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杜聰明像(本圖摘自維基百科)
一、 前言
時至今日,高等教育發達,導致碩士、博士滿街跑,博士頭銜一點都不稀奇。但究竟誰是台灣第一位博士?答案是杜聰明,他於西元1922年12月16日獲頒醫學博士證書,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955位醫學博士,也是日本人之外,外國人首位的醫學博士,當時是台灣一大盛事。
二、 大學以前的杜聰明
‧杜聰明,號思牧,西元1893年8月25日生於滬尾(今淡水)大屯山麓的北新莊百力戛。父杜日鳳、母陳愛,務農,育有三子,杜聰明為么子。
‧長兄杜生財熟習漢學,日治初年在北新莊車埕店仔口開設書房,教育鄉里子弟,聰明自西元1901年8歲起隨兄長習漢學。
‧西元1904年11歲時,進入學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民小學),經常名列前茅。1909年3月,16歲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獲臺北廳長優等賞。
‧旋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體格檢查被評定為「丙下」,險遭除名,幸代理校長長野純藏獨排眾議,以身體可以鍛鍊為由,破格錄取。對此一機緣,其後聰明曾寫一首詩感懷,吟道:「考成榜首合先頒,矮小身材難過關:較長若非一言助,無知今日在何山。」
‧西元1904年18歲時,與醫學校同學翁俊明、蘇樵山、曾慶福、蔣渭水、等常至和尚洲(蘆洲)秘密集會,討論中國時局,並募款寄往大陸,作為革命經費。和蔣渭水等人在公園口設一店舖“東瀛商會”,販賣文具、圖書、雜貨。
‧西元1913年因為對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行為感到不滿,曾和同班同學翁俊明遠赴北京,欲將霍亂病原投入水源刺殺袁世凱,然而並未成功。
‧杜聰明進入醫學校後,開始勤練身體,諸如徒手體操、揮棍棒、游泳、洗冷水浴、登山等運動並持之以恆,鍛鍊不懈。學業表現則始終極為優秀。西元19147年4月,遂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醫學校。接著,選擇進入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擔任助手,追隨掘內次雄、小泉舟教授研究細菌等。
三、 自費前往日本留學並或醫學博士
‧西元1915年春,自費前往日本留學.負岌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先隨賀屋隆吉教授研究內科學,繼而追隨醫學部首席教授、藥物學泰斗森島庫太教授研究藥物學。
‧西元1921年,返台任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助教授兼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敘高等官七等。
‧西元1922年4月升任醫學校教授。5月與林雙隨小姐結婚。12月16日正式獲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證書,為台灣首位醫學博士。
當時,日人對其評價甚高,認為其以30歲之齡獲得博士學位,實係博士人物中少見者,足見其為臺灣人之「天才雋秀」,他也喜好文學,詩詞俱佳,專門學術研究更是追根究底。而其應對彬彬有禮、恭謙敦厚之紳士態度,對於現今博士之輕眺浮薄、不修邊幅予以當頭棒喝。
四、 日治時代的工作
‧西元1925年12月任台灣總督府在外研究員,並前往美、加、英、德、義六國進修。研究藥理學、病理學,並發表研究成果。
聰明尤著力於鴉片、嗎啡、蛇毒、中藥等之研究。
‧西元1929年4月,接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囑託,進行鴉片煙膏及鴉片副產物之性質和反應研究,並前往朝鮮、滿洲 (中國東北地區)、上海等地調查毒癮除癮問題。8月,向總督府提出「鴉片癮者矯正治療醫院設置建議書」。是年底,進而應聘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囑託,領導從事鴉片煙癮矯正治療工作。
‧西元1930年1月,總督府當局設立「臺灣總督府臺北更生院」,任命杜聰明為醫局長。杜聰明以「漸減法」治療矯正吸食鴉片和打嗎啡患者的毒癮並發明一種微量嗎啡成分定性定量檢查法,從尿液中檢查上癮者有無吸毒之習慣,以決定療程。此外,他集合施江南、朱江准、王超英、楊慶豐等留日習醫學、理工出身的臺灣人成立「臺灣理工學會」,致力於促進臺灣人的科學研究。
‧西元1936年,臺北帝國大軍醫學部成立之初,杜聰明被首任醫學部部長三田定則延聘為教授,列名為當時被稱譽為全日本最優秀的醫學教授陣容的成員之一,擔任藥理學講座,主持樂理學研究室。
‧西元1937年8月由於其對鴉片癮者之矯正治療及嗎啡類慢性中毒之實驗研究貢獻卓著,遂榮獲日本學術協會賞,9月,獲日本政府頒授五等瑞寶勳章,可說實至名歸。
‧西元1944年,杜聰明出版《藥理學概要》一書。另先後出版 (藥理學教室論文集》19卷,刊載論文397篇。其間,曾多次向臺北帝國大學當局提出設立漢醫學研究機關之建議書。