德逮回來,斬首,鄭成功忍無可忍,無法忍受施琅一再炮打中央,兩人關係愈演愈烈,終於下令拘捕施琅及他的父親、弟弟和家屬。
施琅被捕後,被看管於船中,某日,有人假冒鄭成功的名義,說要提訊施琅,看守的副將吳芳不疑有他,押著施琅上岸,遭到襲擊,施琅脫逃。
不知道是誰用計救出施琅。施琅脫逃後,渡海離台,但並未立即投靠清廷。父親和和弟弟落在鄭成功手中,投鼠忌器,施琅還在觀望。豈料嫉惡如仇的鄭成功,獲悉施琅逃走,怒不可遏,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洩恨,順便立威,同時把施琅的左先鋒一職由代理的蘇茂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